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为什么这么火?
2012-12-19 19:14 泰囧 电影

12月12日首映当天,《泰囧》票房便达到3900万元,打破12月最高首日纪录,次日为3750万元,14日单日票房5100万元,15日更是以排场3.2万、人次270万、票房近8700万元排名第一,打破华语影片单日票房纪录,同时也刷新内地单日观影人次纪录,4天时间票房超过2.1亿元,一周时间超过3亿元。而成本只有3000万!投资《泰囧》的光线传媒,股价累计涨幅17.28%。《人再囧途之泰囧》为什么这么火?是如何办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创业家杂志官方微博今日下午在微博公开发起征稿活动,截止目前已经收到约20篇投稿!(这从另一张角度看到泰囧有多火爆!)。以下为投稿中择选的3篇。

泰囧,太囧,囧囧有神

文/@旁观者_晓明

  泰囧,不涉及历史背景,不属于恢弘巨制,谈不上精致设计,更遑论教育观众。看似漫无目的,但却从一个虚拟世界的无厘头演变成为现实世界的乌托邦,从一个抽象的电影元素演绎出具体的冲击效果。泰囧,太囧,囧囧有神。

泰囧,激活了浮躁社会的情绪落差。有目的的沟通行为,并不一定产生预定的效果。对比一份沉重的历史,有什么比一个神秘国度的神奇旅行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并投入专注 呢?回味历史,是心灵的涤荡;日常欢笑,则是温馨的每日套餐。我们谈不上伟大,我们不过是大饥荒在新时代的另一种“变形”,我们需要欢笑。

泰囧,带来了多种解释和参与创造。信息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我们不需要历史的悲痛,引发亿万人的共鸣,得出亿万人共有的一个结论——导演想告诉我们的结论。我们需要生动的细节、简单的故事,我们希望可以参与其中,将故事延伸、放大,在别人的故事里构建我们的解释。互动与参与,将伴随着科技,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但是这都不能取代故事本身所传达出来的“精神互动”。

泰囧,以点带面,辐射网络。谁为大家的茶余饭后提供了笑料和谈资,谁为自媒体时代提供了点燃网络的引爆点,泰囧,做到了。网络社交的归属性,像极了小学班级的电视剧讨论,第二天的谈资总是以昨晚上的电视剧进展为中心的。而且,泰囧所涵盖的幽默、诙谐,以各种版本的形式演绎和流传,成为这一段时间的故事“载体”。生动的创造徐徐展开,大范围的传播层层推进。

泰囧,太囧,囧囧有神,套用经典,流行病似的传播。从“人在囧途”到“泰囧”,从徐铮、王宝强、黄渤等多种元素,从“囧”的传播流行和固化在每个人心中,我们对于电影所包含的元素有了心理期许。从电影的流行,从他人的讨论,从朋友的观影感受,我们有了对电影的心理印证。带着积极的解释去看电影,利于发现并放大电影的优点,我们有了心理放大效应。这使得泰囧有了传播、流行的心理土壤,使得“泰囧”产生了心理期许——心理印证——心里放大的良性传播轨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泰囧,不涉及历史背景,却印证了社会现实;不属于恢弘巨制,却映射了社会心理;谈不上精致设计,却构造了心理空间;更遑论教育观众,却教育了整个社会。若不能炯炯有神,则只好囧囧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还是故事……

——泰囧为什么这么火?

文/@大牛老张

  同样是喜剧题材的电影,人在囧途,出过两部,但是这部却不叫“人在囧途2”,而叫“人再囧途之泰囧”。我想这不仅是利用第一步的架构或者向第一部致敬这么简单;应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与第一部区分开来,除了演员的相似度高以外,导演已经换人。

这种区别显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正是这种区别也让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得出为什么在当下的电影市场,能跑出这么一批黑马来。

首先,故事的背景更适宜目标观众的口味。选择在泰国,选择以旅游团开始这种囧途,比选择悲催的春运,并选择农民兄弟的境遇,能带来的观众认同度不是更低而是更高了。电影选择的背景是在白领中认可度较高的境外游新马泰中之一泰国,这会让去影院观影的大多数青年白领或者学生群体,觉得更符合自己的身份特征或者说未来的期许。而第一部人在囧途虽然可以唤起大多数农民工兄弟的心理认同感,但是这种认同感大多数是在电影票频道或者碟片市场被体会到的,他们很少能掏出钱来到电影院市场里来完成这种独特的观感。

