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结交更多人脉?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2012-06-04 11:30

 

这周美国网络上一篇名文,借用科技名词“Evaporative Cooling”,此名词是在讲某种冷气机技术,中文翻作水冷式冷气,或直翻为“蒸发式降温”。这位作者将这个名词用得活灵活现,拿它来形容人类的“社交圈”的一个有趣现象 ──

每一天,都有很多“社团”在办活动,有几个朋友相聚的,有十几个会员的,也有几十个来宾的,或是几百个的……有些是你这周末一群朋友的聚会,有的是在夜店固定一起围一桌的朋友,有的在奶茶店也是围一桌打牌,有的则是更大群人固定有狮子会那类的聚会……。

它说,这些聚会,最后都不免出现一个现象,那就是──

最想参加这些聚会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希望他/她参加的。

最想认识更多人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希望去认识他/她的。

最想交换名片保持联络的人,往往是其他人最不希望拿出名片来和他/她交换的。

有听懂吗?

反之,最不想参加这种聚会的人,反而是大家巴望他们能前来参加的;最不想来认识人的人,反而是大家最想认识的;最不想掏出名片的人,他的名片反而是大家最想得到的!

没错吧!

这位作者说,由于以上的特性,你会发现,每一个社交的组织,很快就会进入一种“自我沉沦”的行为──

作者将此行为称为“Evaporative Cooling”(蒸发式降温),大家会开始发现,咦,怎么最重要的人都不想来参加活动了?于是“温度”降下来了;次重要的人也慢慢觉得没趣了,于是温度再降下来了……最后,只有该组织最重要不可分的成员还在里面“硬撑”着,然后参加的人都是非常普普通通的、谁都不想认识的人、谁都不想换名片的人。一点一点的就会沦为那种“你不想去的组织”,那种你一听就叹气:“唉,我懒得去了”的组织。甚至影响到我们大家对社交圈的既定印象──每个人提到“社交场合”,往往有一半都觉得,那种场合很无聊、很烂。

有趣的是,那些将社团“蒸发降温”的重要VIP人物,都跑到哪里去社交了?

这位作者说,他们都到了自己“私下”的场所、私下的社团。这种社团活动因为害怕出现「蒸发式降温」,所以都有几个特性。其中最常有的特性就是“不对外开放”,以私下好友的名义私下聚会,但你看常常会有人带外面的人进来,把关甚严,绝不广招,不过,也有一些社团,虽然完全对外开放,但主题非常之艰涩,譬如说总是一整个下午的专业研讨会,没有几个人听得懂,于是来的人没有闲杂人等,不易发生“蒸发式降温”的惨剧。

这篇文章有价值之处在于此作者以罕见的切入点,简单又沉重的点出了社会社交圈的奇特现象,而这现象,大部份的年轻人是不知道的。年轻人刚离开学校不久,往往先是认为读到“商业杂志”的文章就认为自己懂了全世界,然后参加过一些座谈会就是浸入了整个业界最菁华?这很像计程车司机总是以为自己很了解每个产业一样,殊不知,就是因为人类是社交的动物,因此真的有一些私下的社交聚会,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但若你不知道,就是永远都不会知道,就算知道了,也是知道一两个,要再继续往“上”走还得有人带路才行。

每一层,都有它自己防范“蒸发式降温”的方法。一层一曾往上走。

你,有兴趣走吗?

从国外回来,我在台湾的朋友手指数得出来,而写部落格的六年来,曾应重量级人士之邀,参加过几些这类型的私下场合,就我一个外人,其他皆熟人;或是由厂商特招待的聚会,我有幸进入;或真的是朋友的朋友,找来作主题式的交流。有的你一看,这些人在眼前,竟不好意思拿出名片交换,就算伸出手也只是被抽走名片而八个人只拿到二张名片……,这么的高档。我了解到,人们就是在找机会彼此攀附,愈多的参加,就带来愈多的「机会」,但为了这些“机会”,却得牺牲“下班后”的时间。

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继续玩这个,直到你进入最顶级的俱乐部为止,但,我却是被这些“机会”所需要投入的“下班后时间”给压得喘不过气来。我问:上班的时间,不是才应该是全力以赴的时候吗?怎么好像我的「机会」都得到下班之后才能去追求,这样不是很累?

后来我说服了自己,别去追求这些“机会”。虽然这些场合或见面,带来的的确是“机会”,但也就只限于“机会”。所谓机会,就是不确定的遭遇,你真的认识了对的人,而对的人又带来一个机会给你;你取得了这个入场票,但后面你还需要继续努力……当然,这过程就好像赌博,是愈玩愈投入,愈走愈感觉到自己真的好棒好了不起,也不至于输到血本无归,但,我觉得,我的机会应该在“上班”的时间而非下班后。

基本的工作上,我们思考,好好专注,然后将它做得非常好。这不再只是“机会”,它是你的“答案”,你答得好只需要几次,你的人生就是翻倍,不用再去追求那些最顶级的社交活动。

所以,我想,那位作者或许只对了一半,很多人确实都一度参加了社交,然后将该社团给“蒸发式降温”掉了,但,他们并不是离开这个社交场合去参加更顶级的社交场合,而是totally完完全全的离开了所有社交场合。

需要的是坚定、信心,换来的是专注、实际,最后成功的机率可能大增。这些社交“机会”,也自心里彻底完全“蒸发”了。

本文由i黑马作者Vito整理自M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