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穿戴王”?
2013-10-08 10:01 穿戴设备

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是中国人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硬件制造能力很强。但不要忽视,谷歌虽然做了眼镜,但它依然是互联网公司。

在可穿戴设备如火如荼的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比尔·盖茨十年前的决心:“微软想要走向何方?进入你的卧室、贴到你的身体上,甚至钻进你的裤兜里”。在当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盖茨展示了以SPOT (智能个人设备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手表等设备,但在去年1月,微软默默地停掉了SPOT服务。

微软的失败很大程度缘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功能的完善让SPOT十年前依靠FM 广播信号向终端推送信息的做法变成鸡肋,但接踵而来的却是可穿戴设备的又一个高峰。2012年4月,谷歌眼镜(Google Glass)发布,它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即增强现实),让人们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大众对可穿戴设备的期待真正被调了起来。

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是中国人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硬件制造能力很强。但不要忽视,谷歌虽然做了眼镜,但它依然是互联网公司—眼镜只是搜索框的延伸;更不要忘记乔布斯对iPod的定义:“它装在一个漂亮的壳子里,但它就是个软件”。硬件发展到今天,与软件的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而“软件”也是具有互联网内涵的软件。这种软硬结合实际是对创业者提高了要求。

咕咚手环的创始人申波上学时读的是硬件,毕业后曾做过软件开发;inWatch创始人王小彬曾参与创办三家公司,涉及软件、硬件和工业设计。较早接触这个领域的创业影院创始人杨海涛表示,好项目的创始人都在相关领域积累了很久,没做过三五年的很少。除了技术的积累,还要有钱,“开个模具就要上百万,要么能拿到投资,要么就自个儿豁出钱去做”,有创业者苦笑着说。

除了创始人的背景外,软硬件团队的整合也很重要。inWatch联合创始人陈默介绍,他们的整合由两个产品总监级别的人来负责,管硬件的总监来自CECT,有硬件经验;管软件的总监出身华为,之前也是做软件,“他们都很有能力,没有这种强力是整合不到一起的”。PreAngel创始合伙人王利杰认为软硬虽然结合,但也要有一方为主,他的观点是“软”的一方:“其思路和逻辑更接近互联网的方式”。

今年4月,美国可穿戴技术及音频设备开发商Jawbone以一亿美元收购另一家可穿戴保健电子产品厂商Body Media,让“健康”成为这一行业变现程度最高的领域。在国内,做手环、计步器的创业者也是可穿戴行业中最多的。这是人们关注健康、量化自我的体现,同时也与其技术门槛较低有关。一位从业者告诉《创业家》,这类产品借以获取运动状态的三维运动传感器其实很普通,只不过加入了社交、联网功能。

不过,进入容易领先难,步数统计是否精确?卡路里换算是否得当?都要考察创业者的算法和建模的功夫。而Jawbone对Body Media的收购也是为了掌握多种传感器技术以让产品获得更多的体征数据。

这么多种可穿戴设备里,谁最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标配?从产品形态、兼容能力、易用性,以及巨头的动作来看,智能手表的可能性最大,因为手表可以整合手环的功能,同时还会有更多用处。不过,智能手表要成为标配,还需要在功能和外观方面不断进化。SWATCH的CEO Nick Hayek说,消费者喜欢佩戴精美的手表,并不断更换款式,而智能手表的屏幕太大,很难看。

此外,也有不少人看好眼镜。东方汇富副总裁马谦表示,若想成为标配一定要如iPhone那样在视觉和功能上给人以冲击,而这只有眼镜,“习惯都是需要引导的,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也不认为它会代替座机”。

对于手表的争议还可以引申出的一个话题就是可穿戴设备能否代替手机。王小彬认为,未来的生活场景中会存在很多屏幕供人连接,只要随身带一个手表般的数据处理器就可以了,不过在当下手表仍然是手机的配件。他的一款手表装配了GSM模块,但主要是为了独立上网。王利杰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应该轻量化,不应该配备太复杂的智能系统,“手机作为前端数据收集和预处理的一个中转站必不可少”。

