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陈可辛的疗愈之作
2013-05-18 20:56

电影圈内关于陈可辛得了重度忧郁症的传闻不断,接近陈可辛的朋友告诉我们,陈可辛确实在2011年《武侠》过后,陷入了严重的情绪低潮,而《中国合伙人》就成为了他的疗愈之作。

【导读】这是一篇纯粹的商业报道么?显然不是,最商业的请移步《《中国合伙人》诞生记》,但这是一份陈可辛内心的写照。当《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红透大江南北的时候,我们有时更应该审视一下内心,那些曾经的痛。

 

来源:i黑马 作者:胡采苹

 

这两年来,电影圈内关于陈可辛得了重度忧郁症的传闻不断,接近陈可辛的朋友告诉我们,陈可辛确实在2011年《武侠》过后,陷入了严重的情绪低潮,而《中国合伙人》就成为了他的疗愈之作。

即使从1990年代,陈可辛就已经是亚洲各大电影奖项的常胜军,叫好之余,他对“叫座”这件事情仍然十分在乎。2011年上映的《武侠》虽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全年十大佳片,但是陈可辛原先估计的三亿票房只开出1.7亿,未能回收成本;而他的母亲在上片过程中去世,给予他极大打击。

就在陈可辛认为自己事业最失意的时刻,香港电影节在该年底宣布陈可辛获选2011年度焦点影人,让他颇感意外。也因为当选焦点影人的关系,陈可辛团队访问了二十几年来和他合作的演员、工作班底、学生时代同窗等,请他们谈论心目中的陈可辛,作为纪念(后来集结成自传书《自己的路》)。

陈可辛看完这些文章后,总结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做人太强势,就像《中国合伙人》里的孟晓骏,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模糊空间,不能模棱两可。但是他也发现,原来在所有人眼中的陈可辛都是一样的,唠叨、纠结、想得太多、管得太多,“他们对我的认识是一样的,说明我对人非常真实,不会因为你比较有权力、比较有钱,我就变一个样子。”陈可辛说。

陈可辛工作室“我们制作”的运营总监陆垚说,陈可辛在看完这本书后,彷佛获得了一种自我疗愈,理解了自己的存在位置,也更理解自己的处境跟这种存在位置有关,也就想通了。后来在拍《中国合伙人》时,成为陈可辛拍摄最顺利、最放松,也最少跟自己找麻烦的一次。

对比《武侠》的上一部作品《投名状》可以发现,投名状的结局极为残酷,三个以性命相交的结拜兄弟,最后大哥暗杀了二哥,三弟找大哥复仇,三兄弟俱亡。但是到了《中国合伙人》的土鳖孩子、臭跩海归、微笑愤青三兄弟里,陈可辛变得温柔许多,他给了这三兄弟一个言归于好的结局。

外界因为《中国合伙人》改写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创业故事,往往认为校长俞敏洪是土鳖孩子,现在投身天使投资行业的徐小平是臭跩海归,而新东方王牌名师是王强。陈可辛一直排斥这样的比附,一再强调其实他才是那个臭跩海归,不过他也有另一种有趣的比附。

如果把《中国合伙人》拿来对比《投名状》,他认为黄晓明饰演的土鳖孩子其实比较像《投名状》里刘德华饰演的山寨主二哥,自己就有一个地盘,是一国之君、老大,不需要李连杰也是一个成功的人;而李连杰则是一个野心家,不停想冲、急迫要成功的一个人,更像《中国合伙人》剧中邓超饰演的臭跩海归;而金城武和佟大为的角色是相近的,他们都扮演了两种对峙力量中的润滑剂。与其说《中国合伙人》是新东方三大佬的化身,不如说那是陈可辛心目中三种社会主流力量的存在。

在我们与陈可辛的贴身采访中,发现他仍然是一个对票房成败极为重视的导演,例如这次他决定以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创业故事为原型,但是一直合作的香港拍摄团队对“新东方”一无所知,拍不出九O年代的怀旧感,于是他决定换掉全部过去合作的老班底,只留下了摄影杜可风,采用内地团队,最重要的编剧人选,改用了《疯狂的石头》编剧周智勇。

陆垚告诉我们,从2009年制作《十月围城》到现在,内地影视制作成本涨了三倍,过去一个岗位六千块的工资现在涨到了两万块,“很恐怖,随随便便一个制片主任六万、八万块月薪,剪一个预告片是三倍价格。”他说,原先预计的四千万预算根本拍不下来,陈可辛决定不拿导演工资,从影片票房中分成。即使如此,拍摄费用还是超支到了七千多万元。

在二月份《创业家》与陈可辛的贴身采访中,我们就发现他不断提起观看《泰囧》的经验,他特地选择飞来内地的戏院,和内地观众一起看片,而不在香港看,“这样我才能知道他们觉得哪些地方好笑,哪些地方觉得我好笑但他们觉得不好笑。”他说。后来到了上映前日(5月16日)我们拜访光线影业总裁王长田时,才知道原来当时陈可辛已经向王长田提出发行工作邀请,然而光线档期已满,陈可辛于是又等了一个月。

“我认为自己在武侠走得太偏了,观众看电影其实还是有他们的意见。”这一次陈可辛把影片结束在最美好的时候,尽管他认为合伙人三兄弟继续走下去,终究要拆伙,但故事还是故事,还是结束在一个观众心里最美好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