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禁酒令的来龙去脉
2012-07-15 04:43 创业人生

现代人谈禁酒,会觉得很过分,有点不可理解。但要理解禁酒,就要放到那个时代去看。

美国20世纪之交,除了少数人,比如黑人和犹太人,大部分家庭是单职工的。一方面,工人的工资还是很低,所以,如果有酗酒的习惯,会对家庭经济造成很大冲击, 随之产生的家庭暴力也很普遍。另一方面,酗酒对工作的影响也很大。想象一下上班喝酒,或喝得醉醺醺地去上班,放在今天一定会被开除。而在当年,工作条件差得多,工人的保护很少,出工伤的几率很大,喝醉了尤其如此。世纪之交的美国,每年有50万人出工伤,3万多人死在岗位上,而政府和法院视工人签了生死合同,一力保护“liberty of contract”(著名的Lochner V. New York案)。所以一旦出了工伤,很可能就会让一个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在这些因素下,禁酒在社会上得到很大支持就不难想象了。

可是,光有这些支持,不足以实现禁酒。禁酒令背后的这一轮运动,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但到1919年才成功。以禁酒的要求,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法完成。而联邦政府在19世纪连个监狱都没有,当然也没有力气去管。这事,只有在中央政府有力量时才行。结果,就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是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最佳时机。

禁酒的最佳时机也就随之而来:酿酒需要粮食,可战时粮食用来酿酒,显然不利于援战;其次,德国是对手,已经被宣传成了凶残的Hun,而美国的主要酿酒商,都是德国移民,也自然遭殃。德语不能说了,德国报纸不能印了,德国名字不能要了,连德国吃的都改了名,汉堡包 Hamberger改名叫Salisbury Steak,Sauerkraut改作Liberty Cabbage,而德国人最爱喝的啤酒,当然也要禁掉了。

1917年,禁酒令在国会通过,1919年被ratify。这个就大约是禁酒令如何来的。

禁酒令和失控的进步主义

禁酒令是作为宪法修正案出现的。在1909到1919那10年间,美国连续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禁酒是第三个。从1890年到20世纪初,是历史上所称的 progressivism(进步主义)时代。这四个修正案,个个都是progressivism的产物,其中禁酒令则被人称为 progressivism go amok(失控的进步主义)。

要谈禁酒令,就要谈progressivism运动。我个人觉得,progressivism是美国在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大规模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中,同时面对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全国上下产生的一种或主动或被动的应答。也因如此,社会不同团体,他们的应答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关注不同的问题,有时重叠,有时交叉,就算是同一问题同一出发点,有时解决方案也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当时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这样的:因为工业化大发展,城市化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到1920年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正式超过农业人口。为这些现代工业提供劳动力的,大多是欧洲来的移民,其中又以爱尔兰移民居多。到1890年以后,又有大量东南欧移民涌入。于是城中心所谓downtown地区,开始大量聚集外来移民,而本地人,主要是富人和白人清教徒,开始选择移到郊区去。慢慢就形成了今日美国这种市中心住穷人、效外卫星城住富人的格局。

这些移民多在工厂做工,人口密集,每天打卡定时上下班。于是,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城市文化,说白了,就是消费这个怪物——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休息娱乐。所以,酒吧、杂耍戏院、游乐场,就开始涌现出来。

当然,问题就冒了出来。一个问题是,城市的宪章还是17世纪的模板,根本就不知如何去应对工业化城市的需要。各种大家所熟知的公共服务,比如道路整修、垃圾清理、上下水、警察、公交,几乎没有。这些情况带来的,是恶劣的居住条件,有时甚至对人的生存构成了直接挑战。

这样的环境,新移民想要活得好一点,可是求告无门。这时候大boss出现了,有些就是帮伙。比如最早的消防队,有时候他们为了抢救火生意,根本不救火,而是互相大打出手。这些boss一般也都是移民,知道移民最需要啥,就充当起了为这些新移民提供福利的角色。当然,好处不是白给的,说白了,就是用选票换,我给你提供公共服务,你投我的票。这种事也就成了一些新移民可以迅速向上爬、进入政界的手段。但是很快就失控了,出现了拉票造假的现像,比如从公墓里抄人名,替死人投票,一票多投的现象。在提供公共服务上,也出现了层层转包、从中获利而只有低质服务的现象。著名的例子,就是Tweed courthouse scandal(纽约郡的法院),计划是花20万,到1861年造成,最后居然花了1300万美元,能买下两个阿拉斯加了。

这正好反映了早年美国的开国者所担心的:经济上无法独立的自由人在政治上是无法独立的,结果就是政治腐败。

城市里一下子住了这么多工人,大多是年轻的未婚男女,于是,原来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圈子被打破了,出现了新式的男女关系。所谓结婚是因为爱情的观念,突然变得强烈起来。但另一方面,妓女这样的职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让有些卫道士们开始担心所谓逼良为娼的white slave现象。

