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ze的故事:众包+地图=11亿美金
2013-08-07 16:37 wave 众包

Google 花了几十亿美金到全球各地去采集道路信息, Waze 却轻松地从 5000 万用户那里收集 GPS 数据,于是Google豪掷11亿美元收购Waze。

作者:人人猎头团队

导读:Google 花了几十亿美金到全球各地去采集道路信息, Waze 却轻松地从 5000 万用户那里收集 GPS 数据,于是Google豪掷11亿美元收购Waze。

一、?Waze的诞生

Waze的诞生得从现任CTO Ehud说起,因为他才是这个项目最早的创建者。Ehud是一个开源推崇者,同时拥有多个技术背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等。在创办Waze以前,Ehud是定制解决方案提供商X.L.Net的CTO,上学时已取得特拉维夫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他的项目创始动机非常单纯。2006年,Ehud受到交通摄像头困扰,所以就打算做一个交通地图,可以随时知道哪里都安装有摄像头。

最初产品是基于以色列公司Mapa所提供的地图做的,那时候他只是把这个项目当做一个业余爱好来做,但到后来,Mapa不愿意再与Ehud保持合作,遂解除合作。Ehud不得不另起炉灶,扩展功能并创建自己的地图,于是Waze的雏形诞生了,不过那时候还叫FreeMap。

在2008年,当Ehud遇见了Uri Levine后,转变才开始发生,他们两人与X.L.Net的CEO、同时也是Ehud前老板 Amir Shake联合成立公司,并将FreeMap命名为Linqmap,后来更名为Waze。Levine成了公司现在的总裁,他本人也是个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导师,在创办Waze之前,是FeeX的主席;Amir成了现在的研发部VP,擅长开源技术。

?

2009年,Waze选择在诺基亚手机上首发,刚开始是一个空白页面,用户必须自己创建交通和地图信息,这个过程花了5到6个月的时间,Waze当时选择了一批Alfa用户,让他们试用,然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不断完善,据说在智利,这个全国只有400万汽车的国家,就有190万Waze用户,也就是占了差不多一半的市场,拉美市场也在2012年就开始快速增长,到现在有近5000万用户。

二、???????????? Waze的融资历程

2008年3月,Waze首轮融资获得12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蓝驰创投、祥峰投资等著名风投机构。2010年12月,Waze 第二轮融资2500万美元,这比Twitter 的第二轮融资(1500万美元)还多。除了此前参与A轮的投资方外,此次新加入了战略投资方高通资本。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员工招聘、市场拓展、打造更完善的产品架构。此外,Waze把公司总部从以色列的Tel Aviv 搬到美国加州 Palo Alto。2011年10月,Waze获得来自李嘉诚、KPCB等总额为3000万美元的第三轮投资,在这笔新资金的帮助下,Waze继续开拓市场,特别是亚洲地区,而中国和韩国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2013年6月11日以色列导航软件公司Waze首席执行官诺姆·巴丁宣布,该公司已被谷歌公司收购。

巴丁在公司博客上写道:“我们很激动能同谷歌达成此项收购协议并加入谷歌团队。”

据以色列当地媒体报道,此次收购谈判持续数周,最终交易金额为11亿美元。此前,苹果、脸谱等公司也曾有意收购Waze公司,但由于Waze公司希望保留其独立品牌,并维持其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在以色列工作等原因,最终未能与上述公司达成协议。从交易金额来看,这是谷歌近年来较大的一次收购行为。

三、Waze产品设计发展

 

1、Waze产品功能演变

7年前,现任Waze首席技术官的Ehud Shabtai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那时他刚刚为自己的iPAQ PDA上安装了导航软件,但之后的使用却让他感到失望。它们虽然能够提供完整的地图,却无法提供道路维修或者限速区域的任何指示。

于是他自己开发了一个名为Freemap的开源软件,并免费发送给其他用户,让大家互相提供信息。由于在以色列,当时要获得最新的路面地图很困难,而且软件还非常昂贵,所以Freemap慢慢受到欢迎并成为当地一个交通信息中心,但后来这个应用遭到以色列地图提供商的强制终止。不过Ehud却认准了这个思路—应该从驾驶者们那里收集数据,因为他们提供的是实时更新的路况。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兴起,尤其是其中都包含了GPS传感器,这为Waze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们开始开发可以在手机使用的App,当用户输入目的地之后,Waze开启GPS导航并提供当前路况下最便捷的路线,而这些路况信息都来自于所有运行了Waze客户端的用户。

