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布丁的成长
2013-06-18 17:54 徐磊 王宇豪

这是《雨豪和他的黑马朋友们》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历时整整一年,我用或“正”或“邪”或“褒”或“贬”的手法描述了十二位创业中的朋友,饱含深情,因为我欣赏他们取得的成绩,更佩服他们遭受过的磨砺及并不气馁。“创业是件典当灵魂的事儿,如果成功了,记得赎回”,当初写下这句话,只为了平复自己创业旅途中的伤口,不料很多创业路上的朋友戚戚然有同感。矫情过后,还是得坦诚:创业其实是件幸福的事儿,有机会去折腾,怎不羡煞旁人。

 

来源:i黑马网 ? ?作者:王雨豪

 

【i黑马导读】2001年之前,徐磊一直待在象牙塔中。进入创新工场后,他改变了人生轨迹,自主创立了布丁移动。这位做硬件出身的年轻人,该怎样参透移动互联网的层层玄机?

雨豪评述

这是《雨豪和他的黑马朋友们》专栏最后一篇文章。历时整整一年,我用或“正”或“邪”或“褒”或“贬”的手法描述了十二位创业中的朋友,饱含深情,因为我欣赏他们取得的成绩,更佩服他们遭受过的磨砺及并不气馁。“创业是件典当灵魂的事儿,如果成功了,记得赎回”,当初写下这句话,只为了平复自己创业旅途中的伤口,不料很多创业路上的朋友戚戚然有同感。矫情过后,还是得坦诚:创业其实是件幸福的事儿,有机会去折腾,怎不羡煞旁人。

欢聚时代CEO李学凌有句话,我很喜欢:“互联网这个圈,针大的事,也可以捅破天”。徐磊的故事是个注解,仅仅数年前,你能相信在大众点评、丁丁网,无数的团购围剿与环视之下,优惠券的生意能杀开一条血路吗?布丁优惠能别有洞天吗?信还是不信,他正在做。

徐磊自述

我其实没有真正在大公司打过工。我1992年进入清华一直到2002年毕业,待了10年。2001年的时候,我跟清华几个师兄一起创业,那时候我博士还没有毕业。当时有所谓将学校的产品技术商业化的潮流,我们的公司由清华控股和同方股份共同投资,属于国有控股,当然团队也有少量的股权。

公司是做芯片设计的,总的来说,还算成功。2001~2010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黄金10年,发展非常快,我们是二代身份证芯片供货商之一,也是2008年奥运会门票的RFID芯片供应商,产品还包括SIM卡芯片和移动支付芯片。我在这家公司待了将近9年,一直到2010年年初从CTO的位置离开。我当时觉得半导体是个重资产行业,很难在这个行业里二次创业。

2010年我跟李开复聊了几次,觉得移动互联网是个软硬件融合的行业。那时候开复也需要相关硬件背景的人,包括安全领域、支付领域有经验的人,于是我就加入了开复的创新工场。我在创新工场待了将近一年,挂名是发展部总经理,在创新工场平台上帮助开复做一些投资和运营的事情,同时也布局自己下一轮创业的目标。

那段时间,我参与了创新工场多个项目的运营,对移动互联网有了一些判断。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第一轮会有一些工具性的产品,比如点心、豌豆荚等,第二轮就是娱乐性产品,但当移动互联网真正进入老百姓生活中,手机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入口,所以生活服务会成为很重要的领域,侧重本地生活服务的布丁项目就是其中一例。

当年11月份,布丁移动成立了,因为生活服务一定会涉及到很多安全认证、用户识别,以及交易等,这些正好是我的背景比较匹配的。同时,我们又有不错的基础团队,当时我的联合创始人鲍志强也到了,他原来是腾讯的,跟我的背景各方面比较互补,我们两个人开始一起做这个公司,由创新工场做天使轮投资。

坦白讲,那个时候做生活服务还是挺早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还不高,移动生活服务刚刚起步,这对我们来说是优势。我们一开始的思路就是在手机上做个生活门户,慢慢发现生活门户这件事可能不太对,原因是用户使用习惯不太一样,他们并没有太希望在手机上有个大的入口,做什么事情都从这个入口进去,用户对于各种App也在不断挑选、不断使用,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他觉得用起来最简单直接的产品,而不是一个纯门户型的产品。

从2011年3~4月份开始,我们探索做一些垂直性的产品,第一个就是优惠券。这个产品本身是比较适合做突破点的,原因是年轻用户比较习惯使用优惠券,商家也习惯发布优惠券,智能手机很容易把纸质优惠券转化成电子券,用户使用方便了,商家发布的成本和规模问题也解决了。这个产品很快得到了大型连锁店的支持,我们最早就跟麦当劳签约做它的电子优惠券的分发。这类产品也得到了用户的快速认同,用户增长速度非常快,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两千万。我们很庆幸放弃了门户这条道路,否则之后的波折就会比较多了。2011年10月份,我们获得了清科和创新工场接近千万美元级的A轮投资。

