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同事
2013-04-15 12:56 机器人 同事

2011年,IBM公司的超级电脑“沃森”在一栏名为“危险边缘”[1]的美国电视智力竞赛节目中击败了所有人类选手,引起一时轰动。之后,沃森变得越发智能,它的组件从房间般大小浓缩到文件箱大小;它的处理速度是原来的三倍多。造型更加流畅雅致、计算更为快捷迅速的沃森现在正逐步投入商业领域:它的第一个应用是在癌症治疗所中为医生提供诊疗建议。许多人害怕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工人将被机器所取代,沃森就是一个力证。

在2011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与机器赛跑》的电子书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担忧,人类工人可能会跟不上加速发展的科技步伐。软件工程师马丁·福特也同样在2009出版的《隧道之光》一书中描摹了一幅更为黯淡的图景。福特指出,约40%的美国人仍在从事护士、记账员等陈旧的职业。他认为在创新大潮的推动下,公司将会裁汰数以百万计的员工。比如,自动收银机就威胁到了超过三百万名收银员的饭碗。但创新也将为这些工人创造新的工作机会。

不过,也有大量研究表明,创新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劳动地位的缩水。同样来自麻省理工的大卫·奥托尔在他的一篇新论文中提出,经济学家们用来描述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函数”需要重新梳理一下。以往的函数把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当作是一张配方中泾渭分明的原材料——把一大勺高技能工作和一剂量固定资产搅拌搅拌,就能创造GDP。而在现实世界,二者之间往往没有那么明确的界线。

奥托尔阐述了另外一种可选方法:将生产过程模型化,转变为一系列任务。公司的难题就在于如何根据资产和技术工人的不同优势,合理地分配这些任务。随着成本变动、技术升级,这样的分配始终存在,比如,一项创新技术可能会让人类告别某些岗位,但同时推动人类在其它领域的生产更加高效。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的产业模式日渐成熟,奥托尔在书中写道。机器接管了重复的数字运算、焊接汽车零部件等这种程序固定的工作。我们可以用详细明确的指令将这些工作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中。而替换下来的工人则被重新分配到那些需要随机应变或凭感觉行事的工作中。比如在航空公司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机器可以代替人类执行打印登机牌等普通工作。这样一来,人类也可以更轻松地去应对诸如航班取消、航线变更等突发问题。

在其它产业,机器不仅可以代替人力,也同样可以协助、补充人力。在开始阶段,沃森用于帮助医生做诊疗决定,它会按确信程度依次给出建议选项;今后,沃森可能会最终代替医生做一些诊断工作。而在其它情况下,机器可能会提升对医生服务的需求。最近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尽管机器辅助手术的结果与全人工微创手术的结果不分伯仲,但对于医生来说,学习并掌握机器辅助手术技术要容易一些。因此,一些手术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变得更加便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长久以来,技术进步对于工人们来说往往是有益无害的。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卡茨和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马戈的研究表明,19世纪到20世纪的劳动力市场趋势如出一辙,令人惊讶。比如,在最近几十年中,计算机化和自动化代替了那些“中等技术”工人,而同时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的雇佣率都有所上升。卡茨和马戈指出,这种“中空”架构并不是头一次出现。早期的工业化也带来了同样的效应。当时,受过培训的纺织工人等中等技工被工业化纺织生产所取代。而低端技术工人和白领管理人员则渐渐走俏。机械化无休无止地吞噬着各种程序性的单调工作,这并未造成大面积的失业。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令人担忧的是,除了那些单调乏味的程序性工作,技术进步已经开始着眼于那些非程序性工作。不过奥托尔指出,一项技术工作,虽然自动化可以完成,但仅凭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会通过自动化完成。日本的劳动力价格高昂,印度的劳动力廉价而丰富,两国国内制造日产汽车的工人数量就大不相同。在公司抉择如何有效利用新技术时,不同种类工人的相对成本关系重大。

机器一通百通之路

各公司所面对的刺激因素也可能正逐步改变。提出这一观点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达龙·埃斯莫格卢、巴塞罗那国际经济研究中心的吉诺·甘恰和苏黎世大学的法布里齐奥·吉利波蒂。他们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富裕国家的企业利用国外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制造,同事投资技术研发,帮助培养国内的技术工人。苹果公司就是其中典范,苹果一面让经验丰富的美国工程师为其设计产品,一面让廉价的外国工人负责制造。

随着新兴市场的劳动薪金不断上涨,将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派发国外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吸引力了。达龙等三位作者认为,这或许意味着创新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将出现重大转变。各大公司也许会觉得投资技术以提高国内低技术工人的生产力更吸引他们,这同时也会带动工人薪金的增长。而在将来的某一天,聪明的机器人可能还会带来别的改变。但只要人类还保有认知灵活的优势,企业还是会对那些愿意工作的人类工友善加利用的。

Via ? ? ?ECO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