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的独立学院
2012-11-21 15:10 民办高校

孩子生下来了,即便是私生子,也不能轻易掐死,毕竟还有那么多学生。

口述/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董事长 张君安

整理/本刊记者 田茗

2004年,陕西的独立学院开始起步,但实际上从1998年起,湖北、浙江、江苏已经出现二级学院。其大背景是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公办校资源不够,新建学校牵扯到执照问题。因此利用公办学校执照,企业投钱办学风行。经历几年发展后,由于出现乱局,教育部为了规范办学,专门提出独立学院这个概念。

从法律上讲,独立学院是独立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办学校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实际上,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的矛盾很多。从招生资格上看,纯民办的院校从自考招生,到获得专本科统招资格需要走一段路程,但独立学院成立之初就可纳入统招计划。陕西的情况更加复杂,在独立学院出现之前,公办院校的闲置师资可以为民办院校所用,但是独立学院的出现抢占了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闲置师资资源。

就目前来看,独立学院的发展可谓毁誉参半。誉在满足了广大学生接受本科教育的需求,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独立学院323所,占比1/3。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在探索解决需求矛盾,如何让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

毁在于,业内有人认为它是怪胎。从国际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中公办和私立平分秋色,甚至一流名校都是私立的。后者大多靠捐资成立,以基金形式运转维持办学。但在国内,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办学的出发点是赚钱。所以,无论从师资队伍还是办学条件,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无人资助,等于从零起步,学费成了保证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这就是所谓的全成本办学。这也是他们长久以来很难和公办学校竞争的基础原因。不过如今,这些学校有了十几二十年积累,逐步站稳了脚跟。

独立学院之所以得以发展,是因为有公办学校无形资产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利于保证生源。但这个无形资产是把双刃剑,民办院校所收学费全部用于办学,独立学院办学结余的30%-40%,都要交给大校(指公办学校)。因此,独立学院的发展存在很多矛盾和分化。目前大致分两大类:一类是基本上以高校为主导,企业介入很少;另一类就是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介入很少。

以学校为主导的,又称校中校。其好处在于能够传承学校的办学思路。但这种模式基本过时了,虽然是以大校为主进行管理,但独立学院自己永远长不大。业界有人称之为假独立,就是公办学校赚钱的工具。

以企业为主导的,学校要收取30%—40%的管理费。尽管前期企业投入较多,但是都在想方设法赢利,这意味着它仅仅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行,要想继续发展,企业在经费上的控制会非常严格。甚至有些企业家会考虑怎么样在政策里谋私利。比如利用独立院校享受的政策进行征地,可以为企业带来财富的积蓄。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曾有过一个比喻:老爸(企业)姓李,孩子(学校)姓张,就像抱着别人的孩子一样,谁都不珍惜,只想从里面捞一把,所以矛盾非常多,但在市场上却能行得通。孩子生下来了,即便是私生子,也不能把他轻易掐死,毕竟还有那么多学生。

基于这种分化,教育部将在未来几年内对全国的独立学院按照国家大学办学标准进行验收。这个过程中就是优胜劣汰,只有符合标准的学院才能继续办学,并且如果办校方有意愿,可以转变成纯民办院校,脱离大校。而不合格的院校将并入公办学校。

目前,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提出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土地必须过渡到独立学院名下,没有自有土地,国家将不予验收。教育部认为此举是为了增强独立学院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