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还能火多久
2012-12-27 15:48 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标志着创意匮乏的中国电视从此将进入版权引进年代,并倒逼中国电视台结束克隆、模仿、抄袭的低水平恶性竞争,走上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原创的阳光地带。

 

 

 

 

 

 

 

 

 

 

 

 

 

 

 

 

 

 

 

 

口述/星空华文首席执行官 田明 整理/本刊记者 石海威

2012年最火爆的商业模式莫过于“中国好声音”。已经赚到大钱的田明非常担心当下的创作大环境,一首歌可以赚一两亿元,但最贵的制作人写一首歌也就20万元,这些人没有创作激情,“中国好声音”该怎么整合创作资源?

对赌

好声音开播之前,我和浙江卫视签了对赌协议。收视率如果不到2(个百分点),所有的损失由我们承担。对赌协议还包括这个节目从制作到产出都由我们负责。这相当于我们不但要买下The Voice模式、还要担任起投资方的角色。以往大多数节目都是委托制作式,但这一次,我们颠覆了商业模式的需求。好声音仅前期投入就超过一亿元。

其实签订对赌协议并未给我带来丝毫压力。在好声音开播前的节目动员大会上,我就向浙江卫视和制作团队宣布,我们的节目已经成功了,唯一悬念是它有多大成功。我们希望它超越《中国达人秀》。

今年5月,一直给我们节目冠名的跨国公司突然取消了对节目的赞助。这就意味着节目将没有冠名,行话叫“裸奔”。没有冠名节目将蒙受巨大损失。后来我们找到加多宝,他们当下正面临着品牌危机,急需大的项目活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于是一个星期内我们就确定了合作。即便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都没犹豫或是怀疑过。

这种自信来自于此前基本的业务判断。在好声音之前,我们做过很多选秀类节目。比较成功的包括《加油好男儿》、《中国达人秀》以及我们办了16年的全球华语音乐榜中榜。我对音乐节目和音乐市场一直有个战略要求,就是要向世界传递中国梦。我们看中的是音乐产业链,所以我必须进入音乐产业的上游,做艺人经纪、音乐开发,从线上到线下,甚至到互联网。我们对整体音乐产业有个大的战略和野心。

后来节目播出后我们的平均收视率在4,最高时候破了7。有人关心我们请导师花了多少钱,一把转椅多少钱,但很少有人看到我们对节目价值观的强调。就算是所谓的综艺娱乐也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参与社会生活,并且真实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不是简单的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每一档节目都承载了价值观。

现在好声音火了,人们可以从无数个视角解读它的成功。我认为最核心的成功因素是创作,所有成功节目归根结底都是创作的胜利。好声音不同于以前的音乐选秀节目,我们没有评委只有导师,没有海选,也没有排名。导师起到的作用不是毒舌或是点评,他要手把手地教选手。我们当初请到这些一线巨星,也是倾尽全力。刘欢、那英、哈林、杨坤,他们每位导师辅导学员的素材我都拍摄了100多个小时。这就是创作的分量。同时我们也向导师普及真声音、真音乐的标准,这是我们对节目价值观的维护,也让选手明白,来到好声音想靠绯闻炒作、靠搏出位是行不通的。音乐不是从天而降,更不是一夜成名。

反思

好声音结束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很焦虑。还在好声音进行过程中就有很多演出商找到我,说希望做演出。当年《超级女声》、《快女》演出的时候,100万一场,全国演了十几场。而他们给我开出的价格是300万,四五十场的规模。

我们也受到了这种诱惑,但我考察了这个市场之后,发现坚决不能做这种演出。这种演出只是简单的消费人气,获取利润,这在整个市场中属于中低档产品。《中国好声音》则代表了高端、高品质和专业性。现在我每天早晨睁开眼就想三件事:创作、创作还是创作。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也正是我的焦虑所在。

最近我经常跟好声音选手出席各种场合,一方面看到他们很受欢迎,我们很振奋,我能体会到那种和大众一起狂欢的成就感。但另一方面,这些选手开腔唱的都是老歌,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原创歌曲,我们想扭转这种现象。

当我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发现,中国整个创作大环境并不好。从根本上说,词曲作者、创作人、制作人,得不到应有的利益。一首歌本来可以赚一两亿元,但现在最贵的制作人写一首歌也就是20万元,甚至他前面写的100首歌都不赚钱。所以怎么平衡这个市场,怎么让创作者有动力生产出好的产品?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节目的事了,这是一个产业的事。我们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使这些人没有创作激情,那好声音该怎么来整合创作资源?怎么推进产业发展?这是我们想得最多的。

最近常有人问我怎么看台湾综艺。我觉得台湾的娱乐非常轻松、愉快,但我特别反感内地大量的制作人和主持人去模仿、山寨台湾的综艺。这不是我们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我们应该学习台湾综艺的优点,但内地很多编导、制作人对台湾综艺的顶礼膜拜,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这样下去你整个方向就错了。我们的节目应该植根在我们的土壤、文化里,才会有更大气的东西出现。我们要反思,在综艺娱乐节目里,除了提供给大众娱乐之外还能带来些什么?

接下来我会做好声音第一轮的巡回演出,我们只做12场。所有的导师和选手都要参加,灯光、舞美等都按照国际标准来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我们的品牌加分,让《中国好声音》从一个节目变成一个产品,进而演变成一个品牌,甚至产业链。当它成为一个平台的时候,将会产生大量线上线下的媒体互动、音乐交易和新人涌现。

好声音能火多久我不知道,但只要我们维护品牌定位,保持定力,那么它就有一直延续下去的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很多诱惑,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恰恰是我们不做什么。只要我们有定力不做一些事情,我们最终的效应才会达到最大化。所有节目、所有品牌的死,都不是因为外部环境或是市场竞争,而是因为自我判断、自我把握、自我认识偏差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