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平均年龄仅21.4岁?中国电影进入“小时代”……
2013-08-05 08:48 电影 小时代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数据:中国电影观众的年龄已经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了21.4岁。想到时间线君已经到了能拉高平均线的地步,不禁唏嘘不已,并在微信朋友圈里感叹了一番。很快,一位从事电影行业的朋友就评论说:现在拍片,主要考虑的就是90后左右的。

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数据:中国电影观众的年龄已经从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了21.4岁。想到时间线君已经到了能拉高平均线的地步,不禁唏嘘不已,并在微信朋友圈里感叹了一番。很快,一位从事电影行业的朋友就评论说:现在拍片,主要考虑的就是90后左右的。

这让时间线君立即就想到了最近大热的《小时代》——一部标准的以90后为目标受众而打造的电影。

 

虽然关于它的点评、争论现在已经到了泛滥程度,现在说也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但说实话,当看到包括严肃的商业大刊《经济学人》等外媒也纷纷对此评论时,我还是着实被这部电影的强大影响力有些惊到了。

印象中,上一次中国文化现象引得外媒大刊广泛关注的,还是李宇春上了《时代》封面的“超级女声”。而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作为主流消费者(时间线君大胆揣测,虽然也不乏大爷大妈喜欢超女,但为其衍生消费品埋单的应该主要还是小年轻)。

 

美剧《欲望都市》

很多人将《小时代》与《欲望都市》和《时尚女魔头》相比,其实,抛开里面的时尚元素,时间线君倒觉得,郭敬明同学可能更借鉴了《暮光之城》系列的成功学。

首先,二者都是以畅销小说为基础。其次,它们的对象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女,所以兜售的内容基本是一些不接地气的少女们的幻想和YY,而人物因此也带着强烈的脸谱化——在时间线君看来,电影里制造的那些所谓的矛盾、冲突、挫折、纠结之类的,都带着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而《欲望都市》(美剧)和《时尚女魔头》与之比起来,其实颇富现实感。

 

《暮光之城》

尽管有些刻薄,但时间线君觉得,两部作品的成功还有一个共同因素,它们都是有很强的作者代入感,也就是说,两位作者不仅是给读者/观众提供了一个 Y Y的梦想世界,其实这同样也是他们自己 Y Y的梦想世界:一个是常被人取笑身高的“小地方”人对自己所居住的那个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其中的高富帅、白富美们的“深情表白”,一个则是全职主妇的少女怀春。

而两部电影引起的反响也如出一辙:一方面票房大捷、粉丝无理性地百分百支持,另一方面评论飘黑一片,尤其是一些男性观众,甚至以看它为耻。

 

郭敬明

不过,Anyway,90后已经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电影的主力消费者,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电影工作者该如何满足这些“无理性”、口味捉摸不定的人群?(说句题外话,曾经作为国产片标志的武侠片是不是就是因为受众的变化而没落了呢)

时间线君也没有答案。但想提醒的一点是,《暮光之城》系列走红之后,好莱坞出来了一堆跨种族(人类、吸血鬼、狼人,甚至还有僵尸)多角恋爱跟风剧,却没有一部能复制其成功——就连《暮光之城》的作者斯蒂芬妮?梅耶自己参与制片的另一部其小说改编作品《宿主》也不例外。

 

而据说,在《小时代》之前同样获得票房成功的两部国产片《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在90后的群体中也反响不错——在口碑上,它们可比《小时代》高了几个档次。

所以,时间线君窃以为,单纯取悦、迎合新“主流观众”的所谓口味应该也是一条死胡同。《小时代》并不具备成为复制模板的资质——尽管它的续集也很可能继续票房大卖。


 

时间线(微信公共账号:Timeline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