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请山寨iPhone!
2013-05-06 11:29 腾讯 微信

根据腾讯以往选择山寨对象的风格,赚钱能力绝对是个关键指标,所以微信要山寨的对象也浮出了水面——就是iPhone。

来源:i黑马 作者:lanienie ?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说法,一篇写腾讯的文章要是不提山寨二字都不好意思了。所谓无山寨不腾讯,一来是说腾讯深谙此道,二来证明山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腾讯,市场也吃这套。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界的巨巨头,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其中的时代脉搏,商业纵横和中国特色很是值得品味。后来微信出现,大家都说腾讯争气了创新了,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

可是,扬眉吐气了的腾讯不轻松。现在微信的用户数极有可能已经突破四亿,运营商收费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商业化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国际化多点布局八字却还没看见一撇。什么情况?一个字,乱。运营商乱了算盘,第三方一窝蜂各种小九九,用户易激动爱起哄,腾讯内部呢,兴许已经慌了阵脚。

乐观者认为旧的秩序已被打乱,新的秩序有待建立。悲观者认为乱是失控,很是危险。微信咋整,不山寨的腾讯仿佛没了方向,何不继续山寨?腾讯的山寨是战略风格,稳打稳扎;腾讯的山寨是运筹帷幄,审时度势;腾讯的山寨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腾讯的山寨是制胜法宝,屡试不爽。关键问题是,微信该山寨谁,怎么山寨,这是技术活儿。

为什么是iPhone

在《类微信APP,移动互联网第三大入口?》一文中,虎嗅作者谈到了类微信app有望成为app store和手机浏览器之后的又一移动互联网入口。3G门户&GO桌面公司总裁张向东也于近日发文《Facebook Home启示:争夺浅入口》,阐述应用商店、浏览器、超级App和手机桌面是四大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观点,并点名微信有可能以超级App的身份成为一个入口。可见大家对微信的期望是如此的高,腾讯咱也别妄自菲薄,一定要高举高打,认准了微信入口的地位。

既然定位是入口,山寨对象也必然是这个重量级的。细数移动互联网的几个可以被称为的或者有可能成为的入口,其中最为成熟的是应用商店。而应用商店中,苹果App Store在营收能力上完胜亚马逊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美国移动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显示,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的单位用户营收是谷歌Google Play的5倍。根据Canalys的统计,一季度,在四大应用程序平台(Google Play、微软Windows Phone、黑莓World、App Store)中,苹果占了应用程序营收的74%。分析师指出,虽然Google的程序下载量数据更漂亮,苹果用户比Android用户更愿意购买内容更愿意花钱买高端应用。根据腾讯以往选择山寨对象的风格,赚钱能力绝对是个关键指标,所以微信要山寨的对象也浮出了水面——就是iPhone。

微信之于iPhone,相同点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切入点都是通讯,相似点是iPhone有App Store,微信有公众号,还有创始人都很专注执着;不同点有iphone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基于iOS手机系统,创始人是苹果CEO,而微信是个app,适用于任何手机系统,创始人是腾讯副总裁,负责广州研发部。那么,微信该如何山寨iPhone?关键点有三个,阐述如下。

张小龙要化身乔布斯

看过一些关于张小龙的报道,大致都说他是个很平和谦虚的人,与乔布斯的火爆脾气大相径庭。然而平和与火爆只是形,张小龙要化身乔布斯,关键是要神似。苹果前员工格莱恩·里德(Glenn Reid)撰写博客道出了乔布斯喜欢当CEO的部分原因——这样就没人能阻止他关注产品设计的细节了。可见对于乔布斯来说,当CEO不过是他实现对产品全权掌控的途径,对产品的专注执着才是乔布斯的魂所依神所在。所以,对张小龙的考验就是他能不能够把微信产品设计的权利牢牢掌握在手中,即使他不在CEO的位置上。如何说服马化腾继续给予微信团队特区的待遇,如何处理腾讯内部事业部对微信的各种需求请求,如何平衡微信产品架构和腾讯漂亮财报之间的轻重缓急,等等等等,张小龙都要一一面对,见招拆招。