争议还将继续,但没人否认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其实创业者不必考虑它能否成为手机那样的标配,只要抓住一个垂直领域就能大赚,杨海涛甚至表示这一领域的宿命就是垂直化。康诺365的创始人郭辉想得很清楚,他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子女为父母买的礼物,父母通过设备监测体征变化,对疾病进行预警,而子女利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掌握情况。脑电波头箍BrainLink也将儿童教育作为主要应用场景。小而美对创业者来说很实用。

有人认为,硬件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无非是一买一卖,但难度也正在于此。可穿戴设备上市后,如果用户没任何反应就意味着彻底失败。硬件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苹果,软件是硬件的增值手段;再比如Kindle,硬件不赚钱,是入口。无论怎样,硬件均已成为底层,后端由软件搭建的平台在等待用户消费。能不能掌握后端的服务,是可穿戴设备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这也是判定软硬件结合企业真伪的标准。

作为终端,可穿戴设备若要在服务上形成闭环,需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的力量,而这显然更是大公司的强项。有人认为,被兼并会成为该领域多数创业公司的归宿,马谦对此不以为然:“小互联网公司很多,但被兼并的是少数,大公司也有做平台的需要”。

中国互联网的很多模式均效仿自美国,有的生根发芽,有的则水土不服。对于同样是舶来品的可穿戴设备,中国的几点特殊情况值得创业者注意。第一,中国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缺乏美国人那样休闲式的运动习惯;第二,中国人对软件服务的价格较为敏感,甚至抵触。这意味着可穿戴设备必须摸索出中国本土的商业模式。

——文/创业家记者 邓超

【案例一】Lovefit:远距离监测健康

早晨7点,吴小姐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机短信,短信里记录着她的母亲昨天走了多少路。她的母亲身体不大好,计步器是观测母亲健康情况的一个很好窗口。市面上的计步器已经不少,就连手机也可以扮演计步器的功能,但吴小姐还是喜欢这个外形最传统的计步器,因为它内置了一张SIM卡,改变了传统计步器的数据传输方式。这使得身在北京的她可以轻易了解南京母亲的活动轨迹。

与短信配合的是网站,打开乐动网,可以更详细地看到吴妈妈24小时里的运动情况,比如原先每天8点有运动习惯的吴妈妈忽然不运动了,那是天气原因,还是身体不够好? 计步器每天还会自动记录用户所在位置,而且按计步器上的绿色按钮,可以直接向关联手机发送地理位置信息。如果吴妈妈忽然跌倒,只要按下这个安全键,吴小姐就会立刻收到这一报警信息,并及时知道位置。实现这一切,吴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带上这个名为“Lovefit智能健身助手”的计步器,简单到即便是一个从未用过电脑的人都可以使用。吴妈妈唯一要记住的是:一个月里给它充上一次电。

这款计步器的创始人沈盟毕业于东南大学,这位酷爱穿休闲装的博士和母校的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在推出计步器之前,他已尝试将类似的运用置入到电子血压计里,让异地的孩子可以在长辈每次测完血压时及时了解相应的情况。

和传统的蓝牙、WiFi等传输方式相比,SIM卡的传输方式更便捷,也更利于异地及时监测。在当下,移动运营商们还没有向这一服务另行收费,而是将服务与产品打包出售。沈盟透露,运营商们也很乐意探索这些新应用。自从电子血压计及计步器推出以来,中科盟联的主要销售几乎都依托运营商,这减少了初期的市场费用。目前,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达千万元。“我可能是少数能赚钱的移动健康公司”,沈盟说。随着公司的成长,中科盟联也将开拓更多渠道。

当下,沈盟正在丰富产品线,将移动健康运用推广到更大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诉求。比如针对健康群体,可能更关注设计感,满足时尚健康的需求;而对于高危人群,则更加关注便利性及实用性。

——文/创业家记者 叶静

南京中科盟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沈盟
成立时间 2010
所在地区 南京
员工人数 ——
主营业务 可穿戴移动设备开发
2012年营业收入 千万元级别
融资状况 暂未引入投资

【案例二】inWatch:用手表打电话

做智能手表的王小彬很有底气,他之前创办过一家硬件公司、一家软件公司,以及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在被问及为什么在2011年就想到做可穿戴设备时,他说硬件离钱更近,而自己又做软件出身,对移动互联网有更多的理解。