 其次,笑料的格调,有显著差异。即使是第一部笑料是足够的,但是那种来自导演的故意造作的笑料,也会给人一种不舒服感觉。第一部人在囧途,更多的是取笑小老板猥琐和进城务工兄弟的笨拙和见识,这种取笑的对象,其实并不能给观众多大志得意满的好感。这不仅是因为小老板和进城务工兄弟不会这样,而是因为选择这种人作为主演的过程,还应该更多的包容,虽然,让他们在里面穿插着献了爱心和最后分了小三,务工兄弟也穿上西服发了家。但是骨子里那种看不起,还是存在的,这是导演的品味问题。第二部,只是对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职场斗争有了一个展现,但是却并没有透露出高人一等的满足感,这就保证了观众不会觉得自己被肆意拔高了形象,或者贬低了形象,也增加感情的真实性。而且第二部搞笑的手段是整个故事线里面,在故事发生过程中出现的,这就保证了这些笑点,为故事服务的而不是故事为笑点服务的。虽然也有对初入泰国不懂当地文化妄自猜度的嘲弄,但是抽掉了自以为是的东西,更多是由于文化差异,以及人物自身紧张感引发的落差,造成了到自己每天都会看到的简单的心理共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解一九四二为什么不如唐山大地震的票房好,也是如此。

最后,还是要回顾故事。泰囧,故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要好得多。不会讲故事,或者讲不好故事,有一个讨巧的方法,就是故事不够人来凑。从第一部我们能明显感觉第一部导演对讲故事不十分擅长,只是选择一条线路,然后增加几个场景,把这几个场景弄得搞笑一点。如果时间不够,则通过增加场景的手段再来上一段。泰囧则是通过一开始就扣人心弦的紧张追踪关系,造成悬念,最后等影片结束时,才发现原来故事的原委是什么。悬念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很好。这就保障了观众在看完之后,有“哦,明白了”的感觉;同时,又能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享受因为随时可能出现状况引起的笑料,电影自然就成了。虽然客观上来说,泰囧这个故事也还是有点牵强的,但是至少在故事的讲述手法,以及故事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上,还是比较好的。而形成紧凑的故事,这也是保证口碑效应,带动更多的人到影院的根本原因。

其实综合看来,还是故事,故事包括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包括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和格调,更包括这个故事的情节完整和严谨性。所以,还是故事引导这部电影早上绝对成功。

当然,泰囧的成功也启示电影公司以为量化某些指标,比如场面、导演、演员知名度等等大制作的可悲,那些常规化的指标只能帮助不会犯错,但是好的故事和踏踏实实的完整的表现手法,才能保证出惊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囧为什么这么火

文/@麦鳅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源于同期上映的1942的遇冷。论导演,论制作,我觉得泰囧都无法跟1942相抗衡,但是,观众最后却选择了泰囧,而不是1942。我觉得,并不是1942不好,而是题材不合时宜,如果在国庆档,泰囧未必能火过1942,而在贺岁档,那又令当别论了。为生活奔波忙碌了一年的国人,被各种压力压的麻木的国人,在年终的时候,更需要的是能博人一笑的电影,而不是催人泪下的电影。换句话说,时下的国人见不得苦难,宁愿麻木地翘翘嘴唇。

泰囧为什么会这么火,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当然是三位实力派笑星齐聚,给本片带来了足够的关注度。连相貌平平都论不上的三位笑星靠着自己深厚的表演实力在帅哥美女众多的演艺圈成功实现逆袭,已然成为了屌丝们心中最励志的偶像。尤其是王宝强,在草根的心目中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次又在电影中邂逅国民女神范冰冰,足以再次引爆男屌丝们一睹为快的热潮。综上,本来就很火的徐铮,王宝强和黄渤三位笑星的联袂演出,加上各种无厘头无限囧的电影情节,足以戳中国人隐藏已久的笑点。

 第二,目前的中国社会,和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很像,节奏快压力大的识货使得散落在中国各个城市角落的各种屌丝们无所适从。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香港那个时候兴起的无厘头电影一样,为搏人一笑而各种恶搞的电影会给生活苦闷,缺乏乐趣,强颜欢笑的人们带去一丝的乐趣。这样,一部囧无止境,笑料百出的电影迎合了当下屌丝们的口味,使得这部电影有了强大的观众基础。他们争先恐后去电影院观摩囧神,只为毫不掩饰,毫不虚假,自由自在的大笑一次,笑笑别人,笑笑自己,然后继续回到苦逼的生活中,该干嘛干嘛去。

 第三,安卓智能机的平民化和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屌丝们实时联系和互动成为了可能。快乐和痛苦都会传染,但是快乐的传染速度回更快,只要一个屌丝看过泰囧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欢快,这种病毒式的传播速度不可估量,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屌丝们看到这样的笑料,就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围观。而电影本身又没有让他们失望,所以这样的传播会通过社交媒体这些渠道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我觉得泰囧能够这么火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电影本身好,观众基础强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个大背景下的屌丝们精神生活极度匮乏,这个从近些年苍井空这些日本女优赚得百万粉丝和各种恶搞视频层出不穷中可见一斑,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屌丝们,根本没有精力去欣赏高雅晦涩的文化作品,更多的是追求无脑式能戳中笑点的东西。大胆猜测一下,有这么强大的观众基础,泰囧可能会开启大陆式无厘头无限囧这种电影题材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