关于产品设计,乔布斯坚信用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就是说,注重用户需求,并不等于让用户牵着鼻子走。乔布斯就是那么专横,iPhone上满屏的圆锥形图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正因为他一直坚持做标准的制定者,才能重新定义智能手机。张小龙在这一点上也颇有天赋,想在朋友圈发纯文字状态,就请长按相机按钮,这个功能藏得比较深,是因为不鼓励大家发纯文字状态。的确,在移动场景下,图片是一种更加顺理成章的表达方式,这个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用户还没意识到。类似的需求一旦被呼唤出来,然后慢慢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满足已知需求和发掘未知需求是两种境界,是诺基亚和iPhone的区别,一个属于过去,一个指向未来。乔布斯属于后者,张小龙貌似也是。这里插句题外话,个人觉得下一个成功实现软硬结合的智能产品是相机而不是电视,大家感受一下。

成败在于生态圈

马化腾在参加两会期间说过,要把微信打造成一个平台,构造简单的规则,具体的商业模式则更多交给合作伙伴或个人。这个表态乍一听是心态开放,让第三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换个角度一想,这是要当甩手掌柜啊!腾讯一路走来,占了不少水到渠成的好处。别人摊子搭好了,腾讯就出来接盘了,正是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才造就了腾讯山寨之王的“美名”。可是这次情况变了,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走在了最前头。就像是最先到达处女地的那个人,想收割必须自己开荒。这就要求微信或者说腾讯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不仅要搭台,也许还要组织戏班;从底层建设到用户培育,比起不作为,更要强调有所作为,才能搭建一个健康的平台生态。一句话,微信的商业化不能光想着自己发财,更多的是要促进就业,让第三方们实现商业化。这是一个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突然想到了那句江湖上的老话,出来混,毕竟是要还的,腾讯到了该还的时候。

好消息是,如果微信生态圈建成,最大受益方绝对还是腾讯。我们可以来看看苹果打造的App Store生态圈造血功能是多么的强大。Asymco分析师贺拉斯?德迪欧(Horace Dediu)发布研究报告称,苹果iTunes去年营收135亿美元,成为苹果第四大业务。德迪欧预计,苹果iTunes音乐商店的营收将保持10%的年增长率,而App Store的营收则将保持50%的年增长率。此外,视频及其他方面营收将保持90%的年增长率。是不是很让人眼红呢?前景是绝对诱人的,但是一路艰辛不可避免。如果微信铁下心要打造一个类似的健康生态,需要着手做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打通支付。支付对于微信生态的重要性,一如水源之于森林。所谓打通支付,不是简单地将支付宝,财付通之类通通接入微信,或是跳转到银行页面支付。这样只是和已有支付手段打通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通了微信支付。顺便吐槽一下,让用户跳转两次界面或以上,每次都需要输入各种信息,信息验证极慢,支付很有可能失败,满足以上任一情况的所谓支付手段都是耍流氓。真正的打通支付,是微信把苦活累活脑力体力活儿都干完了,上帝般的用户只需要轻松一按就可以完成所有微信内消费的支付体验。理想的方式可以参考下淘宝最近搞的虚拟信用卡之类。如果这样的支付打通了,微信用户基数够大黏性够大应用够多,绝对不差钱。

二是解决不可收费问题。不可收费问题其实就是指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晰,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广告模式的方兴未艾和国内用户付费意识未形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微信公众号云科技在一篇名为《程苓峰对自媒体的9个论断》的文章中说到:“一个云科技难以撬动广告主的走向,但10个云科技一定可以。只要潜在的盘子大了,才可能有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建立衡量自媒体影响力的指标体系,来包装自媒体,来把成熟的广告主引入这块地。打通了收入这个环节。自媒体就会如雨后春笋。”所以,还是个生态的问题,好平台,好内容,能赚钱,更多的好内容,更多的参与者,更细的分工,成型的产业链,成熟的商业模式,更大的平台。至于说中国人习惯了免费的午餐,呵呵,哪有那么好命啊。那些以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的软文广告,那些比内容本身更加“引人入胜”的弹出窗口,等等等等,用户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买单,只不过很多时候不自知也没得挑。现在摆在微信面前的问题是,将国内传统行业和web时代的商业模式微创新过来,还是更进一步,去挑战现有“捆绑”盈利机制,倡导内容付费,还选择权于消费者。这是道甜蜜的选择题。

