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上帝的残屑》:有史以来全球销量最多的E-Book!
2013-03-25 14:00 人工智能 找灵感

一直记得有人推荐这个书,在图书馆里坐着时突然心血来潮,就找出来看了一下。因为文字比较少,很多内容又是比较熟悉了的,所以不到一个小时就看完了,一点感想,记在这里。

本书的主要内容:

对于全能上帝来说,为了了解自己的自由意志,他选择了唯一他不可预测的道路,就是如果他不存在了会怎么样,于是宇宙就爆炸/创生了,世间万物,都是上帝的残屑,而这些残屑,正在逐渐地重组,目前的全球网络建设,也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重组过程中,唯一真正起作用的是概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Scott Adams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这本书,正如他在序中所说,也就是一个“思想实验”,而且是为了证明“简单的答案不一定是对的”,并且“你们不可能猜到我的真正想法”。这种说法一方面可以看做是为了回避这么有争议的论点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本人对这种想法是并不确定的。

不过书中还是有一些有意思的想法,比如

1.论严肃的信仰

人类大部分宗教徒并不是严肃的信徒。他们并不相信上帝这个“实相”。

如果一个人站在高速路中央,告诉别人害怕卡车,却又不走开,说明他其实不真正相信有卡车。真正的相信需要有百分之百的投入,真正的信仰者会把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拿来实践这个信仰。富人会把财富送给穷人,每个人都会急着决定哪一种宗教才是真的,没有人可以忍受因选错宗教,而害的自己不能永生或者沦为猪狗。

从实际状况来看,大多数人其实是只相信信仰的用途,也就是实际的好处,却不相信基本实相。“他们只是假装相信上帝,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创造假象,好让自己开心”。

2.论不同宗教的共存

也许我们尊重别的宗教是因为他们有着共通的信仰核心,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别?

看来不是。犹太教认为基督不是上帝之子,如果他们是对的,基督教的宗教核心不就是错了?如果基督只是众多先知中的一员,那么弥赛亚就还没有到来,全体基督徒都不能得救。如果犹太教和基督教关于末日的看法是正确的,那相信轮回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就错了,他们关于轮回的想法将毫无意义。这些显然都不是“细节问题”。

因此,宗教共存的原因是“人类最擅长做的事就是找一个假象来帮自己熬过每一天,大部分人不相信他们声称相信的东西,而且我们都怀疑别人的宗教信仰程度不比自己好多少。”

3.论人类的重要性

人脑是假象制造者,而假象因自大而被添油加醋。我们认定全能的上帝只对人类的进步与活动感兴趣,其他一切创造都是陪衬。实际上,和石头一样由分子七拼八凑起来的人类,在世上待的不过是宇宙的一瞬间,我们的自大却认为这个由分子暂时组成的人体拥有什么了不起的价值。我们凭什么认为这个身体的价值要高于身上单一细胞的价值?当皮肤细胞死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举办葬礼?

因为我们觉得不切实际。

因此,我们的认知就是取决于实不实际。为了生存,我们的小脑瓜需要驯服一些我们可能承受不起的原始信息。还好我们的认知力非常有弹性,可以不断主动改变我们的世界观,直到我们在安逸的假象中找到安全的避风港。

荒谬的是,我们把上帝定义为全能者,却又把自以为人类了不起的短视心态加在他身上。“重要”这个词对无所不知的上帝来说完全不存在,人为了求生必须有所选择,但对上帝来说,这个宇宙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比较有价值、比较有用、比较危险或比较重要,大家通通一样。

(计算士评述,这种看法虽然危险,因为它没有将“上帝通过神启告诉我们,我们确实很重要”的可能性纳入考虑,但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自大和短视是很大的破除。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为了一把削铅笔的小刀祈祷,我妈妈认为这么小的事情不应该麻烦上帝,我很认真地告诉她,我认为对上帝来说,一把小刀和一万块钱其实没有分别。幸运的是,我妈妈马上明白了我的想法,并且为他的儿子在神学思辨上的天赋感到骄傲。)

4.论进化

是什么让万物各司其职?是什么让狗会汪汪叫,猫会喵喵叫,植物会不断生长?

