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上市前的“黑暗期”
2012-10-11 15:33 IPO 牛文文

你的黑暗期长点,上市后的补课期也许就会短些。

文/牛文文

上市是创业的关键一跳。但去年以来,IPO遭遇冰冻期,大批明星公司排队等候上市,其中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止步不前,消声匿迹,甚至突然死亡。

有人把创业的前三年叫作“死亡谷”,但对创始人来说,也许上市前的这一段才是最黑暗的时候,就像一段隧道,你已走过三分之二,这时看不到前面的光亮,你自己也最没有信心。

一些公司冒险闯关,却遇挫而归,元气大伤。比如,凡客、拉手、迅雷、神州租车,名声在外,在大家看来应该能上市,但是他们回来了,这带来很大的挫败感,其中以拉手网为最。一些公司,因为面临巨大的调整,创始人的心理很难适应,他们甚至可能被边缘化,乃至出局。

还有大量明星公司,按照2010年资本市场的行情早就满足上市标准,比如,京东、YY、大众点评、PPLive、去哪儿等等,一般经过多轮融资,商业模式成熟,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公司素质甚至超过2010年上市的那批企业,但需要接受“加时赛”和残酷的“点球大战”。更可怕的是,因为1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以下的小盘中概股被质疑,整个资本市场的目光都转向阿里巴巴这样的“巨无霸”,而它们巨大的资本吸附效应,会像黑洞一样直接影响小盘股的上市前景。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煎熬的时代。有不少于50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公司,如今在度过痛苦的阶段。上市前的冲刺,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也许三年,这不取决于企业的成熟度,而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机会窗口。

在高成长明星公司群当中,一直存在“六年奇迹”的心理暗示。当年,蒙牛、阿里等明星公司,从公司创办到IPO,往往只用6年左右时间,分众甚至创造过创立两年就IPO的神话。靠一轮接一轮密集融资,快速冲刺,算好步点,争取三到六年时间就上市,这已成了互联网及其它一些高成长领域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共同心理预期和既定成功路径。越是这样打算的企业,一旦上市计划受阻,挫败感也越强。

其实,拉长时段看,那些“六年奇迹”公司,上市后往往付出较大的代价。或是要主动退市,或是寻找被并购机会,或者干脆陷入丑闻被退市,这其实是他们的补课期。上市前的黑暗期越短,上市后补课期越长。反之,黑暗期长一些,也许补课期会变短。上天对人是公平的。

周鸿祎曾经提出一个创业“九年三段论”:三年摸索,三年深耕,三年爆发,创业公司往往要经历九年左右才初步成熟,才适合上市。冯仑也有过一个更严酷的判断:一家公司只有经历过两轮经济周期(大约15年),也就是活过两个冬天,才算成熟。

在这段黑暗期,创始人应该把更多目光放在市场和客户身上,而不是资本市场;即便不上市,也要能够长期生存。上市不是创业的终点,也不是创始人职业辉煌的顶点。

可以预料,一个明星公司经过这段黑暗期,上市以后的发展会更稳健、更成熟,创始人对创业和人生的理解也会更丰富。你的黑暗期长点,也许是好事,一个公司成熟了再上市最好。

处于黑暗期的创始人并不孤独,你可以试着走出愁城,找到那些面临同样处境的人一起,大家共同切磋,抱团取暖,闯过黑暗,等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