经过前期准备,2012年8月王小彬将之前三家公司的相关部门整合成了一家公司,这便是现在的映趣科技——停掉其他业务,专心做起了“手表”。在他看来,“手表”比其他可穿戴设备更有能成为人们的标配,“看起来酷炫的‘眼镜’对人的生活习惯改变太大,而且开发难度也较高”。王小彬觉得“眼镜”更像是未来的产品,而他要兼顾当下。

如何兼顾当下和未来?王小彬开发了四个系列的产品,通过不同的功能和外观设计,定位不同的人群。最先发布的两个系列是inWatch One和inWatch BT,前者在四个系列中配置最高,甚至包括GSM通信模块,“主要定位于发烧友,但却是未来的方向”;后者大众化一些,不能独立打电话,通过蓝牙与手机联系,还有健康管理的功能,“相当于Pebble+Jawbone UP”,此外还有暂不能透露的功能作为独特的卖点。

“手表”到底能否替代手机的争论已久,王小彬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虽然他给自己的旗舰产品配了GSM模块。王小彬希望inWatch 现在的主要用途是推送消息,而非独立打电话,电话功能可以为极客、有两个号码的商务人士和应急时使用。此外,有了GSM模块,设备也可以随时随地独立上网。

与其他硬件产品不同,可穿戴设备非常注重装饰性。创办过工业设计公司、又曾在时尚杂志工作的王小彬,自然把“时尚”作为自己产品的卖点,但由于设备体积小,外观和功能之间又要互相取舍。王小彬在这方面的做法还是以定位为依据:面向年轻人的产品外观要张扬有活力,功能上舍弃了一部分健康模块;面向中老年的产品,外观便柔和大气,健康功能则相应增强。

不同需求匹配不同产品,而非如其他品牌那样一概而论,这是inWatch的优势。此外,王小彬也非常看重软件和服务能带来的想象力。据悉,他们已与运动健康、云服务等领域公司合作,定制了20余款App,未来的模式是硬件获取数据、App显示上传、云端进行分析,彼此协同为用户服务。如何让一家创业公司在可穿戴领域做大?王小彬的观点是合作和开放。

——文/创业家记者 邓超

深圳市映趣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王小彬等八人
成立时间 2012年8
所在地区 深圳/北京
员工人数 30
主营业务 智能手表研发销售
2012年营业收入 暂无
融资状况 保密
【案例三】康诺365:为健康预警

2011年冬天,郭辉的母亲因为心脏病突发住院,当时他正在澳大利亚,由于病情不太严重,姐姐没有打电话告诉他。但郭辉却一直后怕,“有什么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疾病做出预警?”事实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时间生物学实验室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通过采集上百万人次的体征值(血压、心率等),试图找出体征变化与疾病风险的对应关系。巧合地是,郭辉的朋友吴冰与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是世交,去年他们得到对方的授权,以其建立的模型为基础,搭建了用于疾病预警的“康诺云”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

“康诺云”只是后端的服务,在前端必须有硬件进行体征数据采集。为此,郭辉团队推出了上臂式佩戴设备“康诺365”,但由于技术、资金不足,这款产品的开发外包给了一家硬件公司。有人担心这会提高沟通成本,而外包者遇到困难后往往也会对产品“退而求其次”。不过郭辉表示,对方之前做过手机周边产品,“有互联网基因”,在功能实现上虽需彼此磨合和让步,但他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康诺365当前可以测量的体征包括血压和心率。很多人质疑可穿戴设备的监测精度,郭辉对此没有回避,也表示不会提供单点数值,但这并不影响设备的使用,因为它的原理是通过获取连续数值来分析体征的变化,再与实验室的模型对照,将预警信息反馈到手机的App上,“在单点上可能存在误差,但它的趋势走向是可靠的”。

与日常用的血压计不同,为了掌握体征变化情况,使用者需要长时间佩戴设备,但由于第一代产品还不够轻便,目前只要求用户在周末使用一天即可。下一代产品会缩小体积,改在腕部测量,可以长时间使用,同时也会加入血氧、体温等体征的监测。

