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我退出不玩了
2013-06-07 10:17 移动互联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产品的容忍度更低。而一款移动应用在推出的时候可能只是接近完成的状态,这就需要通过快速的迭代开发来更新产品,不断完善产品来留住用户。快速,快速得了么?

来源:i黑马 ?作者:李一玄

 

对于从业者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机会也是一项挑战,但在2013这个热点事件,我退出了移动互联网,“我不玩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迭代缓慢:缓慢的更新产品对一些沉默用户没有粘度

对于传统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客户端产品来说,发布周期往往较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客户端产品的更新并不是特别方便;另一方面,用户对于产品的容忍度较高,即便产品并不是很好,只要功能上能满足用户需求,其他并不是大问题。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产品的容忍度更低。而一款移动应用在推出的时候可能只是接近完成的状态,这就需要通过快速的迭代开发来更新产品,不断完善产品来留住用户。快速,快速得了么?就算你快速了,迭代也要基于产品的功能、交互等方面出发,产品的核心功能应该在第一次推出时就要基本完成。很多个人和企业要么没有想到这些,要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于具备这样条件的企业由于客户端内容跨度比较大,给用户造成隔膜的意识。用户肯定会反感。

2,一个大而全的产品反而会让用户迷惑

移动应用应该简单直接,专注于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一个大而全的应用反而会让用户感到迷惑,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好。其实现在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都在将功能细分,比如Facebook 就将拍照和聊天做成了单独的应用——但别忘了,单就拍照和聊天,做的最好的其实是 Instagram 和WhatsApp。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百度和豆瓣做的非常好。百度的做法类似Facebook,有一个大而全的应用,同时也将特定功能拆分出单独的应用,比如贴吧。豆瓣做的更加彻底,豆瓣并没有做“豆瓣应用”,而是推出了各种细分应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能做成那样么?大而全的话,用户不喜欢。精细的单一,没有用户量。最后石沉海底,销声匿迹了。

3,抄袭:不能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设计自己的产品

中国互联网公司经常背上“抄袭”的恶名,因为很多中国互联网产品都借鉴了国外的产品,中国互联网产品相互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是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能会越来越少。

一方面是因为抄袭的代价正在变得越来越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抄袭更容易被发现,并且受到同行和用户的鄙夷。另一方面在于,移动互联网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本地化特性,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和美国截然不同,这就让抄袭美国产品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移动互联网从业者要关起门来自己凭空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想法,而是更应该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找到用户的痛点来设计自己的产品。

你做到了么?我没有,所以我离开了!

 

作者:微信公众号:yi_xuan_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