这就是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在对待这些变化时,传统的观念是个人主义的,发展到那个时期,和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结合在一起。他们把人当成一个个的个体来看,而非阶层,认为天道酬勤,富了,是上帝要赏你,是被选中的(清教徒中重要的elected的观念),而你穷,一定是你自己有问题。美国总统Cleveland在1887年就曾说:政府不应该救助个人,虽然人民支持政府,政府不应该支持人民 (though the people support th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support the people)。在这种理念下,政府保护的是成功者。

但是,出于同样的清教徒理念,在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宗教思潮。他们认为应该保持人与人的纽带,让整个社会共同进步。这些人还是清教徒,也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主力,是政治活动的主力,是社区建设积极参与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相比之下,那些工人就是所谓无产阶级,虽然他们人数众多,但真正决定社会改革成败的,还是那些中产阶级(middle class)。

于是,以新教徒为中心的新的社会改革运动开始了。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社会福音运动作为一个宗教运动,没有太多实际成果,主要是理念上的,但是却慢慢带起了整个社会从下向上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里的道德层面的改革,禁酒可以说是。早的,在19世纪70年代就有禁酒党(Prohibition Party)和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WCTU)了。除此之外,还有反对淫秽物品和禁毒的运动。它们和禁酒都属于同一条道德线。

禁酒令和排外运动

和这条道德线紧密相连,甚至有点不分你我的,则是反天主教和后面的排外运动。

Progressivism 有一个主题,是美国化(Americanization),道德整风这条线最能体现这一点。因为这是白人新教(White Protestant)发起的运动,自然,这所谓的美国化,也是用他们的道德去教化新移民。一边是新教,一边多是天主教,这美国化当然是要强化新教的教义,而反对天主教。这是历史悠久的宗教矛盾,欧洲都为这个打了上百年,在美国,也不新鲜。

很大程度上,新教徒对天主教徒有着本能的警觉。因为从教会角度讲,天主教是从教皇以降等级化的。所以新教徒就认为,天主教徒是一仆二主,明着是美国公民,暗里是教皇的军队。他们也就认为,天主教徒不是合格的美国公民。

另一方面,前面说了,新教徒有着自己的道德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信新教不是偶然的,而是骨子里流着高尚的血液,就是所谓Anglo-Saxon人种优势。这种反天主教的道德优越感,在那个时候,其实就是种族优越感。而反天主教,就是排外,反移民。

对待非白人新教徒,美国人有三种姿态,一曰同化,二曰隔离,三曰排外。

这禁酒,就是同化的方式,把白人新教的道德观,强加在外来族裔的文化上。主要的靶子,就是爱尔兰人和德国人。德国人因为同是新教徒,所以受到的待遇好一些,在内战期间还出了几个有名的将领。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还是没逃掉被整风清算的机会。

新教徒的这种种族优越感,在科学理论中也找到了所谓的支持。这也是progressivism运动的一个特点,就是用科学和专业知识来管理社会。因为遗传学的发展,种族优越论开始有了依据,于是,优生学开始大行其道。

在人种论和优生学的支持下,美国社会开始认为像酗酒这样的犯罪倾向和道德低下都是可以遗传的,所以许多州都通过了法律,要对问题人群进行有计划的绝育。也是在人种论的影响下,美国推出了智商测验和标准化考试(SAT),意在肯定白人清教徒的优越性。

在1890年后,欧洲移民的组成开始从西北欧向东南欧转移。东南欧的斯拉夫人种和意大利人种在长相上和Anglo-Saxon人种相差太远,新教徒开始感到,这些人或许不能被同化,于是,排外的呼声开始高涨。

中国人是最早被打击的。1882年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是第一个排外的法案,紧接着的是其他亚洲国家。日本因为国力较强,只是跟美国作了君子协定,虽然美国仍名义上允许日本人入境,日本方不再给公民出境签证(除了远嫁的picture bride)。这场排外浪潮,要到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

至于另一种对付其他种族的方法,隔离,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对黑人的种族隔离。代表案是1896年的Plessy V. Ferguso,高院提出了“separate but equal”的概念。

最后提一下,在这场道德讨伐之前,本来在19世纪初,原本殖民地时期对道德犯罪的要求已经大大降低。像通奸、婚前性行为这样的行为,除非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大家已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性生活上的不检点被视为很正常的需要。通过交钱给警察获得默许,红灯区开始出现。这些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妥协 (Victoria Compromise)。换句话说,这些道德问题本身已经不是罪,犯法者是你情我愿,没有直接受害者,之所以变成罪行是当社会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时。这种就是所谓的没有受害者的犯罪(Victimless Crime)。