2011年10月,Waze发布3.0版本,整合了Yelp(相当于中国的大众点评),Foursquare(签到服务)和bing(搜索服务)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举例来说,如果某用户想吃晚餐,他可以通过bing搜索一家餐厅,看到Yelp上面对该餐厅的评论;在去餐厅的路上,他可以获得实时交通流量信息,选择最顺畅的路径,如果遇到堵车或者其他情况,他也可以报告给Waze获取积分;到达餐厅后,他可以进行签到,获取优惠,最后美美的用餐。而这所有的步骤都可以在Waze这一个应用软件中完成。

2012年2月,Waze 推出了语音导航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来报告交通情况。2012年6月,Waze推出一项新功能,帮助用户在加油时省钱。一方面,Waze实时显示路途上各加油站油价信息,当然数据同样来自用户上传;另一方面,Waze和加油站合作,为自己的用户提供独家打折优惠,这个打折信息可以直接在app中看到。

现在Waze 支持iOS、Android、Symbian、Windows Mobile、BlackBerry等几乎所有移动平台,并且无缝整合Twitter、Facebook、Foursquare,用户可以从即时Tweets中获取路况信息,通过Facebook查看在附近的好友等,功能日趋强大。

2Waze游戏化的产品设计

3.2.1、页面设计游戏化

?

?????? Waze把界面设计的非常可爱和有趣,界面中的车辆以不同的颜色和造型区分开来,通过与周围司机联手的方式聪明的躲避交通拥堵,节省时间和燃油,让驾驶者的整个体验感觉像在玩游戏.

3.2.2、驾驶过程游戏化

Waze把开车的过程游戏化,因为其产品本身是由用户自己绘制地图,然后改善城市拥堵状况,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意义,充满成就感和参与热情的游戏。举例:假如有一天你开着Waze行驶,突然发现Waze 地图上没有你正在开的这条路,那么你赚取积分的机会就来了——打开报告新路模式,Waze 就会把你的行驶路线记录下来,以绘制地图用。有没有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成就感。“此路是我开”足够让你兴奋一阵了。此外,waze还通过设置各种任务(报告堵车情况、报告地图)赚取积分,用户也可以在上面制造些小游戏,这就增强产品的社会化价值。

3.2.3、参与互动游戏化

为了鼓励用户参与互动,Waze还在其导航地图上展示蛋糕或糖果图标,引导用户前往特地路线赢得奖品并获得点数。此举可让Waze依靠广大用户来收集路况资料,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路况数据。

3.2.4、社交与游戏相融合的产品

为了吸引更多活跃用户,Waze很早就加入了社交和游戏属性,用户提交路况后账户会获得点数和升级,当点数达到一定层级,这名用户就有机会被提升为Waze在该地区或大区的管理人员。用户也可以创建或加入本地的驾驶小组,这样就可以在应用地图上看到组内车辆的行驶路线并交流。同时Waze已经打通Foursquare、Twitter和Facebook,用户从而可以签到、发推和看看有什么Facebook好友在周围。

在驾驶者规模逐渐增大的同时,Waze也吸引了很多在线的志愿者地图编辑—前者提供交通路况,后者更新地图细节—他们可以随时对地图进行修改和完善,而监管则由地区的管理人员来负责。

这种游戏化社交功能经过进一步开发又被应用到朋友聚会中,在Waze新版本中,用户可导入Facebook的好友关系,和朋友共享会见地点和行车路径,用户就可以实时看到其他人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先到达的那人终于可以不用听着其他人“马上就到了”的谎言苦苦等待啦。pick up(接送)这个新加功能也很实用。向朋友发出接送请求后,waze会自动识别你的位置并为司机提供导航,预计到达时间也会实时更新。这样你就能知道什么时间穿好衣服出门,两个就能恰到好处地碰头。

归根结底,当你的行为本身转变游戏化的色彩,这种游戏又同时具有现实意义,那么waze将通过现实游戏改变世界。

四、?Waze用户管理

Waze产品是基于GPS数据的“众包”,与目前通常的路况获得方法类似,通过出租车、长途汽车或物流车等车辆的GPS数据,从而得出车辆所在位置、车头方向、速度等信息以计算出实时路况。但在这些基础信息之外,Waze从一开始就希望让更多的驾驶者主动参与进来。

“在这类互动应用里,有90%的用户是被动接收的,但有9%的用户有时主动,1%的用户非常活跃,这些活跃用户会报告交通堵塞、事故和限速路段的情况,那也是我们最为依赖的用户”。Levine解释道。

那么如何激活那90%的用户,以及鼓励并扩大那1%用户呢?

