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vs小微企业:银行或成21世纪“恐龙”
2013-07-29 12:22 信用卡

如果不创新,就不会有“恐龙”了马蔚华口中的“恐龙”就是当今的金融大鳄银行们。

如果不创新,就不会有“恐龙”了马蔚华口中的“恐龙”就是当今的金融大鳄银行们。随着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中国银行业会不会面临美国、台湾等地曾经历过的银行成批倒闭、亏损的局面?在经济转型期的背景下,银行业该如何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对自身业务进行改革和创新?

执掌招商银行14年,把一家地区性银行打造成仅次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马蔚华7月22日分别在复旦大学发展学国际论坛和交通大学安泰学员名家论坛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银行还有巨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但是跟不上就会被淘汰。

金融创新随大环境转型而变

金融创新往往随着大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从哪说起?大家前两个月感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这个事件叫做流动性紧张,据说央行为了考验一下商业银行,让我们体验一下市场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叫危机?危机就是一种心理上的不信任,有一个博弈论的理论叫做个体的理性必然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在市场紧张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钱拆出去难以拆回来,谁都不拆,当年雷曼倒闭,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发生的。这场考验大家也看到了,央行第二天表态,市场趋于平稳。值得重视,更值得深刻研究的是,在流动性紧张的背后是什么样一个大的背景,同样的事,在另外的情景内,它不一定能发生,同样的这个事在今天这个情景下,它就会触发这些事,这个背景就是我们的转型大的背景。

第一个转型,全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到今天,首先是美国复苏了,如果退出定量宽松的话,就意味着资本市场要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无论是资产的重组,还是价格的重新界定,还是汇率的逆转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二我们中国经济的转型,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高歌猛进,年均增长几乎将近10%,但是人口红利、人口劳动力价格低、出口市场……这些优势在历史长河里面肯定是转瞬即逝,今天的劳动力价格肯定是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比我们更低。我们的GDP现在是7%,其实也不算低,问题不在于多高的速度,而在于GDP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是水泥比较多,挖开填上的比较多,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追求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的GDP,而要追求有内涵、有质量、有竞争力的GDP,这就是我们国务院提出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个太重要了。

信用卡的启示:不能用今天思维做判断

当初我们做信用卡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做这件事肯定不赚钱,为什么,西方的信用卡靠透支赚钱,中国人很聪明不会透支。另外中国人也不会消费,大部分钱都存在银行,那个时候包括国际上的大咨询公司,它都认为做人民币信用卡是赔本买卖,但我们当时想,不能用今天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做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所以我们做了一个8年的规划,目标是8年后盈利。但现实中的变化比预想得要快,4年就盈利了,而且盈利里边,居然有40%是利息收入,使我欣喜万分,中国人也会消费和透支了。谁透支呢?再一分析,一部分是年轻人,一部分是有钱人,这跟西方一样。

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弗里德曼写的《世界是平的》,他说十台推土机推平了世界,纽约发生的事我们当天就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观念,特别是大城市年轻人还能不变吗?所以信用卡就这样诞生了,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也开始了,到今天信用卡已经成为众多年轻人、有钱人,还有高端客户他们最喜爱的工具,但是今天的信用卡已经好几亿张了。如果你根据当时的判断来判断今天,可能永远不会有信用卡,也不会永远有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网上银行和将来的移动银行,我们去年提出来要消灭信用卡,消灭信用卡是消灭卡的形式,有了移动支付,手机终端完全可以把信用卡和它合二为一,今年我们推出两个近场支付的产品,一个是放在手机里,一个是放在SIM卡里。

再往前发展,信用卡完全可以消灭,完全可以用手机代替信用卡的功能,因为移动支付是突飞猛进,移动支付,无论是客户还是量,都是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

银行业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巨大挑战

中国过去30多年,商业银行也是高歌猛进,到今天银行业遇到从来没有过的巨大挑战:第一是外部环境,经济决定银行、金融。第二是约束条件,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无论是内部的治理结构还是外部的监管还是社会,对银行有很多约束。第三是市场需求,服务对象的变化。这三条现在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银行是一统天下,现在地位在不断降低,直接融资兴起了,间接融资在不断地边缘化。十年前社会融资总量里面银行贷款95%,去年年底降到60%以下,相当于美国80年代的水平,在美国从80年代60%已经降到现在不到30%,所以银行业“脱媒”还会继续进行。在银行体系外有一个越来越发达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债券、信托、理财、PE、VC、民间借贷,这些市场的产品更接近于市场的利率,所以很多的钱就从银行体系外流到金融市场,这就是(脱媒)的发生,在美国也是这样开始的,所以从前年开始,前年当年银行的存款增长的幅度比前十年的平均数少了将近10%,所以这两年继续这种情况。银行存款少了贷款肯定也少,所以(脱媒)是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挑战银行。

现在我们的利率还是双轨制,前几天放开了贷款利率,但是存款利率还在管制。中国过去银行之所以能够高盈利,有三点,一是需求很旺;第二利率受到保护。现在都变化了,所以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挑战可能会更大。美国在1985年-1986年期间完成的利率完全市场化,但是从86年到90年每年都有200家左右的小银行倒闭。台湾当年在利率市场化时曾经出现过整个银行业的亏损。所以中央很谨慎,利率贷款放开也是按照利率市场化的路线图进行的,先外币后本币,循序渐进。