所以说,这些道德问题成为问题,或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时代变迁,人心转向。

回到禁酒。整个progressivism有一个特点,就是女性的高度参与。其中,参与度最高的,就是禁酒。基督教妇女禁酒联合会(WCTU)是禁酒运动的旗手。

WCTU怎么工作?可以举来自堪萨斯的Carrie Nation为例。她是个中年妇女,一手持斧,一手持圣经。据说她去禁酒,就是跑到人家酒吧前站着,念经唱圣歌。这也是当年WCTU的传统做法。据说有很多酒吧老板很感动,就关张了。如果这个不灵,Carrie同志就会拿起斧头一路砸进去。当然她为这个事也进了不少次局子。据说她很早就雇了公关经理,保证她去砸场的时候,有记者在场。随着知名度的增加,她还会签名卖斧来满足粉丝。

由此可想而知,禁酒是一项相当激进的社会运动,而妇女投身于这样一项运动,其实是和传统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的。因为这运动,本身就是现代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运动。

禁酒令和政治改革

城市改革,或者说是政治体制改革,也正是这时开始的。

比如前面提到了市政管理的腐败,其实政治腐败并非只是新移民来了才有的。早在第二次党派改革,Andrew Jackson用所谓的民主投票拿下白宫,但也开始了用职位犒赏支持自己的人的先例。从此这就成为历届美国总统的贯例,就是所谓的patronage体系。最常见的职位就是邮局局长,白拿钱的肥差。人人都知道这事不好,就是拿钱买官,但谁都不敢管,毕竟,自己也是这体系里由人家支持上来的。

事情在James Garfield总统身上出了转机,因为有个人没拿到封赏而不满意,结果把Garfield给杀掉了。这下大家觉得是非改不可了,于是在1883年通过了Pendleton Civil Service Act,开始了公务员考试。到1900年,有一半的公务员都是通过考试上岗,这也是进步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用专业的职业化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政府工作,这也让文官成了一种职业选择。

但是钱权交易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切断了这一条钱的去路,就会有别的去路出来。于是,就有了在华府为各家利益集团做事的说客。这也成为progressivism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政府运作中,避免暗箱操作,引入公开透明的机制,钱权交易,谁为谁说话,至少我看得到。这套说客体系,现今已是华府的一条基本的政治运作渠道,根深蒂固。最近Obama上台号称要改变这所谓Washington Lobbyist的风气,最后也不了了之。

Progressivism真正意义上在全国层面上登场,是20世纪,T. Roosevelt当政后了,矛盾的焦点实际在反垄断这个方向上。

反垄断的第一次重要举措,是1890年通过的历史性法案Sherman Antitrust Act。不过,真正被人用上,则是Roosevelt上台。Roosevelt的square deal本身不反对大资本大企业,他认为,只要是通过正当的商业竞争得到的,就是合理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人有发财致富的权力。但他同时认为,大企业要自律,如果不自律,那政府就要监管它们。所以在1902年又一次矿工罢工爆发时,他没有出动军队保护资方私有财产,而是把劳资双方都叫到白宫,让他们妥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也是在这一年,Roosevelt政府开始拆分JP Morgan所有的铁路托拉斯。JP Morgan开始还以为这次可以像以前一样在私下里解决,结果最后被高院用Sherman Antitrust Act搞定了。接下来的几年了,又有几十起类似的拆分案被通过。

Roosevelt因为在西部生活过,所以在任期间,美国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设,未被开发的土地也被登记统计,开始以科学的方式规划未来的开发和管理,这一点上,也是很有progressivism特征的。

美国的媒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发展出了全国性质的媒体机构,有力地影响了社会的思潮。McClure杂志的Ida Tarbell在1900年开始调查垄断美国90%炼油厂的Standard Oil,并在1903-1904年发表系列文章,大大影响了社会对垄断企业问题的看法,是progressivism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扒粪记者 (Muckraker),成为现代新闻调查报道的先驱。

而1906年Upton Sinclair出版的小说The Jungle,因为对美国肉制品企业的负面描写,更是一时引发社会震动。Roosevelt自己是个好吃肉的人,也是个读书成瘾的人,结果这让他也对自己早餐桌上的香肠产生了怀疑,于是诞生了食品和医药管理局(FDA)。FDA出台的手段也具有强烈的progressivism要求公开透明的风格:除了禁止有毒化学物质这样标准的监管要求,FDA要求产品要有相应的正确标识。

Roosevelt后的Taft总统虽是Roosevelt钦点,但却更像个传统的共和党人。不过,在Taft任期中,美国终于通过了几十年来第一个宪法修正案,就是个人所得税。这是progressivism在宪法修正案上的第一个。