是进化吗?进化不是世间万物的肇因,它只是一种观察,一种分类方式。我们目前掌握的化石等证据什么也说明不了。如果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细菌把所有的有机体都杀光,一百年后聪明的外星人可能会发现我们的厨具用品存在进化:茶杯看起来自成一族,有点类似啤酒杯和水杯。只有部分的外星科学家为其中缺乏一些衔接性的餐具物种感到不安,比如平底锅加上啤酒杯的手把,不过他们也就是假设这些东西应该存在,只是尚未被发现而已,正如我们今天在考古学方面的争辩一样。

进化之所以令人乍舌,不是因为证据的内涵,而是因为它的种类和数量。外星科学家会推论叉子是从汤匙进化而来,锅从碗进化而来,盘子是砧板的进化。光是资料的数量和种类就令人慑服,面对堆积如山的证据,只有疯子才敢放言质疑。

5.关于几率导致的万有引力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都在表述一些表面性的东西。牛顿认为质量导致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爱因斯坦认为引力只是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构成的场,物体沿着这个场的运动使它们看起来受了某个力的影响。

其实是实相有一个脉动,一种节奏,使得根据几率,“上帝的残屑”(文中主角认为构成世界的最基础的微粒)会随着拍子在这一拍消失,下一拍出现在新的位置,越是接近大团物体,下一拍接近这个物体的几率就越高。或者说,质量是几率的物理表现

另一个因素也会影响物质出现的地点,就是惯性,而惯性也是一种几率。双重几率(一个让所有的“上帝的残屑”的几率出现的地点离其他残屑更近一些;另的影响下路径不断出现)是宇宙中所有可见运动的根源。

6.关于光

光速是运动速度的极限。所谓运动的速度,就是残屑下一次出现离上一次出现能达到的距离,其极限为光速。光速就像地平线一样不可被追上,想和光赛跑,就和逃离自己的思绪一样不可能。

光也可以想象成环绕万物的几率带。星星有很高的几率让两粒“上帝的残屑”在同一地点出现,其中之一被迫改变路线,创造出新的几率可能,这种不断改变位置和几率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谓的能量。

计算士批注:这里面的所有观点其实都有可争议之处。但正如其他一切通俗册子(典型代表如《达芬奇密码》),这本册子以易懂的话语简化了复杂的科学概念,并且提出了惊人的假设而容易打动读者。虽然从数量上看这些假设只是无数种假设中微不足道的一种,但因为其设想如此离奇,并且在科学上目前我们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拿这些假设没办法,所以非常容易给人一种“也许这才是真理”的想法。尤其对于没有受过专业的科学思维训练的人来说,“深刻”(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惊人的假设”和“丰富的想象力”)就意味着真理。

但事实是,很可能不是这样。

在这里随手写两个与文中假设对立的假设,我写的这些假设并不一定比作者的假设更站不住脚:

1.论严肃的信仰

首先,确实有那些将一切投入信仰的人。其次,无论是这些人还是常人,都要面临软弱。作为来源于人的罪性的软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在文中批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在怀疑人有严肃的信仰的时候却又使用了这个逻辑。人有软弱这点事实并不能立即否定人仍然有可能严肃地信仰。人的意志,情绪,理性总是在波动之中的。相反,考虑到言说的后果,作者这种因为地板上有污渍就说整个世界都是肮脏的观点是及其有害的,正是这种观点在诱发更多的怀疑论的污渍。

既然这种论点在真理上并不更胜一筹,而在道德上却确实略逊一筹,我们实无采纳该论点之必要。

2.论不同宗教的并存

并存的原因是我们不可能依靠理性,这个看起来能在某种程度使我们达成一致的东西,来取得信仰上的一致。作者再次对人类提出过度苛刻的要求。按照作者的意思,我们既必须要全身心投入信仰,又最好立即解决宗教冲突,那是不是在支持宗教战争呢?作者随即又把宗教战争归结于理性的软弱。

这里作者再次显出怀疑论者的毛病:如果说上一个论点的毛病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和不能完美则不如毁灭的犬儒主义,这里的毛病就是毫无建设性。通常来说怀疑总是比肯定更容易,而且还因为披着“我是在启发你,帮助你反思”的外衣得到推崇。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么反感后现代思潮的原因:理性最可怕的地方是把反思的权力也握在自己手里,使得你没有办法批评。德里达、利奥塔告诉我们话语的权力结构,现代性自以为是的理性导致的悲剧,真理不存在的所谓事实等等。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比他们批评的莱布尼茨这样启蒙时期出现的理性乐观主义者更高明。如果说正如他们批评的,我们正在丧失怀疑的能力,那我要说,在这种对丧失怀疑能力的怀疑将会使我们丧失相信的能力。我觉得后者要更可怕一些。

本来想逐一批驳的,后来想,也许这样恰恰落入了作者的圈套,作者不是说了“思想实验”么。所有轻易赞同或者反对的人都将自动成为作者的小白鼠,想到这里,还是决定停笔投入更重要的工作中去。

本文作者为 计算士?原文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