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管理与机械化管理
2013-04-05 19:48

一个销售总监出身的朋友创建了一个小公司。他从大公司出来,还是喜欢人性化管理的,待员工如亲人。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人性化管理不好使,该怠工的怠工,想高薪的辞职。于是他吐槽说,人性化管理不好使,甚至西方的管理方法不好使。

其实人性化管理也不是西方特有的管理方式。《孟子·离娄章句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就已经发现管理者把员工当作手足,员工也会对管理者推心置腹。

西方管理学错了吗?孟子错了吗?都没错。只是大家都没有发现人性化管理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机械化管理。

不管君与臣之间如何看待对方,先想想臣是如何出现的?一定是这个人有过人之能,才能成为臣。过人之能是用来干什么的?提高效率。所以孟子说的君臣关系,可以看作是老板与高效率人士如何相处。现在企业招人都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毕业,为什么?为了最高效率的用人,不用自己再培训啊!

人性化管理提法源自“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源自美国,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有时候不灵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也就是说“人性化管理”是为了弥补“科学管理”的不足。当然这个“科学管理”并不一定真的科学,只是个名称,我觉得叫“机械化管理”更合适。即把人当作机器一样管理,最重要的目的仍然是提高效率。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走上街头游行,要求资方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工资。所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并不是让工人像机械一样不停工,而是让员工像机械一样高效率。虽然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讽刺了“科学管理”。

1898年,泰勒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搬运生铁块试验,是在这家公司的五座高炉的产品搬运班组大约75名工人中进行的。这一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结果使生铁块的搬运量提高3倍。铁锹试验是系统地研究铲上负载后,研究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以及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方法的问题。此外泰罗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杰出的,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 1.88美元。

1901年以后,他用大部分时间从事写作、讲演,宣传他的一套企业管理理论,即“科学管理----泰勒制”。

后来有个在霍桑的工厂,在使用“科学管理”(机械化管理)后仍然生产效率不高,请专家来研究。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最终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是员工的心理,在关心他们的时候生产效率就高。于是才出现了管理心理学这个学科,俗称“人性化管理”。

为什么人性化管理在中国很多时候不灵呢?因为现在在中国“机械化管理”的路还没有做过,各个企业工作效率不高。这时候就开始强调人性化管理,是在搞大跃进。

仍然用亲人做比喻。管理者与员工是严父慈母与儿女的关系。严父就是“机械化管理”,慈母就是“人性化管理”。光有慈母没有严父,很有可能变成溺爱,员工就开始上房揭瓦了。光有严父没有慈母,员工就开始离家出走了。所以严父慈母不可偏废,先做严父后做慈母。

目前国内各个公司重点应该做的是通过实验,看看各个岗位上的工作效率怎么才能获得提高,而不是过于强调员工的心理因素。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智力密集型企业,在机械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偏重上有所不同。智力密集型企业的工作人员工作过程无法量化。一个IT公司的技术总监上班玩电脑游戏,遭到其他部门人员质问,技术总监义正言辞的说:“这个游戏里的设计说不定就用在咱们公司软件里。”所以很多IT公司的工作间要多随便有多随便。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作过程容易量化,更容易实现机械化管理,更容易实现流程优化,更容易实现效率提高。

本文作者为 i黑马 专栏作者?徐如林-韩保京 转载请注明出处:ww.ihei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