硬件需要完善,但开发硬件本不是郭辉的初衷,他的目标是成为健康数据服务提供商,只是因为下游数据采集的空白,不得以才做硬件。相反,他认为这一波硬件创业者的问题是只关注硬件本身,缺乏进一步分析数据的能力,而未来硬件的价值不再由硬件成本决定,而是取决于后端的服务能力。未来,他希望自己只做平台,其他硬件商通过接口来从“康诺云”获取数据分析服务。

郭辉的平台梦还有些遥远,他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多卖硬件。由于监测项目不同,他没有像关注卡路里、睡眠质量的手环类产品那样,将自己的用户定位于年轻群体,而是锁定在了老年人,“儿女通过自己手机里的App就可以知道父母是不是在每天监测,监测的结果又如何”——这正是他两年前的愿望。

——文/创业家记者 邓超

时云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创始人 吴冰、郭辉
成立时间 201211
所在地区 上海
员工人数 10
主营业务 慢性病健康管理云平台及监测设备
2012年营业收入 暂无
融资状况 获50万人民币种子资金
【案例四】BrainLink:大脑解放双手

如果说Google Glass的一大卖点是解放了双手的话,那它可能要小心BrainLink了。BrainLink是一款头箍式产品,由深圳宏智力科技推出,使用者在自己的移动设备上装好相应App,戴上它就可以用“意念”来控制相机的拍照以及游戏角色的移动。

这听起来很玄,但原理与医院绘制脑电波图类似,即收集脑电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来对终端进行控制。当然它并不知道人在想什么,只是根据使用者专注、放松时脑电波的不同波段来对应不同的操作。

BrainLink所采用的脑电波芯片来自美国神念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吕力超2007年曾到香港理工大学下属企业做用于教师、学生培训的“严肃游戏”的开发,当时其老师就与神念科技有合作,他也从那时开始参与脑电波项目。2010年吕力超回到深圳创办宏智力科技,搞软件出身的他最初并没有涉足硬件,而是为神念科技的硬件产品开发由脑电波控制的PC游戏。

只做配套,利润不言而喻很低。2012年吕力超决定自己做一款脑电波终端,由于性能的特殊性,产品自然而然地成为戴在头上的环状形态。当时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才刚刚兴起,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凑巧赶了个早集,而移动终端的普及也让BrainLink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移动配件。需要指出的是,立志于成为医疗界Intel的神念科技也乐于为其提供芯片。

做硬件没那么容易。一个难点就是要拿到苹果的MFI认证,为此他们从国内的认证到美国的FCC认证,再到欧盟的CE认证都过了个遍,同时他的供应商也被要求通过相应认证,而那些大厂往往不愿意接小单。为什么要攥住苹果不放?吕力超表示他看重的是对方的品牌优势,创业公司可以很好地从中借力,同时通过MFI认证也意味着可以进入苹果的销售渠道。

“钦慕”苹果也与BrainLink的定位有关。它借助了专注和放松时的两种脑电波来控制游戏,因此便可以应用在儿童自控力的训练养成上,“想要过关就得保持专注,让孩子找到并记住专注的感觉,并引导他运用在生活中”。所以,当iPad逐渐成为儿童玩具时,产品与苹果配套也是必然的选择。为了充分发掘在儿童教育上的卖点,吕力超还开发了融合了游戏的动漫产品,并准备将其系列化,发展成为品牌。

可穿戴设备要体现随身随时性,而BrainLink似乎仅仅是个游戏终端,为此他们推出了“意念力瑜伽”App,与头箍配套后可测量、记录锻炼者在进行瑜伽冥想时的放松深度。吕力超透露,他们也在探索用“意念”来操作手机,目前已实现了拍照功能。

今年6月BrainLink正式推出,目前只在线上销售。不同于其他可穿戴设备,吕力超强调他们将来会开设线下体验店,“国人在接受新科技上比较保守,必须让他们用到才会相信”。

——文/创业家记者 邓超

深圳市宏智力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吕力超、王晖
成立时间 2010年8月
所在地区 深圳
员工人数 20
主营业务 消费级脑电波应用产品
2012年营业收入 保密
融资状况 已获天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