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舞者遇上科技:工业演算法激发互动现代舞灵感!
2012-11-06 09:00

工业品管这行和创意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关系,但1992年德国电脑工程师Frieder Weiss观察汽车零件检测系统运作时,他忽然想到,如果把人跟系统接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呢?假如检测系统接上合成器,然后请这个人跳舞,又会怎么样呢?最后他发现结果其实很美,是一种自行创造音乐的互动式舞蹈。

早在微软Kinect问世,把每个用户都化为DIY艺术工程师前,Weiss就不断试验音效与视讯动作感测科技;他与艺术圈合作,对象从歌剧团到凯莉米洛统统都有,他甚至还在即将上演的音乐剧中,让金刚活灵活现。

Weiss与澳洲块动舞团(Chunky Move)合作的《Mortal Engine》,今年10月19、20日于伦敦首演,在此舞码中,舞者和机械式倾斜舞台飙舞,每个动作都会触动Ben Frost编写的音乐与影像,以及Robin Fox的雷射光束。Weiss开发Eyecon与Kalypso软体,将音效和影像与舞者的动作结合,你可能会想,现在Weiss总算不用再从自动制程撷取灵感了吧?但事实不然。

“我做很多研究,像是读制程演算法的论文,然后思考可以怎么应用,把它们变成有趣的东西,”Weiss接受访问时表示,“这就是我一天到晚在做的事:读工业演算法,用它们来分析物体和动作,有点像是滥用它们,以追求美感,还有一种新形态的视觉产出,可以说是用演算法来做一些比较没用的事。”

Weiss最初是用开放音效控制软体来测量动作值,并且在动作做到不同阶段时,播放不同音效,但是他在运用此科技时,很快就遇到大难题:人类的头脑。

“人脑运作方式不同,认不太出来这种互动关系,”Weiss说,“假如你把手举起来,然后听到声音,这声音可能是外面的车发出来的,不见得是因为你举手而造成,所以我们设计的这种互动关系有点违反直觉。大脑很会过滤声音,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你不需要看到声音来源,或是注意这些声音,可是大脑还是可以专注在讨论上,同时把其他噪音过滤掉,这还满酷的,不过跟我们想做的背道而驰,我们是想用很巧妙的方式,把声音与动作做连结,但是要做好几次才能说服观众。”

Weiss在1990年代开始试验这种效果,但观众的反应是难以置信,他们说:“舞者为什么要假装控制音效”,原因就是他们还不习惯这种互动设计。

在引介这种科技时,用影像就比较容易说服观众,Weiss用不同的技巧,将影像投射在舞者身上,或是让影像如影随形,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他说“这种做法一看就懂。”

最受欢迎的技巧之一是粒子效果,也就是有一片像蜂群的薄雾,跟随着舞者的动作,并且变形为设计者或观众能想像的任何东西。这种效果很巧妙,因为是用向量图形来描绘舞者的轮廓,“我们不是用像素来创造影像,而是有个轮廓,然后有连结的点,这是叙述性的,像是20年前的向量图形,只是当时的电脑没那么好,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创造很特别的效果。”

《Mortal Engine》对Weiss来说是很重要的转变,在前一部与块动舞团合作的作品Glow中,他用单人舞来展示不同的效果,Weiss将之称为科技的“正式研究”,但他之后尝试完全不同的做法,开始用魅影的技巧,也就是让特效跟舞者有点时差,创造出跟随着舞者的魅影,“观众觉得看了很感动,他们跟我说这就是魔法,因为传递了情感。”

到后来,表演已不是舞者和科技之间的竞技,而是两者的协力。“我第一次用魅影的效果,舞者其实是盯着投射的影像,与之接触。”

Weiss说,这个特效系统速度很快,所以舞者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现在的表演不是用影像来强调舞者,或是舞者与影像效果竞技,而是两者相互合作,而这种效果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舞者迷失在Weiss所打造的世界中。

“这有点像是人类不了解世界如何运作,世界就是存在而已,”Weiss这么说,“这象征着力量、觉知和理解的有限,也是我们给舞者的情境;他们不知身处何方,只有观众能整合而且去了解这一点。”

这个舞码之所以情感丰富,是因为它不在于精准,而在于自然、毫不费力的肢体动作,以及惊奇感。

“精准度是个很麻烦的东西,这是我从互动科技中所学到的,”Weiss说,“我看过用很贵的器材来做装置,而且每个环节都经过测量,可是那么精准的资料可以拿来做什么?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虚拟人物来做同样的动作,但是这很无聊,我想要的是比较难以捉摸,而不是都什么都计画好了的东西。”

“就像人类的沟通,如果是一对一就很容??易预测,可是这样很无趣,互动科技也是一样,假如什么都可以预料,或是去复制你已经看到的东西,就了无新意。你希望有个惊奇元素,而这就是重点,我也在找一点矛盾,一些不正确的演算来创造惊奇。”





via i黑马 BY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