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产品的生命周期!
2013-10-06 00:49 产品设计 断舍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事实上,前一阵子报社的记者来访,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大致是类似这样的问题…

“请问无名小站关站,还有一些服务也是…例如Google Reader,这些服务关闭对一般网友影响很大,你认为经营这些服务的企业,有没有一些责任?”

老实说,我回答了他一个近乎没有答案的答案。

“其实回到公司法来看,你知道公司法第一条写什么吗?”

“第一条本法所称公司,谓以营利为目的,依照本法组织、登记、成立之社团法人。”

所以很难避免的事实是:任何一个服务或网站,只要是经营下去,一定要发展出商业模式,其中绝大部分的网站都在亏损的状态下,直到有一天手里的资金或资源烧尽了,幸运一点的顶多能打平(break-even)就该偷笑了,只有很少数的网站或服务发展出很不一样的商业模式,真的赚大钱了(赚到钱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忍苛责这些提供服务的企业,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免费使用他们的服务。

我喜欢从人的本质(人文)的角度来观察一切,对于任何一个网路服务或网站,我相信最初的初衷,都是秉持着提供网路使用者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或同质性的服务的另一种选择),有的带给我们乐趣,有的让我们愿意把回忆跟一切都“寄放”在上头。

但最终都逃不过一个事实:生老病死。

是的,任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有的也许幸运一点在pivot(转型)后得以起死回生,但绝大多数都难以脱离这些阶段。

我在Yahoo! 任职期间,在我手上关闭过几个大型的服务:家族(台湾版的Yahoo! Groups)、聊天室。其实,对于产品开发者或经营者而言,这是一个难以割舍却又不得不为的任务,与其说舍不得,倒不如用近来流行的“断舍离”的概念来思考。企业毕竟是一个整体的组织,任何一根毛发(产品)都是企业的宝,但总有一天会老去,或失去(或偏离企业新方向)价值,“成王败寇”这四个字大概是这种变化最佳的注解了,非常惨忍,却是不争的事实。

网路的使用者每天要平均使用四到五个不同的网路服务,相同类型的服务各自成为一片红海,竞争者重,稍一不留意,我们平常惯用的服务可能就消失了。有的时候,消失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有的是企业的整体考量,例如Yahoo! 并购了轻网志Tumblr,就没有理由耗费一份人力维护两个或三个有80% 功能雷同或近似的平台。所以,无名小站的消失,策略性的考量重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的偏好改变了,在有其他更多替代选择的前提下,部落格不再是一般人非要不可的服务了,所以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汰旧换新的自然迭代。

但提供服务的企业有没有责任给使用者一个新的去处呢?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有这样的想法与作法,只是往往跟使用者想像的不太一样。但世界总是得继续向前走,企业的“替代方案”自然不会是原来的服务换汤不换药,只是把“表皮”拉过,换了一个界面继续提供给使用者使用。市场趋势与使用者的偏好,会影响企业的替代方案的选择。

不过,万一没有任何替代方案的时候,最终企业可以尽的一份心力是:资料是属于使用者的,务必不要让使用者珍贵的回忆与资料就此跟随产品的下市而消失了。

没有一个产品或服务是非要不可的,人的适应程度可以很快地转换到新的服务上,过去我们十分倚赖ICQ、MSN,现在消失了,我们自然会寻找属于这个时代不见得一样,但可以达到类似目的的服务,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