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轶航:当“阔少”的阿里在谈恋爱的时候,“程序猿”腾讯在忙些什么?
2013-05-01 14:02 腾讯 阿里巴巴

 

 

本文来源:Pingwest?作者骆轶航

去年12月,我在《中国互联网之2013:“大兼并”来临与“第四极”崛起》一文中做了大致的预测:像“优酷+土豆”类型规模的大规模资本兼并或投资,未来一年将多次发生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家巨头与新浪微博、UCWeb和搜狗输入法三家“小巨头”之间。现在2013年刚过了1/3,你已经发现类似的资本运作在以上几家公司之间已经几乎都实现了,而且无一例外地与阿里巴巴相关:进一步增持UC股份,5.86亿美元投资新浪微博,当然也包括阿里巴巴在搜狗的股份被回购。

阿里巴巴成为一系列最大规模中国互联网资本运作背后的推手,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过去两年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的投资并购部门都异常活跃投资和收购各类初创公司,但在中国显然没有人才收购和技术收购这两回事儿,巨头们的资本运作几乎都可以用“战略投资/收购”定义,而其要义只有两点:业务整合与结盟。

投资新浪微博就是一场典型的战略交易,彻头彻尾的资本运作。与其跟着双方在新闻稿里的“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和“社会化电商”等概念打转,倒不如直指这场交易的核心:双方近期都需要一个更完整的资本故事、一个更清晰的估值,一个更明确的边界。

一个更完整的资本故事: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未来一年,各自有一个“完美”的资本故事要讲给华尔街。一个“淘宝+支付宝+本地生活”的概念并不能撑起阿里巴巴的1000亿美元估值,而微博背后的流量、内容和社交媒体效应是一个新故事的加分项,一个靠“数据+广告+支付”维系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当下华尔街最喜欢听到的故事;一个单纯的微博故事讲起来也越来越勉强,但赋予它电子商务的色彩就会让故事变得不一样——因为Twitter在2014年也要对华尔街讲类似的故事。

一个更清晰的估值:阿里巴巴再次启动整体上市将可能成为一家1000亿美元的公司,它需要一切元素将这个估值变得更加牢固与合理。对新浪微博来说,它的估值从2011年底的100亿美元到不久前DST传说进入时的50亿美元,再到现在阿里巴巴5.86亿美元换来的18%的股份和最大单一股东的身份而折合的32亿美元,虽然一路缩水,但阿里巴巴的投资应该是给了微博未来的一个大致的清晰估值,或者说是一个明确的参考价。从来就没有什么“阿里浪”——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未来是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只不过一个市值可能在1000亿美元以上,另一个在30-40亿美元。

一个更清晰的边界:未来新浪可能不会自己做电子商务和“微支付”,而阿里巴巴也不会构架自己的社交网络。新浪微博将进一步为阿里巴巴“倒流量”,未来UC的价值也很可能在此。但清晰的边界下一步并不一定是所谓的“数据打通” 或产品融合。新浪微博也不一定会完全押注在阿里巴巴上。比起各自在2014年的上市故事,这些事都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家典型的“玩资本”的公司展开的投资。每当重大的上市资本计划临近的时候,阿里巴巴总是会通过一些资本运作手段重新盘点旗下的业务结构,然后讲一个新的故事给华尔街听——中国互联网公司没谁比阿里巴巴更擅长这件事了。2005年与雅虎的资本交易也是这么回事,当然结果是什么大家也看到了。

但更擅长用资本进行业务布局的阿里巴巴确实赢得了一个至少面上还说得过去的“战略联盟”——即便是在中国,你似乎也很难找到一家真的什么都能做好的互联网巨头。至少,阿里巴巴近期通过资本运作实现的两个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新浪微博和UCWeb,都是百度也需要的。但显然在“玩资本”这件事上,无论是出牌还是决断,百度比阿里巴巴都生涩得多。

如果我们将中国互联网巨头分为两类的话,格局已经越来越清晰了:一类是希望通过对市场上的次级主流玩家的投资达成战略同盟,用以弥补自身业务的短板,形成自己松散的围墙花园,并以此获得资本市场的信任,阿里巴巴和百度都属此类,只不过阿里巴巴比百度技高一筹。另一类是坚持自己“做产品”,独往独来自建护城河并坚壁清野的,目前来看只有腾讯。

那么,在阿里巴巴相继战略投资了UC和新浪微博这两个在不同的条线上腾讯竞争对手(或许还可以加上陌陌)的同时,一直在投资和并购领域四处出击,但却少有大规模斩获的腾讯做了些什么?看上去因为微信的成功,似乎大家都认为腾讯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唯一买到了门票的巨头,但真的是这么回事么?

可能都是被最近甚嚣尘上的“微信取代可微博”的评论给侃晕了,却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新浪微博的商业化尝试,无论是品牌广告还是电子商务还是数据挖掘,都比微信要早得多。迄今微信并没有真正完整清晰的商业化图景——几个微信公众号在那里做营销推广和CRM客服与真正的微信商业化并不是一回事。而在阿里巴巴、新浪微博和UCWeb这些玩家在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建立壁垒各取所需的同时,埋头自己希望通过“做产品”做出一个生态系统的腾讯,却因为微信毫无心理准备的成功,陷入了内部的纠缠和内耗中。

只需要点明几个事实就能知道在其它巨头和主要玩家都忙着结盟的时候腾讯在做什么:第一,微信商业化——无论是轻量级社交游戏还是支付平台还是商务客服,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这里面涉及到微信团队与互动娱乐、电子商务和财付通等腾讯内部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但由于复杂的利益关系制衡,迄今并没有一个共同接受的方案;在关于微信是否应该商业化、第一步是电子商务还是游戏、是开放平台还是自行研发等方面,腾讯各部门对外释放的声音都不一样;第二,移动QQ正全面复制微信产品线和基本功能,内部竞争和资源分配争夺加剧;第三,微信与运营商和监管机构的长期博弈将牵扯其长线发展。

我们在《当微信陷入与运营商的拉锯战时,LINE在做什么》一文中对比了LINE近期在数字内容售卖和周边产品领域的一系列商业化推动,与微信和国内运营商博弈以及商业化进展迟滞不前的状况。其实,从另一个层面对比也很有意思:当其它巨头和次级巨头互相结盟划定新的疆界的时候,腾讯除了投资了一系列热门领域(如打车、刷机ROM、手机同步助手)的初创公司之外,成为了一家业界“被孤立”的巨头——而且,它的外部博弈和内部损耗,让它在整个中国互联网新的疆界和阵营加速互动的“大变动”时期,反而放慢了脚步。

从目前微信开放和商业化迟滞不前的状况看,这款“伟大的”产品带给同行和其它巨头的威胁感和不安感远甚于它凭藉微信重新塑造一个开放生态系统的可信赖感。而阿里巴巴的资本运作已经遍布那些可能与腾讯在任何一条产品线产生竞争关系的对手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面临内外部冲撞,看似快,实际慢的微信和腾讯,还真的是挺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