除此以外,还有技术性的(脱媒),就是支付领域银行两大功能,一个是融资中介,一个是支付平台。过去银行一统天下,但这两年第三方支付,特别是阿里巴巴百分之百的增长。这种挑战对于银行是必然的,是一种社会进步,但对于银行的是以前没有的挑战,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信贷的业务已不到50%。

小微企业案例:银行与创新型企业一起成长

过去大家都不太爱给小微企业贷款,认为小微企业风险太大。但现在有了资本约束以后,银行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对于大企业贷款,资本消耗是百分之百,对小微企业贷款资本消耗是75%,听起来好像不合理,实际上大企业违约概率低,违约损失率高,因为大企业往往和经济周期联系比较密切,一旦出现违约肯定损失很大。而小企业违约概率高,但是违约损失率很低。这里有一个问题,做小企业的话如果像做大企业一样,每个都认真地区别调查、走访,那么很快就亏完了。大企业做一次可以做30亿,小企业一次才30万,如果是同样的成本那不完蛋了吗?小企业不能一个个地去评价风险。美国的富国银行是全世界小企业做得最好的,原来在美国排在十位以下,现在靠做小微企业已经跃到了美国的第四大银行。我们现在也跟他学习经验,根据这些小微企业的生产量,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的商圈,然后对它进行风险评估,最后确定了几个指标,然后对这些企业进行打分,还有工厂化的审批。这种情况下才可以做到成本可控、风险可控、资本可控。

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对商业银行来说思想转变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基层的支行行长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做大企业,做企业有面子。第二,辛辛苦苦培育的感情,会一下子舍弃吗?第三,这个东西跟我的业绩联系在一起。去年我们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交给分行去做,这个支行只是做零售。这叫断后路。第二个是教办法,教他流程,设计两个流程。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流程,所以流程就是刚才我说的评估风险,工厂化的操作。第三,业绩考核,考核当中要增加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权重,要跟奖金挂钩。

现在中国的经济不是增长多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GDP的技术含量,如何增加中国的可挑战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成长。我们也不能等,等的话会失去很多机会,所以我推出了一个千人展翼计划。贷款和投资结合,利用银行的方便条件,会发现一大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含量高的,将这些项目推荐给股权投资基金和PE,还有天使基金特别希望得到这些项目。他们的投入对银行来说也是一个风险过滤,他们投完以后的资金缺口银行提供贷款,贷款以后请科技部、地方政府贴息,银行再当财务顾问帮助他进入资本市场。

我们已经搞了将近8千家小企业,在IPO之前已经有170多家上市,我们当时计划搞2万家。如果所有的银行都能想办法做创新型企业,我们国家一定会出现一批像微软、雅虎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到时候我们的GDP技术含量就会大大增加。

如果不创新,银行就是21世纪灭绝的恐龙

中国现在的私人财富增长是全球第三位。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174万户,而且每年将近15%到25%在增长。经济虽然放缓了,但个人财务增长还是没放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专业理财的产品和机构,不算私人银行的话,一般老百姓的理财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社会上包括美国这些资本市场对中国影子银行很担忧,实际上影子银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如果宽泛地讲,除了银行的融资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股票债券以外,都是隐忧,所以不能把影子银行妖魔化,也不能看成问题很大。但是影子银行也有一套监管套利,也有风险、资金错配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风险应该可控,除了有些资产池和产品不对应以外,大多数理财产品风险可控。

消费信贷的需求现在前所未有。现在消费信贷已经超过了10万亿,特别是以80后为主打的年轻人,应该说掀起了一个消费革命。他们的消费观和老一代不一样。中国票房最高的是《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很有头脑,花5亿美元拍的电影在全球收获了28亿美元的票房,在中国是5亿美元。后来又有《盗梦空间》等,年轻人喜欢的就是不一样。张艺谋拍的《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出来就看了,我们这代人还是比较感动的,潸然泪下,拍成电影也不错。但还没有上演的时候,我就觉得没有好的票房,因为年轻人不喜欢。年轻人喜欢未来的、科幻的,哪怕不着边的都可以。另外也不能对电影院赋予更多的历史责任。冯小刚拍的《1942》,把伟大的作品献给观众,但观众不喜欢这个。现在年轻人是电影院的主体,更多年轻人希望拿着可乐爆米花来看,看完以后哈哈一乐就走了。这就是市场需求,做电影的要看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一定注意年轻人的消费。与年轻人相对应的是养老需求。 2015年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人。占到中国人口总数的14.8%。对于金融业来说还有巨大的空间,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除了养老院以外,金融产品也很多。

再有一个就是跨境需求。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的老百姓走出去。随着企业走出去,老百姓走出去,对跨境金融的需求就越来越旺盛,尤其是我们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地加快,这些都是我们商业银行新的业务空间。

2012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1500亿,5年后一定会突破15000亿。 FACEBOOK有8亿实名制的客户,其中肯定有资金供给,也有资金需求。现在有搜索引擎,有了云计算,有了移动终端,将来不断地完善征信体系,我想就不用“婚姻介绍所”了,他们完全可以自由恋爱。到时候银行就没事干了。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有个过程。交易所也一样,过去交易所以上市来进行资本市场运作,将来也不用了,现在有一个重头投资,就在互联网实名制,完全可以完成一个资本融资的过程。随着IT的发展,银行还有巨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如果你跟不上可能会被淘汰。比尔·盖茨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说过,银行就是一群21世纪即将灭绝的恐龙。如果我们不创新的话,以后恐怕要真成为“恐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