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灵感】基因信息也能融入个人社交网络信息,将刺激医疗领域的发展!
2012-11-27 14:04

基因也迈入移动领域,获Google支持的消费性基因体学公司23andMe于九月宣布,要建立应用程序界面,首次允许其他应用程序与资料互动,此后已收逾200件程式开发商申请书。

23andMe不愿透露开发商身分,只表示外界有意整合基因资料与大型研究中心的电子医疗纪录,打造消费性健康应用程式,着重于饮食、营养及睡眠等层面;亦有开发商打算成立基因交友网站,或是结合基因体学与个人资料追踪装置,如Fitbit与Zeo。

该公司工程主管波卡利(Mike Polcari)表示,对消费者而言,这套开放应用程序界面就像基因体操作系统,人们可授权在网络上运用基因体的方式。

经由这套应用程序界面制作出的消费性健康应用程序,将引领基因学进入行动时代,未来人们可取用及分享基因资讯,在任何时地讨论各种显型,包括自己的感受,以及自身视觉、嗅觉、味觉所得,不再受限于电脑前。

为追求这种便利性,23andMe于六月自行推出免费行动应用程序,用户可参与研究,取用个人基因资料,并将结果以电子邮件寄给朋友,目前这是程序里唯一分享资讯的方式,但该公司表示“未来将考虑结合其他社交功能”。

23andMe强调,个人基因体学仍为公司核心产品,但既发表应用程序界面·,又在夏季并购社交网站CureTogether,后者可供用户评比逾五百种治疗满意度,令该公司已站稳脚步,能够顺利开发与DNA相关的网络社交。

无论是公共基因体资料库openSNP,或是DIYGenomics等行动应用程序,均已开放民众分享基因资料,前者亦已申请使用23andMe的免费界面,不过这两项服务均有共同缺点:要求用户必须以人工方式上传资讯,相当麻烦。

23andMe网站上已有几个社交累积数百名用户,讨论各种健康话题,透过浏览器,消费者可分享与比较基因、健康与血缘资料,不过如其他社交网站经验所示,移动界面的力量更为强大,多数人坐在电脑前的时间有限,但移动设备几乎无所不在。

范德贝特大学医学中心社会媒体人员曼雷(Cynthia Manley)为该网站用户,曾参与问卷调查,但未曾试用该站任何社群功能,她表示,“我不太想向社交网络公布这些资料。”

她目前大约每月登入一次,但若使用移动设备,频率可能会提高,23andMe应用程序若增加讯息通知功能,也许会加速使用行为转变。

耶鲁大学人类学家布莱德利(Brenda Bradley)提到,“许多人乐于公开自身资讯,未来连基因内容也能公诸世人。”

23andMe在部落格上,自称为史上第一基因社交网站,用户约15万,该公司虽未揭露每月新增人数资料,但宣称过去几年用户年增率达100%。

生化学家罗伊(Aaron Rowe)虽为用户,“并不认为人们会常在这个网站上逗留”,不过随着基因排序科技日益平价、应用程序界面开放,更多用户在此花时间的机会也将更高。

网站上已增加娱乐功能,例如“DNA旋律”可将DNA转变为声音,“尼安德塔血缘”可计算每个人拥有多少尼安德塔人DNA,移动应用程序也加入类似Foursuqare的标章。

若热衷社交网站的年轻人愿意以基因或个人基因体做为互动基础,杜克大学基因学家安格里斯(Misha Angrist)认为,“这些元素就会纳入社交网站,变成情感状态下的某个按纽,或是以热点图呈现每个人身上的对偶基因,供人们随意对外分享。”

基因分享若日益普遍,自然会有人担心,允许第三方取用个人DNA资讯,是否会产生隐私顾虑。

例如曼雷怀疑,若自己现在分享基因资讯,科学家未来可能发现自己带有突变基因,但她未必想公告周知。

其他人亦有类似疑虑,布莱德利表示,“我更害怕如何保护个人未来隐私,或许此刻你我很希望分享基因资讯,但年纪增长至30岁后,或许心态将会改变。”

波卡利表示,网站无从得知多少用户会允许第三方开发商取用个人资料,但他认为比例将和电话应用程序一样高,毕竟一切才刚开始。

未来23andMe也可能与Facebook、Twitter等网站面临相同难题,包括如何将资料转化为获利?如何兼顾资料开放与保护隐私?如何鼓励用户分享更多资讯?

该公司针对开发商制定使用条款,其中的免责条文写道,“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最大限度下,若因为误用应用程序平台,导致第三方求偿,开发商同意免除23andMe的赔偿责任”。

波卡利表示,消费者若选择分享,“当然由个人承担责任。”





via i黑马 BY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