在此之前,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关税。本来共和党主导的政府是支持关税的,因为它需要高关税来保护自己的企业。但是在19世纪下半叶,这一国策受到了巨大挑战,因为关税和各方利益并不统一。比如,广大消费者是希望低关税的,以出口原料为主的南方也不想要高关税。不同的行业,因为进出口的需要对关税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结果就是,各方以各种方式游说政府。因为决定到各自利益,所以钱权交易特别多,引发的腐败问题也开始浮现,被改革力量抓住。

用个税代替关税作为政府的主要财源,就从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腐败现像。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因为个税是人人有份,现代纳税人的概念,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禁酒令和美国梦

禁酒,伟大的实验,在万众期待中结束。一般说,直接的影响,就是让美国的黑社会力量大大加强了。这个,都知道了。但这是小的一面。从政治上来说,政府的力量在禁酒的过程中被大大加强。

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在经济领域为了和大资本垄断企业制衡,已经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权力。到20年代,几位共和党总统虽然回归弱势,但这时只有软弱的总统,没有软弱的总统职位了。到FDR时期,Franklin Roosevelt会真正利用上手中的权柄,把T. Roosevelt和Wilson两人的想法合而为一。

另一方面,虽然联邦政府在经济方面没有前进,为了执行禁酒令,在司法方面,却在大 步前进。没有一个地方政府能够对付禁酒这样的事,结果就是,联邦警力和黑帮结伴正式登场。1908年才成立的FBI,在1924年迎来了Hoover。他大大推进了FBI在美国联邦刑事系统中的地位。同时,联邦法院也开始大规模审理相关案件。数年前还不需要自己的专属监狱的联邦政府,现在监狱人满为患。可以说,禁酒令让美国的司法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禁酒令结束时,联邦警察这个说法,已经很自然地出现在大部分人的脑海里。不管地方政府愿不愿意,到20世纪30年代,联邦警察已经开始大规模插手地方犯罪,或者说,协助地方警察处理罪案。

不过,更重要的影响,却是社会层面上的。

首先,让我们来注意一个现象:在大城市里,禁酒几成笑柄。喝私酒成为一种风气,人人都以能目无法纪为荣。同时,在乡下,禁酒令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为酗酒而发生的事故大大降低。城乡差别是如此巨大,以至于H.L. Mencken在去田纳西采访著名的Monkey trial时,忍不住提到这个土到掉渣的地方居然连个卖私酒的都找不到。

出了什么事呢?还是让我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什么。

Progressivism是这几十年里社会运动的主线。它要求政治改革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要求对外来移民进行美国化。结果是,在诸多方面,它或多或少地成功了。表面上看,外国移民并没有本质变化,天主教徒还是天主教徒,犹太人还是信犹太教,似乎各地的移民都尽量抱团地保留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但这正是美国化的结果,因为这些也是在美国化过程中最私人化的、可以保存的传统。

外国移民到美国,或主动,或被动,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着美国化的过程。比如,他们很多人一进美国,就改了名字。比如像Trnka这样的名字,估计是美国人叫不出来的,得改成Trinka这样的。这名字,就美国化了。比如,意大利刚刚建国,意大利人自己其实没啥国家感,都是以村庄为记,你是哪个村的,我是哪个镇的。到了美国,才意识到自己是“意大利人”,被生生打出一个国家归属感出来。而东欧更是还没俩国家,大家也是以家乡为记,一进美国,全被定义成斯拉夫人,被生生打出一个民族归属感出来。

生活方式也被迫改变。节日,当然是美国的节日。习俗,当然是美国式的。希腊人婚礼要庆祝几十天,到美国,没有雇主这么大方。犹太人习惯妇女出去工作,男人在家里,到美国也得变。犹太人的sabbath是星期六,可美国是星期日休息,所以,要想有活做,星期六也得上班。类似的,连教会都开始接受美式新教小教区风格(现在连伊斯兰教也跟着开主日学校)。

这一切,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到20世纪,在经济上,一个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已经形成,在这个大市场之上的,是覆盖全国的媒体网,将以前分散在各地的公共空间前所未有地整合起来,打造出了一个真正超越种族和宗教的美国城市文化。这种新文化,选择了接受城市化,接受工业文明。这种城市文化带来了那个叫“美国梦”的东西。在这种文化下,人和人不再局限于封闭狭小的社会圏子,社会的建设不再是像小镇那样建立在亲戚朋友的相互信赖上,而是建立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上,建立在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和依存上。

事实是,在这场文化战争后,美国终于进入到了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社会,并将更加多元化地走下去。而到底什么是美国的主流文化,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或许,它只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