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贷款利率下限 中国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
2013-07-20 11:37 金融 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虽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象征重于实。但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依然值得为之欢呼。

虽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象征重于实际,短期效果有限。但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

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其中涉及到的贷款利率下限、票据贴现利率限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等限制一律取消。

对此,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李迅雷称,贷款利率下限取消,象征重于实际:因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7折下限不作调整。短期效果有限:因1季度银行90%贷款仍执行基准以上利率。且存款利率未放开,看来要分步走,最后一步才是惊险一跃,估计还早。目前市场资金仍偏紧情况下,对银行负面影响有限。市场利率也难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得贷款容易。谭雅玲表示,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样金融机构就可以自主的决定贷款的去向和贷款的利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方面的主动性增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得到贷款就变得容易,这是银行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品质好的企业、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得到贷款,反之则不一定。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硬骨头还在后面

从实际意义而言,贷款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关卡是存款利率放开。从国际例子来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市场利率化进程的惊险一跃,最为关键、风险也最大。借鉴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配套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二是启动大额长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引入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存款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条件很高,但是管制导致金融脱媒,银行资产表外资产不透明、监管难,反而容易导致金融风险。截至今年6月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达到9.85万亿,同比增长64.2%,绝对额接近银行存款的10%。某种意义上,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定价市场化的存款,将倒逼银行存款定价市场化,应本着稳妥的原则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否则风险将跟随银行表外资产膨胀。 为什么要推动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因此也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管制利率下,由于价格机制被严重扭曲,信贷资源被“低价”配置给垄断企业和政府,因此造成了信贷资源的浪费。而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则要求各市场实体面对自身实际的融资需求和成本来竞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资源也能被更有效率地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而从整个货币政策的角度考虑,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在管制利率下,利率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实际需求,因此对利率政策的调整,其作用和效果也就存在很大的疑问。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管理当局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政策调整来配置市场资源,更重要的是,市场也能够通过对政策的反应,来对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形成有效的反馈,如此一来,货币政策才能够被有效地执行,其政策效果也才能够被准确地评估。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长期的利率非市场化已经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向垄断企业和政府扶持项目倾斜,而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却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即使这些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利率,银行资金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流向这些企业。同时,由于存款利率被压制,存款者也事实上为贷款者提供着隐形的补贴,这样一种补贴的存在,也造成了一种变相的不公平。从货币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考虑,发号施令式的利率调整不仅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主动寻找市场机会的动力不足。实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则需要按照信贷供求和市场环境来决定自身的利率水平,这样一来,增强银行的竞争动力将提高,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将加速。

(综合凤凰财经、FT中文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