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榨取创业沙龙的剩余价值?
2013-03-19 11:23 找灵感 创业沙龙

对比其他城市,生活在北上广深的创业者们在“享受”高物价高房价PM2.5 “猪肉汤”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无论是路演还是讲座,为了方便,我们姑且把这类围绕创业主题的产品、技术、趋势交流和展示活动统称为沙龙好了。

不同分工的人对于沙龙有不同的期待,有道是“极客码农求实效,产品经理爱热闹,用研设计贴纸片,创业团队嫌钱少”。

在一篇热热闹闹的喧哗中,参与者到底有多少收获?把本来可以一门心思做产品亦或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好时光,投入到讲座沙龙中是明智的选择吗?

说实在话,在各类科技博客和自媒体泛滥的今天,亲临现场在获取信息层面的价值被进一步削弱,但掌握诀窍的话却经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收集总结了圈内外朋友口述及笔者自己参与活动的经验和体会,教你如何最大程度的榨取创业沙龙的剩余价值。

经验一:错过的活动恰恰是最有价值的

墨菲定律就是这么神奇。经常是事后听到朋友说,周末的小型交流会上某业界前辈又非常”nice”地帮忙指出来两个产品问题,或是介绍了一个各方面都很合适的技术高人。想要不错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占据信息制高点,主动了解,主动筛选。

经验证明,小型交流比大型讲座效果好,行业性质的比企业性质的干货多。而宣传的力度则刚好相反,小型的行业交流没精力没意愿做宣传,几个熟人知道拉上朋友一起就好。

如何获取信息呢?为了方便自己和朋友安排活动,我有意识的搜集了相关发布渠道。

一、微博。为避免信息被淹没,单独开辟一个分组,收纳可能发布活动信息的账号。找投资的加创投基金、投资人、天使会;技术和设计类的加技术联盟、设计协会;产品类的加科技博客,创业咖啡。

二、QQ群。虽然原始老土,但效果还不错。例如搜索加入珠三角产品经理某群,先看名片,一般都是公司加个人名称,如果恰好有你感兴趣或是认识的同行,可以考虑留下。平时屏蔽信息,周五打开查一下,基本漏不了。

三、活动发布平台。豆瓣就算了,技术类的活动很少发上去的。科技媒体类网站如果有专门的活动区可以关注下;新浪的微活动很隐蔽,但有不少组织者基于微博报名和直播等功能性应用汇发布信息。

四、活动搜集工具。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网站之外,还有其他体验更好的形式:一种是邮件订阅,例如,老互联网人老杨做的懒汉互联,通过邮件推送来提醒。另一种是微信公众账号,例如,深圳地区的有“深圳创业课程表”,推送提醒广深的两地活动信息,因为是手机端不用刻意查阅,用起来更方便。

五、人。认识几个专注于不同主题交流的朋友,有活动叫上你一起。最大好处,你的朋友很可能是演讲者或是组织者,至少也是个熟脸。那么你就不仅仅是去听讲座或是交流了,大量的“金矿”等你去开发。

经验二:提问或不如讨论技术,换名片不如介绍业务

创业沙龙活动尤其是非技术类活动,最低效的环节就是提问和换名片。先说提问,少有人真正抱着获得答案的心态在提问,要不然问题也不会那么“宏大”和“前瞻”。不要寄希望于通过提问同演讲者建立深层次的交流,即使是有真知灼见,除非是想让公众知道,否则私下交流效果更好。确实有问题想拿出来讨论,请单刀直入,感谢嘉宾感谢主办方超过10秒钟听众注意力就开始集体涣散。我窃以为提问环节唯一时候有效的内容就是相关主题的产品插播软广。产品经理和创始人千万别不好意思,真诚的切入主题,问同自己产品相关的问题。句式可以参考:“您好,我是XX产品的产品经理,正像您刚才提到的那样,我们主要是满足XX的需求,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主体)?”

换名片也是活动的一大特色,大部分的嘉宾都不会吝啬交换名片,但大部分换名片的行为都是单向的。一次跟朋友参加交流活动,作为演讲嘉宾,他收到了不少名片,大部分会拿在手上,少量的会夹在记事本里。回头收起来备用的也就是记事本里的几张。而这几张名片里不是相似资历的同行,就是上下游的合作单位。这件事我自己体会很深,作为一个从传统行业转行到互联网队伍的新人,我常常面临“人生地不熟”的窘境。但有时候遇到迫切需要迅速建立联系,展开深度交流的嘉宾和讲者,我也有杀入“众星捧月”包围圈的绝技。几乎所有的嘉宾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公司,当你作为一个请教者,他耐心的指点是他的风度,但做为一个潜在的客户或合作者,他会燃起十二分的热情同你深入探讨。我一般都会非常仔细地了解嘉宾的业务方向和需求,然后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朋友和资源,一般如果确实对嘉宾有帮助他会主动互换联系方式深入交流,毕竟合作共赢才是王道,这一点尤其适合行业跨界的创业者。

经验三:不凑热闹,关注空闲人群

在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中,总有“忙人”和“闲人”,当听众们热切的围着主讲嘉宾问个不停时,闲人在一边寂寞的打酱油。你可能想不到,换个场合,闲人就是那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忙人。技术交流——产品背景的可能是闲人,你可以和他聊聊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设计交流——技术背景的可能是闲人,你可以和他聊聊设计的技术实现。某个创业团队的朋友转述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事,他去参加某次产品交流活动,嘉宾里有几个大佬,他凑不过去只好坐在工作人员区喝水,活动的主持人就坐在他旁边无聊地玩手机。两人就聊起来了,后来发现主持人根本就不是工作人员,是主办方请来的嘉宾,一直比较低调没介绍自己。两人聊得挺嗨,主持人还介绍其他的嘉宾给朋友认识。

我自己的体会是,去观摩项目路演,有些非常有想法的项目因为量级相对较小,关注的人不多。上去交流可以聊得特别深入,收获也很多。

经验四:取之予之,服务群体

虽然现在很多交流活动都时候免费的,去听去学就好。但是如果能在“取”的同时再多做一点点,收获会更大。听完以后信息量很大,回来整理消化一下,写篇文章,发到媒体或者微博上在@一下主办方,对于自己来说是思考总结,对于没去的人来说是信息提供,对于主办方来说是支持工作,对于嘉宾来说是帮忙宣传,百利无一害。对于产品展示类的活动,从用户的角度写一些改进建议,邮件给产品团队;对于技术类的项目,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拿出来分享。慢慢的会发现,再厉害的人也会愿意回邮件解答你的疑问。具体可以参考克里斯·布洛根 (Chris Brogan) , 朱利恩·史密斯 (Julien Smith)合著《信任代理》一书。如何代理信任,分享影响力。

经验五:适度,实力才是话语权

以上种种都是建立在参加活动的前提下,其实参加太多的活动还不如不参加。文章开头有提到,如果仅仅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科技博客和自媒体完全能将活动精华部分以高效快捷的方式传递出来。如果从获取人脉的角度,实力和专业水平是交流的基础,同时不思考问题不实践也没有什么好交流的。有取舍的参与一些有必要的活动,如果有条件,当嘉宾和主讲会比当听众更有收获。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在各类创业沙龙中认识的前辈和兄弟姐妹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作者为 洋葱圈 市场总监 @陈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