2012年5月19日,酷我科技CEO雷鸣在全媒体沙龙演讲中认为,诸多影响企业的要素中“产品”最重要,“技术”在为产品服务,“市场推广”只是催化剂,“管理”无定法、产品做好了自然“赚钱”。中华企管培训网的杨轶老师认为企业现金流最重要,外部投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如果外部资金变成雪中送炭,必然导致企业创业人控制权的丧失。起点创业营的查立认为:团队能够在一定成本中迅速做出利润、产生现金流,这才是真正的创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的最高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创造顾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晕了吗?
屁股决定大脑。有时候一个人的背景和职务,就决定了他的立场。雷鸣是百度七位创始人之一,搞技术出身。他没把“技术”放在第一位,已经是非常进步的表现了。雷鸣创建酷我科技时,应该是手里有钱,所以没把立即赚钱放在第一位。杨轶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出身,当然也会把现金流看的重些。在公司创立3年后死掉95%的情况下,多次创业的查立关注利润和现金流,也是非常中肯的意见。德鲁克经常指导大企业的管理,而这些大企业又不差钱,更加关注持续经营,于是创造顾客又重要起来。
如何把他们的观点都圈在一起呢?我不禁想到了马斯洛的五种层次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晚年,还提出了在这5种需要之上的“超越性需要”。 企业同样是一个有机整体,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好恶、思想感情对企业有着强烈影响。并且法律还把企业人格化为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那么企业不同的阶段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需求。
一、生理需求
人的生理需求。狮身人面像所表达的正是人类的痛苦,人的大脑,野兽的身体。野兽的身体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需要。很多人累的四脚朝天,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甚至有人为了能活下去,干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果人没有了肉体,只有灵魂该有多好!诗歌、绘画、舞蹈,怎么艺术怎么来。但可惜的是,人被肉体所束缚,必须先供养好身体,才能再去找心灵的自由。
企业的生理需求。企业必须有固定资产,最起码要有注册地,还要付房租、装修、水电费、员工工资、货款、税收等等各种费用。为开源,初创企业需要先做加法,尝试各种盈利方式,包括贸易、拼缝、空手套白狼,而且要把收支平衡放在第一要务。为节流,一个人顶好几个职位,多画饼(企业愿景)少发钱,合理避税(你懂的),一分钱掰成8份花。
查立的迅速做出利润、现金流的观点,就是指企业初始阶段要满足生理需求。雷鸣认为“赚钱”没有“产品”重要,是因为他的酷我科技在创立时不缺钱。
中国和美国生存环境也不一样。工大老吴认为:中美创业者区别在于中国创业者绝大部分为了生存而创业,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境况而创业。背负着不能失败的压力。他们太怕失败了。美国创业者绝大部分是爱好和为了梦想而创业,不怕失败,不成无所谓,再来,实在不行随便找个工作就能生活得很好。与文化、教育制度等无关,主要是中美的经济差距问题。李英豪认为:美国是产品为王,中国是运营为王,所以美国创业者非常年轻,因为这是产品需要的,中国创业者年纪较大,这是运营需要的。
所以在中国,企业更容易缺钱,更需要运营,更需要早早赚钱。
特别有钱的公司会觉得赚钱不重要。施乐发明了复印机,并靠复印机赚取了巨额利润。1970年,施乐建立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并创造发明了无数先进技术,其中包括“图形用户界面”(微软的WINDOWS),“以太网”联网方案(现在的局域网连接技术),文档管理软件,激光打印机等等。但是以上技术都没有被施乐公司转化为产品。没有利润观点的企业,很容易变成为研究而研究,无法转换为产品,尤其是赚钱的产品。
一个人应该靠自己造血活着,而不应该靠输血活着。企业雇人,不是搞福利,而是是因为员工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和个人一样,应该学会自己赚钱,而不是靠投资人养着。
也有一种创业心态,就是先赔钱做规模,再忽悠风险投资,再上股市,最后赚钱。以上市为目的的创业,是一种圈钱就走的心态,是对股票散户不负责任的心态。
二、安全的需要。
人的安全需要。人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后,越来越有钱,于是需要劳动安全、职业安全、财产安全、健康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企业的安全需求。企业不愁钱以后,需要多方面保证安全和稳定的运营。上下游分别选择几家合作伙伴,防止一家独大后卡自己脖子。内部组织结构更加规范,人员结构更加稳定,财务审批及监管全面。此阶段是企业苦练内功,“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阶段。此时现金流是否稳定是衡量企业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
部分企业还努力改善整个产业链的生存环境,让整个产业链能够和谐共赢。可以把这叫做一种行业责任。对于挤压上下游企业,而不注意产业链生态保护的企业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沃尔玛压价造成血汗工厂事件,苹果压价造成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都给企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三、社交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
人的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企业的社交需要。企业希望加入一个行业协会,和业内人士进行思想交流,探讨得失,融入群体。企业希望能与上下游企业保持友好而且亲密的关系。企业希望内部员工互相友爱。企业希望客户喜欢自己的产品,喜欢自己的企业。
社交搞的好的企业,上下游企业都会给面子,在货款和融资方面都会得到有待。
四、尊重的需要
人的尊重需要。人在组织里或社会关系中,希望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希望自己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会经常帮助别人,付出努力来让大家认可他的价值,有时候也会努力登上高位以俯览众人,有时候也会创造奇迹让人刮目相看。
企业的尊重需要。企业希望在业内受到同行的尊重,上下游企业的尊重,受到消费者的尊重,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为此企业会积极参与业内的活动,帮助业内同仁,高调为公益事业献爱心,努力提高业内、外的排名,等等。
