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初审会
2012-10-16 10:40 证监会

①以前IPO预审环节都是证监会发行部在做,但初审和发审完全是两套班子,所以导致初审和发审脱节;②十分之一企业无缘初审会。

  

         初审会上,发审委员可能对预审员进行询问;发审会上,可能先问预审员再问保代。

  继见面会和问核之后,企业随即进入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待预审员认为对企业情况已基本了解,无须再反馈时,预审员将出具预审报告,并安排召开初审会,进入预审最后一道关口。

  然而,并不是所有拟上市企业都能走到预审的最后一关。深圳某保代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虽然初审会无权做出‘终止审查’的决定,但如果预审员觉得公司有很大问题,提的问题就会很多,无形中让企业感到不能过会,导致企业主动撤回材料。”

  预审员或将被提问

  据了解,在发行人及其中介机构按要求落实反馈意见后,发行部综合处将通知保荐机构提交发审会材料和用于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保荐机构须在收到该通知5个工作日内提交材料;发行部收到材料后按程序安排预先披露,同时安排初审会。

  理财周报记者从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处得知,初审会由综合部组织,一般于反馈意见落实后的第二个周就会召开,时间安排在星期二或星期四。当天到场的人员,有发行部主任、审核一处和审核二处处长、两名预审员、综合处以及发审委委员(至少组长参加)。由于初审会都是会里的人参与,并不包括发行人和保荐人,所以又被称作“部例会”。

  在初审会上,两名预审员要就发行人的基本情况、初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其落实情况对领导进行汇报,然后大家对企业还存在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由综合处负责记录,会后预审员要根据讨论的情况修改、完善初审报告。

  在初审会上,如果仍觉得有问题,会在会后书面告知保荐机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事项,并告知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做好上发审会的准备工作。但如果初审会讨论后认为发行人尚有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重大问题、暂不提交发审会审核的,将再次发出书面反馈意见。

  其实,初审会曾经经历过一次变化。“以前预审环节都是发行部在做,但初审和发审完全是两套班子,所以导致初审和发审脱节。后来,在开初审会时,发审委委员也去旁听,但这时并不能发表意见。”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说。

  上述深圳保代还透露,初审会将来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变化,预审员的压力会增大,在初审会上,发审委员可能会对预审员进行询问,而在发审会上,则可能先问预审员再问保代。

  “郭主席的意思是提高发审委的地位。目前发行部和发审委的意见重合度是99%,只有极少数不同意见,但以后情况可能不会这样,”北京某券商保代指出,“目前发审委员看企业材料的时间很短,因此非常依赖预审员的意见,倘若还要对预审员发问,那就需要发审委员在预审会前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企业。”

      十分之一企业无缘初审会

  见面会和问核环节过后,主板发行人和保荐人会在一到两个月后拿到一份反馈意见,而创业板的反馈意见则在见面会前一天就会出来,并于见面会前一天或当天发给企业和保荐人。但在见面会上,预审委员一般不会针对反馈意见提问,而需要发行人和保荐人在落实反馈意见阶段解决。

  在不少保代看来,进入落实反馈意见阶段也就进入了预审环节中最充满变数的阶段。

  “如果预审员提出问题多且复杂,那回复次数就多,时间就被拖长。例如重大资产产权问题,一是办手续的时间长,二是产权本身很难搞清楚。落实反馈意见到预审会之间一般需要3个月,长则达6个月甚至更久。”上述深圳保代说。

  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说,按照目前发行部审核的速度,每周依然只有不足8家企业能开初审会。

  但时间长久并不是企业和保荐人最担心的问题,最糟糕的是,很多企业根本无缘初审会。

  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截至9月27日,今年共55家公司被终止审查,另有24家处于“中止审查”。也就是说,有十分之一的企业倒在初审会之前。

  今年2月,证监会将IPO预披露时间提至初审会之前。这意味着,拟上市企业会遭遇到更多的举报信,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的压力会愈来愈大,发行成本也将随之提高。同时,这导致更多拟上市企业在初审会前就主动撤回申报材料。

  发行部常胜军在今年第一期和第三期保代培训上总结:发行部审核IPO企业,2006年至今,6年共撤回292家,超过否决数量(231家)。撤回企业少数重新申报,多数没有再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