三是做好规划,完善配套。iPhone首先是一个通讯工具是一部手机,然后是一个可实现应用软件下载,影音和其他娱乐内容消费的载体;微信是一个以通讯为切入点的app,后来因为加入朋友圈,公众平台号的设计,成为了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内容搭载平台。我们知道苹果有iTunes,App Store和Game Center的大块划分,但微信貌似都扎堆公众号了。很明显的,公众号这样一对多的广播式交互形式并不是万能插座,接哪通哪。比如明星开公众号,粉丝和粉丝间的互动不见了,少了一大块。

到目前为止,一批自媒体人玩转微信了,可也有一批淘宝商家碰壁了。有些时候,不是路子没走通,说不定是此路不通。硬把整个电商摊位搬到一个客服平台上是不行的。我们期待微信能再做出一两个与微信公众号同级别的接口设计,满足各种需求,或者干脆在摇一摇扫一扫上做做文章也不错。总之,各种服务应用,各种内容消费,微信最好能做好底层规划,好让第三方有序入驻。

4月18日,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对外宣布,要从单一网游业务平台,转变为涵盖音乐、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等多种关联业务的互动娱乐实体,开启“泛娱乐”战略。这其实是腾讯公司层面要打造泛娱乐内容生态,推动版权商业模式的大举措,对微信来说是大利好。除了游戏,下一个掘金地应该是音乐。数字音乐在国外已经红红火火,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微信也是时候推数字音乐一把了,救国内音乐工作者于水深火热之中,顺便实现互利共赢。腾讯在数字音乐上已有布局,像QQ音乐还有QPlay,如果和微信打通,会是块大蛋糕。

微信团队不一定要负责搭建所有的配套设施,可以只是组织需求搜集然后进行招标。目前有个需求挺迫切,就是一个针对微信公众号内容的管理应用,印象笔记只是把文章存起来,方便后续整理,完全不够用不好用。至于很多人提到的公众号排行榜,,貌似没有出现的必要。为什么呢?微信极具个人特色,每个人都在构造一个专属的小小世界,用于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你是谁决定了你的微信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与其说你在微信中发现了什么,不如理解成你将什么放进了微信。排名在微信世界外已经形成,微信要做的是提供实现这些服务和内容消费的最优体验。所以,排行榜不需要,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排行榜。

不在山寨中爆发 就在被山寨中灭亡

现在的微信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要么成功山寨iPhone;要么在山寨者浪潮中趋于平庸,甚至被完全取代。

什么叫做成功山寨iPhone?就是要比iPhone做得更好,超越它颠覆它,而微信有这样的潜力。突破口在于微信作为一个应用,对手机系统无排他性,与硬件高度分离,可以复制Windows的成功,从而颠覆软硬一体的iPhone。具体来说,就是买Android手机还是iPhone带来的相关体验差别,将被是否安装了微信这个应用所取代(国内市场)。

这可以看作是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的进阶。移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这个入口模拟web时代,连接的是过去;应用商店目前最主流,代表的是现在;超级app凌驾于手机系统层面之上,是现在的未来。至于说桌面是入口,呵呵,到时候哪个app最适合当桌面,就可以做个launcher,桌面不会是一个可以单列的入口。Facebook home的不受好评就是一个证明,Facebook,飞信和韩国聊天应用Kakao Talk纷纷推出launcher也是个证明。值得一提的是,通讯类app的确适合做成launcher,覆盖掉手机的通讯服务并独立在其它apps之外。等到有一天,微信ID替代了手机号码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微信平台也可以实现大部分的娱乐,社交和信息需求,微信群成了一个个分享知识的虚拟社区,说不定一个名为Wechat home的launcher就孕育而生了。