1、产品部分游戏化

Waze首先让消费者免费使用导航服务,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在享受免费的同时,必须贡献相应的信息。其次,Waze也通过设置各种任务赚积分,用户也可以在上面制造些小游戏,当然,这些积分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本身的意义由自己绘制地图,并能够改善城市拥堵状况,听起来是那么酷,那么富有意义,充满成就感,消费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巴丁所说:“积分制度帮助Waze决定对用户的信赖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将用户提升为地区或大区管理人员,人们因为喜欢才来,因为有趣,而且这让他们有了责任感。”

2、众包模式

对于现在Waze取得的成就,Levine将之归功于Waze的众包特性和人们之间的信任。Waze的概念和众包模式都是一对多同时也是多对一的模式,所以大家的相互信任是关键,据说很少有人报道不实情况。

众包是个很神奇的东西,15年前,没有维基百科;没有大英百科全书,现在有了,这都是众包内容的力量。Levine说现在世界上只有四家有影响力的地图公司,分别是诺基亚、TomTom、Google和Waze,这四家当中,只有Google和Waze不在乎花多少钱去制作地图,因为Google有大把的钱,而Waze不是依赖自己,而是依赖群众。

相比而言,Google几乎在十年前就开始坚持每天更新,但它与Waze最大的不同在于,到后来绝大部分Google地图测绘所需的飞机、汽车、卫星、雪地摩托、徒步旅行者以及地理学家,都是其自有的,一个非官方的估计是Google每年在地图上的投入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

而Waze利用众包模式,发动来自110个国家、总数6万5千名的地图编辑人员在2012年对地图做了5亿次编辑,并更新了170万处发生了变动的地图信息。12 月数据显示,系统检测出来的地图问题当中有近70% 在一个月内就被解决掉了,几乎所有由用户发现的问题都能在一周内得到处理。

3、社区化用户管理

像维基百科那样Waze通过建立自我管理的社区来控制众包地图的绘制,由大区级经理监管地区级经理,再由地区性经理监管编辑,每一个阶层都不同级别的权限来修改Waze的地图。在现实生活中,Waze的社区也十分活跃,社区成员甚至会组织线下活动,见面交流。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意大利、巴西等地都有用户或是员工聚在一起为当地/区域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除了向社区成员贡献基于位置信息的交通数据,Waze 社区用户还会向社区成员报告检查站信息、实时交通事故信息以及加油站油价信息等驾驶人员需要的动态变化数据。这些信息也会同步显示在网页版的 Waze 实时地图上。

网页端的 Waze 除了提供实时地图和 Waze 成员动态,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地图编辑工具。Waze 首先将路段切割为若干个分段,用户可以编辑分段间的连接点、起始点、甚至改变分段的几何形状以此来校正 GPS 数据的误差。为了防止用户误操作破坏地图数据,Waze 用户的编辑权限是随着贡献的数据量慢慢提升的。一开始用户仅可以编辑自己驾驶过的路段一英里范围内的地图,随着用户打开 Waze 行驶的路程越来越多,可编辑的路段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宽。用户点击 Waze 地图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向系统报告错误,当 Waze 系统收到一个错误报道时它会首先提示该路段的编辑用户来解决问题。

五、 ? ?Waze的推广

表面上看,Waze是个发家以色列的公司,但是它实际是以色列与硅谷混血的结果。在成立两年后,Waze来到了硅谷,这一年取得了爆发性的增长,2009年一整年才获得了50万个用户,而2010年仅用了六个月就突破了100万大关,三个月后突破了150万,2010年最后两个月突破了200万,用户数达到220万。