获得整个社会尊重的企业,会在各个方面得到优待,从政府、媒体到同行、消费者。陈光标成为中国首善后,他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在城市拆迁项目中更容易中标。加多宝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捐款1亿元,然后超市里红罐王老吉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五、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人希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希望自己的成绩被大家肯定,希望伟大。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企业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企业希望能成为业内第一企业,能做出一番不朽的事业,推动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向前发展,成为对整个社会举足轻重的企业,成为里程碑式的企业。
乔布斯的传记名字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因为乔布斯就是苹果的创始人,所以可以把“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看做是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的一种使命。
如何改变世界?产品是最有效的武器。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的夜晚带来了光明,延长了白天的时间。无数青年人创业中,想的也是要改变世界。但与乔布斯不同的是,很多青年光想改变世界没想赚钱,产品无法带来利润,赔本赚吆喝,于是创业失败。其次改变世界的方法,就是广告不断的宣传,不断教育消费者,给消费者不断的洗脑。这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对于一般小企业不现实。
六、社会责任的需求(此条是笔者大学教管理的老师提到的,马斯洛在印度讲学时,因为甘地的行为用五种层次需要理论无法解释,于是受到了印度学生的质疑。)
人的社会责任需要,也叫超越性需求,也叫超我需求。只有少部分人能产生社会责任的需求,这种需要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和荣辱,而是为了让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进步而做出努力。比如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解放而战,圣雄甘地冒着生命危险为印度独立而战,很多公益参与者出钱出力为社会和谐而努力。
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企业希望自己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而且是不求回报的。比如始终如一的贯彻环保,默默做公益事业(有别于广告目的的公益事业),促进社会的进步,对重大灾害伸出援助之手,等等。
与企业的自我极致实现需求不同的是,企业社会责任需求根本不考虑企业的收益和名誉,而是全身心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我在这里不想举好人有好报的例子,因为你一旦追求好报,就不是在行善,而是在交易。
与行业责任不同在于,企业的在履行行业责任时,确实为了整个行业好,但最后还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有好环境,本质是对自己好。而企业的社会责任需求则是不求回报的,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七、永生的需求(此条是笔者想到的。)
人的永生需求分为希望肉体永生和希望精神永生。
肉体永生。皇帝都被叫万岁,就是希望活一万年。很多皇帝醉心于炼丹术,也是为了长生不老。道教追求的是肉体和精神一起飞升,成仙。普通人明知必死,但总也希望延长生命。
精神永生。人们知道肉体必然消失,但总希望灵魂能够不灭。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天堂,都是人们希望的灵魂的归宿。更现实一点的人,希望通过著书立说、造桥修路、积德行善、成就事业来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企业的永生需求则是希望企业的实体永远经营下去。柯林斯写的《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持续热销,已经成为管理者经典必读书,正说明了企业家们对企业永续经营的渴望。百度对于搜索“百年企业”的结果有452万个。胡润排行榜还专门统计了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的数量,其中美国有14家,印度有3家,德国有800家,欧洲低地国家有200家,日本则超过三千。而一家源于日本飞鸟时代的金刚组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如何让企业长寿,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雷鸣产品第一的观点在此处就比较合适。但单一产品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而企业要长寿必须超越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以企业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开发新产品是基于什么呢?管理大师的德鲁克的“创造顾客”理论就可以应对,即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
《日本长寿企业的长寿密码》作者姬康认为“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细水长流、不追求眼前利益,儒家文化,是日本企业的长寿密码。
企业的七种层次需要与个人的五种层次一样,不是说必须满足了第一条,才能去想第二条。每一种需求,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只是重要程度略有区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老想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每个企业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重点工作,既要天马行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大胆假设,也要小心求证,既要胸怀天下,又要赚够今天的晚饭钱。
Via i黑马 By 徐如林·韩保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