2011年年底开始,移动互联网遇到降温,资本市场也是如此,我们也开始梳理自己的战略。没错,创业公司早期可以通过解决用户痛点来快速获取用户,但长远来讲还是要实现行业价值链。电子优惠券方便了传播,但对后续管理带来了压力。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凭证的总体电子化其实有巨大的机会,我们认为,接下来还要为整个行业做一些基础环境建设,包括需要解决电子凭证发行、传播、消费验证,最后注销的过程。如果没有凭证的注销,电子凭证的安全等各方面都会有问题,只有先建设产业链,才能后续研讨商业模式。我们做了一套自有知识产权的系统,用超声波环境来做电子凭证的验证,即在商家放一个超声波设备,手机基本是百分之百兼容的,到店就能完成电子凭证的验证过程。就这样,我们又切入了电影票销售的市场。

从现阶段来说,我们会侧重于做电子凭证的推广,会从合适的行业往前推,电影票是做得比较顺利的,因为基础设施不需要我们做,更多的行业还在摸索中。电子凭证会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变成一个大市场,不管是做发行还是做后台数据统计服务,或者未来做数据挖掘,都有极大的市场空间,这是我们现在真正做的事情。

现在业内已经达成一个共识,用户需要的其实不是App,而是App背后的服务。这个服务本身是App、WEB、HTML5实现的,甚至只是微信公众帐号实现的,这些都不重要。之前的“签到”没有成为一个成功的模式,是因为它没能让用户在新的产业链里获得价值。互联网公司其实都在打破原有的产业链,让原有的产业链结构变得更简单,比如渠道变得更少,所以互联网公司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掠夺性,用掠夺的方式来获得市场份额,但也一定要创造新的价值。

具体到餐饮、电影行业,如果完全靠打折、团购,其实对商家是有损害的,所以我们后续的产品会更加侧重帮助商家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帮助它们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以餐饮来说,绝大多数成本都是固定成本,房租、人工,这些跟来多少顾客没关系,但它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带去的顾客超过了接待能力也没有用,顾客如果消费能力弱,忠诚度低,对商家反而不划算,我们也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我觉得,本地生活服务简单粗暴的时代差不多结束了,接下来到了需要精细化思考的阶段。我们现在在着力解决低成本获取内容这件事,理论上我不需要大的团队,我们也不会成为一家重资产公司。布丁现在差不多50人规模,去年的营收有几百万元。

创业这两年,我比较困惑的是如何善用资本?我以前做的是硬件行业,硬件行业的商业模式特别简单,产品有多少毛利决定了你该不该做。但是在资本推动的行业里,如果按毛利设计产品的话是几乎必死的。譬如电商,如果一开始设计的逻辑是我卖什么东西毛利会高,这个电商是活不下去的,电商应该考虑卖什么东西会有更多的人来,而不是卖哪个更赚钱。电影票其实真不赚钱,但电影票是大众特别喜欢和用来验证产品的好东西。所以,从传统行业进入到互联网行业,如何善用资本是个考验。如何跳开眼前营收的数字,研究企业到底如何做出价值来,这是考验智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到底怎么花钱?花得快好还是花得慢好?收入、毛利,现在考虑还是晚一点考虑?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们基本上想明白了,对外界的评论也没有那么在意了。

现在媒体不断关注一些新模式的公司,也有很多团队善于博媒体眼球,但如果你本身没有商业价值,好日子是不会长久的,往往几个月之后产品突然就没了,譬如美国的COLOR。营销是靠不住的,我接触到一些创业团队都会陷入这个误区,觉得市场营销特别重要,想要快速获取100万、500万用户,然后就会有人来投钱,想着想着就没有然后了。

最后,我要感谢创新工场。在创新工场的一年,给了我冷静思考的机会,让我去思考这个行业的规律,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一年收获真的很大,即便今日我还是很相信不熟不做,没有基础之前先不要去动,如若不然风险太大了。2011那一年,算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大家讨论很多战略布局的问题。到今天我们回头来看,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超过了所有的巨头、VC,几乎覆盖了所有应该覆盖的领域,比如工具、娱乐、服务等,在这个圈子里成为了全新的一股势力。没有我在创新工场的经历,就不会有今天的布丁。

雨豪评述

颠覆之后的重建,是徐磊和他的布丁之旅引发我思考的地方。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相信很多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必有同感,你原来只是想做一个App,以奇制胜,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还是得做一个平台,而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淘宝不是一夜间建成的,徐磊的布丁不是,我想你我的项目也肯定不是。做破坏式的创新,不重蹈创始式的破坏,谈何容易?

就在几周之前,面对一个同行提问: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我琢磨出一句无比荒谬,但却深以为然的答案:就当这个世界上肯本不存在PC。你认同吗?既然你不以为然,我就再说一句:未来可见数年之内,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意都将以一种手机服务的形式存在,要么存在,要么就不需要存在了。呵呵,一家之言,权且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