现在在美国,大量用户每天在上班前用Waze查询路况信息,并实时更新所在位置的路况。 可仅仅几年前,这家公司还在以色列开始艰苦创业时,用户才几千个而已。

据蓝驰透露,Waze从以色列出走,向硅谷进军,是该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Waze的两位创始人知道,以色列这个市场容量有限,要覆盖全球市场需在合适的时候去到科技创业的中心——硅谷。实际上,美国与以色列两国的科技产业自二战后就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Waze移师硅谷并没有太大阻力,一切顺理成章:美国的市场环境,硅谷的创新氛围更是得天独厚。

蓝驰介绍,Waze进入美国市场获得了三个方面好处:

用户方面,美国市场的环境,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让Waze有了足够大的用户土壤,提供出色的产品体验,激励大量用户加入众包模式的实时更新当中来。

市场推广方面,硅谷当地的媒体环境对新科技产品持非常开放和欢迎的态度,这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都是没有的。在发现Waze这个产品的价值之后,电视台甚至会在节目中(类似路况播报)介绍Waze,发动大家都去下载使用。这种大众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极大地推动了Waze的普及。

团队建设方面,硅谷的人才环境帮助Waze完善了人员的配备。Noam Bardin就是蓝驰为Waze在美国物色的一位优秀的CEO。曾经在以色列特种部队服役和有着连续创业经历的Noam Bardin拓展业务的能力极强,深谙硅谷科技公司的运营管理,这一点恰恰是Waze两位技术创始人所缺乏的。

回顾waze的推广历程,从0到几千万用户,Waze好像没有做过什么营销,基本都是依靠用户口碑转播的,另外一个快速转播的原因是很多电视台的交通播报直接引用了Waze的数据和截图。

六、 ?Waze的盈利模式

Waze至今全部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但这家公司从未透露过具体的收入是多少。它们的资金压力或许不大,包括初创时的1200万在内,它们在其后的3年间共获得6700万美元的投资。Waze的App一直是免费的,但他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盈利。

最开始Waze管理层的计划是卖数据,然后广告免费,但很快他们发现很少有公司会买数据,潜在的数据购买对象都是类似政府组织或者车队公司,但它们的市场正在衰落。到2010年,他们决定放弃数据而聚焦在社区上,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而这也让他们决定重新看回广告市场。从2011年开始,Waze在以色列开始探索商业模式。

“我们最初是想建立一个与Groupon类似的广告模式,但发现我们并不希望成为交易的一部分。后来我们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模式,同时也犯了无数的错误,”Waze首席执行官Noam Bardin后来对《福布斯》回忆说,“后来我们觉得,用户每天出行并不是在寻求一笔交易,对Waze而言人们打开这个应用的原因还是为节省时间。”Waze的结论是,广告也应该尽量满足这个需求。

直到去年11月,Waze才正式启动了Waze Ads,它会根据用户输入的目的地地址,提供沿途的一些商家的广告和优惠券,以及提示可以下载该商家App的消息。Waze选择了按照展示量而非点击量来收费。

七、Google收购Waze的益处以及今后Waze的发展方向

Google收购Waze后,可以强化自身社交移动业务。之前,Wave已经融资6700万美元。它可以为Google强化社交实力,在移动方面牵制对手。

另外,社交一直是Google的短板,尽管公司曾极力打造Google,使之成为“社交脊柱”,贯穿公司其它业务,但并不成功。随着Waze的加盟,可能会使Google在移动社交时代获得新思路,让用户共享已浏览网站及其它地方。

Google在博客中表示,收购之后Waze仍然会独立于Google地图之外,一些Waze实时交通数据会植入Google地图,未来Google搜索功能会进一步与W aze融合。

Google地理产品副总裁布莱恩?麦克兰登(Brian McClendon)表示:“我们将全面与生机勃勃的Waze社区合作,社交是Waze应用的DNA,我们要确保它继续增长与繁荣。”

Waze首席执行官巴丁(Noam Bardin)则说:“Waze没有什么实际改变,我们仍会保留社区、品牌、服务和组织,社区等级、责任、流程仍然一样。”巴尔丁与其它员工仍会留在Waze,产品团队留在以色列,公司大部分运营在以色列。

巴丁进一步称,公司曾考虑独立运营,未来会通过IPO扩张,但是Google承诺帮助它达成目标,向Waze提供独立性与资源,让它继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