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性”将会让苹果帝国崩塌还是走向成功?!
2012-10-21 13:20

 

首先得说,成功还是失败,是个阶段性指标。苹果的策略到目前为止没失败,不代表过两年也不失败。但,将苹果的成功和失败归结为封闭,是个将复杂局面过分简化的说法,不太可取。

简单比较一下 2008 年以来,苹果在移动上的成就,与 1984 年前后的区别:

第一,乔布斯治下的苹果一直是一家追求提供完整体验的公司,这意味着它要有从软件到硬件的控制力。那就必须得承认,这种控制力是与时俱进的。

当年麦金塔电脑虽然也是惊世之作,但别忘了,那不过是个小团队的孤军奋战,你看那段时间的历史,乔布斯老得跑到日本去取经、去谈判,跑到德国去找工业设计外包,连鼠标都是在硅谷找的设计公司外包的,诸如此类。虽然是横空出世的产品,但更多是理念上的,从硬件配置、性价比上,确非跨时代。但二十多年过去,苹果早已变成行业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公司:苹果可以优先享受所有的新技术、新生产工艺、新材料,甚至很多关键物件的工厂他们都参与投资了,甚至把某些零部件买断,这就让苹果获得了两个相对业界绝大的优势:核心技术的排他权或优先权,及性价比。

想想,从金刚玻璃、多点触控,到 10 寸屏,到视网膜显示屏,光在显示这条线上,苹果一直是压着行业走,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差的——这是多大的价值?

再想想,以前大家都说苹果的东西贵,但那怎么也是几年前了,现在 Macbook Air、iPad 的性价比,有什么同类产品可以做到?

独家技术和性价比,就像倚天剑和屠龙刀一样,拥有一样就可以号令江湖了,可今天苹果同时拥有两者:它有的时候打新技术牌,有的时候打性价比牌,有的时候混着打。这确保了苹果是今天出货量最大的厂商之一,和利润最丰厚的厂商,没有之一。

手中有量,心中不慌啊。

第二,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成为一个平台,必须有足够大的开发者群体构成产业链,形成生态系统。说白了,能给别人分钱。

当年麦金塔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帮产业链上的其他人赚足够多的钱。而相对的,兼容机最大的价值就是量大,为 Wintel 开发软件,能养活自己,甚至能赚大钱。想想有多少公司是靠 Wintel 起来的?EA, Blizzard, Intuit, Lotus, Adobe... 当年 Adobe 还是苹果投资的,但因为苹果销量不够大,在乔布斯回归苹果时,Adobe 都不开发适配苹果的软件了。

但现在 iOS 互惠的产业链,大家都看得到。这世界上至少有几十万家小公司在 iOS 相关的产业链上发展,甚至有些人赚到了大钱(Angry Birds),有些人因此成为数十亿美元公司(Square, Instagram)。

众所周知,封闭和开放是利弊互现的:而现在苹果正享受着封闭带来的好处(统一、不需要大量适配、能够开发出最高品质的产品、一揽子解决支付问题等等),但它又没有遭受封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销量达不到 critical mass)。所以产业链在跟着苹果走,而不是跟着 Android 走。

至少在短期内,我们还看不到 Android 在统领开发者这件事儿上完成大翻盘。

第三,还有更多的理由可以列进来:品牌(一个销量增加 200% 的光环),网络效应(苹果用户特有的存在感是一种变相传销),经验(圣斗士是不会两次输给同一招的!)等等,这都是当年的苹果所不具备的。但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前面提到的两点:出货量 + 生态系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封闭”的苹果刀枪不入了。它依然有很险峻的挑战要面对:

一个是,如果说过去几年苹果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光环,比如它有视网膜显示屏而同行没有,那它就赢了。可当几个核心指标都达到了一个阈值,接下来的变化就不那么吸引人了,无论电池、CPU 还是屏幕、相机,如果苹果找不到新的能显著超越竞争对手的技术,那行业规则就会从“同样的价钱,买更好的技术”变成“更低的价格,买同样的技术”,那个时候苹果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第二是,虽然苹果拥有着近乎无敌的产业控制力,但还有一家公司也有类似的能力,就是三星。韩国同学们是真真正正的拥有一条自己的端到端的产业链……那么,在拼性价比的时候,它至少不会输给库克。

第三是,安卓还是在实实在在的成长。它终归还是得让苹果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不过,话说回来,过去十年来,苹果一直是靠享受“头啖汤”获取利润的,它的问题有且只有一个:能不能找到下一个大市场并把它初期最丰厚的利润刮走。只要能,封闭还是开放,并不重要。




via i黑马 原作者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