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物联网+Big Data,未来世界将超乎你的想像
2013-10-11 10:33 3D打印 物联网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串起周遭所有物品,3D打印让各种想像物品得以实体化,而巨量资料则能储存物联网络上所有资料。这三种技术联手合作,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我们不妨以医学为例,看看这些技术能带给我们什么惊奇吧。

心物相连

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撇开比喻式的情感不说,光是心脏构造就百转千迴,一旦出了问题,更是令人棘手。至今,人类不断研发各种心脏医疗器材,例如心脏支架及心导管,以因应不同心脏病症。

当3D打印技术诞生,病人便能即时订制所需医疗器材,支架也好,导管也罢,都不用等上数周,只要几分钟就好。

不过,3D打印还需要和物联网及巨量资料配合,才能达到上述功效。首先,我们需要辨识器材,将心脏血管扫描成资料进入物联网,接着,巨量资料库发挥分析功能,把待印医疗器材资讯传给打印机,这样就能随传随印了。除此之外,还能在人体内加入追踪仪与分析仪,以便回报技术运作情形,供未来修正参考。

深入技术核心

藉由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物联网负责连结物品,而巨量资料负责整理分析。至于3D打印,则是负责末端输出,产生所需的实体物品。这些过程建立“网络”前,就得先辨识出物品。

目前最常用的辨识技术有两种,一是软体或韧体,二是实体标签。就前者而言,常见于一般电脑或媒体串流中,透过位元组编码给予机器或资讯独一无二的标签。然而,这些资讯非常容易被拦截修改,导致标签失效。

相较之下,镶嵌于物品上的实体标签,如RFID或QR码,则安全得多。不过,实体标签仍有被撕下的风险,即使是嵌于物品内部的RFID,发出的讯号也可能被某些物品阻挡;再说,这些标签得在物品制作过程中临时置入,手续不见得容易。

突破限制的3D标签

有鉴于此,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结合3D打印技术,开发了名为InfraStruct的3D辨识标签。透过这项技术,能随时在物品中植入标签,并以兆赫扫描器扫描,让物品进入物联网。

此外,研究团队也开发了扫描机器人,能协助辨识具有3D标签的物品。以往昂贵的兆赫扫描技术,现在因为有了新晶片,让价格变得亲民得多,而且也能置于智能型手机当中,让物联网的愿景变得更可行了。

当3D标签逐渐毁损,也能透过扫描机侦测出来,这对医疗技术相当有利,尤其是心脏医疗器材,绝对不具破坏性又精准的扫描技术。只要适当搭配物联网和巨量资料,随印随修绝非难事。有了这种三种技术,所有物品都能相连到天边了,怎不教人兴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