另一种可能性是,微信在被山寨中慢慢没落。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虎视眈眈的山寨者,最明目张胆的就是中移动的飞信了。4月12日,中移动广东公司对下一轮飞信运维进行招标,提到了公众平台、信息推送平台,音视频通话的继续投入,以及准备推出飞信launcher和飞信rom的消息。看来中移动是要把飞信做成一个集大成者,不仅对微信有学有样,还赶上了launcher这一波最新的热潮。至于树大招风的微信公众平台,甚至引来了新浪微博和阿里的跨界山寨,公众平台俨然要成为互联网产品的下一个标配。虽然目前这些山寨者们都没成什么气候,但是越来越多的可替代产品出现,传统运营商开始革自己的命,各个垂直领域开始加载公众平台,以通讯为切入点,用朋友圈增加用户黏度,外加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公众平台的微信不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单薄吗?

是加速度前进做个开创者还是慢下来等大家一起玩,微信得下定决心。腾讯一直喜欢打安全牌,喜欢在一些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和模式上进行微创新,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但是这次真的是个例外。微信能继续例外下去吗?我们拭目以待。

番外篇

前段时间,张小龙接受腾讯科技的采访谈了谈他做产品和微信的逻辑。其中提到微信国际化尤其是在欧美市场的难度,认为做产品不是从文化角度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那我们就来看看欧美市场对于微信的需求情况。

一是有没有这样的需求,需求有多大。虎嗅有篇文章《担心ing:微信在美国能成功吗?》提到微信的最初吸引力是免费的通话体验和神奇的社交功能,因为运营商提供的资费标准和中美文化差异,放到美国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通讯类应用需求是绝对存在的,像whatsapp靠着一美元的年费和游戏分成,就过的不错,facebook也在极力打造自己的内置通讯功能。但是不可否认,在缺了中移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的美国,微信移动通讯的切入点注定不是一个killer级的产品。

二是在美国,微信能长成微信吗?微信在中国有个好爹腾讯,虽说产品也是真的好,但是用户两年过三亿是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这里的地利指的就是微信是腾讯的微信。因为有了这三亿用户,才有了后边朋友圈和公众平台的热闹和关于微信的各种想象力。到了美国,腾讯不是腾讯,facebook也许才是腾讯,微信能不能凭着它的底层功能一上来就圈住几亿级数量的用户是关键,其它都是后话。在facebook,twitter已经占据了主要山头的美国,不乏instagram和snapchat这样的工具类小分队冲锋陷阵企图攻占小山头,可要么被整编了,要么被围剿大伤元气。如此严峻的革命形势,微信能摇一摇就做成平台吗?目前来看,并不乐观。

张小龙在那次采访中也说了:如果微信我们不做成平台化、不做大,那我们就会死掉。所以,国际化选址很重要,一定要是能够做成平台的国家和地区。这么说吧,做产品不是从国际化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

如果微信商业化大步迈开,会慢慢超越移动社交应用的定位,成为一站式移动生活应用的定义者。把握好微信生活方式的推广,在不同阶段的轻重缓急,才是当务之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商业信息沟通成本进一步降低,这样的出发点不是更加有意义也更加有意思吗?也许某一天在美国的Mark会千方百计翻墙来享受微信上的服务,开个玩笑。

的确,从历史上来看腾讯很多时候赢在更好而不是最新。但是,微信这次是个例外,前无古人后暂时没看到来者。微信给了腾讯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与欧美互联网巨头们开展真正意味上的竞争,甚至超越他们。从对未来生活脉搏的把握上,通讯技术的搭建上,交互逻辑的合理性上,商业模式的更新上,对人性的感知上,还有用户的体验上,微信都大有可为,而不是仅仅弄个国际版,开展海外业务。总之,微信商业化刻不容缓,国际版从长计议。

注:作者个人微信号lanienie,“国际化”话题思想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