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公司会成为中国原创技术的摇篮吗?
2013-11-26 00:40 智谷 公司 如何

过去五年最重要的创业者雷军,早在2008年就开始筹划建设一家模式接近美国的高智的公司,2012年,8月28日,智谷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主要从事技术开发、转让,知识产权运营等业务,由微软研发集团前CTO、现任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博士担任董事长,原美国高智发明的高管中国人林鹏担任总裁兼COO,他们试图通过智谷的这种专利运营模式来点燃原创技术市场的火种。

作者:陆海天
 

【i黑马导读】一说起专利,人们首先觉得它是一个法律概念。真相是,它是一种战略资源。美国的高智发明,是一家专注于专利投资、运营及原创发明的私募基金,其累计专利许可费超过30亿美金。它们不生产产品,但是通过对产业链的研究,估计未来5到10年哪一些技术的商业价值更高(如触屏技术),它们就会率先找到合适的开发者出钱、出人来帮助开发这项技术取得未来技术的所有权,或者直接收购这项技术专利。再通过专利授权、专利买卖来盈利,而对于不配合的企业,则采用专利诉讼的方式予以打击。它募集了超过60亿美金的资金用于创新技术的孵化,及专利的收购和运作。后来,进入中国市场,一些感受到危机的中国企业家甚至评价它是“专利海盗”。

但是,高智的模式确实有利于创新技术的发展,一些具备商业远见的企业家,试图复制和改良这种模式,来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科技孵化器。


过去五年最重要的创业者雷军,早在2008年就开始筹划建设一家模式接近美国的高智的公司,2012年,8月28日,智谷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知识产权运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咨询、知识产权培训及商业信息咨询等业务,由微软研发集团前CTO、现任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博士担任董事长,原美国高智发明的高管中国人林鹏担任总裁兼COO,试图通过智谷的这种专利运营模式来点燃原创技术市场的火种。

2013年3月份,智谷融资1960万美金,这家公司开始进入腾飞的快车道。

林鹏1992年出国,先后在微软总部和高智发明总部任职。2012年在老朋友张宏江博士(同时也是智谷公司的董事长)的游说下,回到中国担任智谷公司的总裁。本文为黑马记者根据对林鹏先生的专访整理而成的口述体,小标题是黑马哥所加。
 

智谷为原创技术而生

我之所以和张博士(张宏江)、雷总(雷军)做这项事业,有三个原因,催使我们试图建设这样一家公司。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原创技术的支持。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制造业和靠消耗原材料和人力来竞争的商业模式基本上已经走到了极至。虽然我们已经是全世界最有规模的生产基地,但是从宏观上来讲,我们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产生的附加值却很低的。拥有专利技术的苹果公司远比做代工的富士康取得的毛利要高的多。(富士康从一部苹果手机里取得的毛利率百分之四,而苹果占百分之六十)中国大部分的行业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而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一环,但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不是单纯地去人家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是要聚焦于原创发明,原创发明带来的价值才是最大的。

第二、光有创新不够,还需要通过专门的经营手段,来孵化、利用和保护原创发明技术。我在美国呆了二十年,从传统的工业,到后来去高科技行业。我看到美国拥有一个从发明到产品,从产品到从市场获利的优良创新环境,发明技术在这里能够通过这个系统找到需要它的企业或个人,最终变现它的价值,而不是变成柜子里的一堆专利。在这个环境里,无论是发明人、投资者、或是运用发明技术的人或机构都拥有持续性参与的动力。这个生态也因此具备良性发展的能力。中国是可以学习它们的模式的,也有这个需要,而我们团队正好拥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智谷希望能够建立这样一个系统,针对中国市场自身对原创技术的需求,把国内的创新潜力释放出来。

第三,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需要有打破外国企业专利壁垒的新武器。中国很多的企业和行业也都必须去参与全球竞争,只是先后快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会决定企业未来的成败。第一是持续创新的能力,第二是国际化、多元化的竞争手段。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除了常见的围绕产品进行的营销等商业手段外,还有围绕专利技术进行的战略性制约。很多的大公司都会应用专利这种战略性资源来保护自己的市场和打压竞争对手。从商业的模式上讲的话,专利可以用来限制竞争对手的设计自由。因为复杂的高科技产品(如手机)涉及数十万项专利技术,你研发一款新产品,完全规避别人的专利是不可能的。所以高科技公司之间往往会采取交叉许可的方式,以一定的条件(置换、付费等)使用自己的专利。但是,高科技公司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完全可以采用不授权的方式,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而你采用规避设计或另辟蹊径用另一种技术实现同一目的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就算实现了,在性能和体验上又达不到用户的要求。

另外,高额的专利使用费就像无底洞。以高通公司为例,每年投入巨额资金于科技创新,而每年它向其他公司所收取的专利许可费收入高达60亿美元。换言之,所有使用它公司专利,支付专利费的公司都在为它的技术领先做贡献,而高通则利用不菲的专利使用费收入持续创新,不断吸取下游企业的利润。这种模式不但有可能垄断专利,甚至可能垄断创新。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团队和投资者都相信我们必须到源头上去,而原创技术就是科技产品的上游,入口。我们就是要去寻找、孵化能影响未来的原创技术。

智谷怎么做?——成为原创技术的发掘、孵化和运营的孵化器。

第一,我们瞄准的是原创技术的市场。这个世界上因为分工不一样,有一些公司比较专注于做产品,有一些公司专注于做市场推广,我们则专注于最上游的原创技术。智谷不会去关注产品的孵化,更多的是关注于原创技术的创作。我们投资的都是一些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一些对今后三到五年后的下一代产品有用的技术。我们只是关注于有市场前景和行业导向的原创技术,而不是说去关注他这个技术怎么样通过工程开发去做成产品。

为此,我们组建了一只有技术远见的科学家团队。像张宏江博士本来就是科学家,别的同事有来自微软、谷歌、亚马逊、诺基亚、爱立信、富士通、华为、特艺、安捷伦等这些公司。这些同事不是单纯的科学家,他们对技术发展的预测和判断是非常精准的。

另外,我们的定位在这个市场是因为它还是蓝海,而且定位独特的关系,我们可以和很多公司合作。我们实际上可以跟知识产权界的很多机构合作,我们和专利代理公司不是竞争关系,也和产品公司没有产品上的竞争。我们是找到了一个现在比较独特的定位,但是这一块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如果真的原创技术这么好做的话,我相信大家早就做了原创的发明。

第二,我们针对行业,做我们针对行业的专利布局分析。有了能判断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团队,我们会利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去帮助我们的客户去分析这个行业内的专利布局,而且是预测今后我们的战略伙伴或者会员企业的行业发展的技术动向,判断哪些专利是会起到战略性的作用,帮他们采购、孵化和研发这些技术。

第三,我们开发、收购和储备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建立一个庞大的专利组合。我们会通过市场的手段获取客户或者我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专利技术。比如在美国我有数据可以证明很多发明都掌握在个人手里,他自己很难利用起来,我们却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价值。采用的合作方式包括技术指导、联合开发和收购等等。也因为我们有平台和资源,所以在这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我们的一些战略伙伴去购买市场上的好的发明,或者是有创新价值的好发明,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代表他们谈判,取得技术使用许可。

第四,我们不靠服务费来赚钱。我们是一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司,靠两条腿走路,一条叫发明的引擎,另一条就是做专利运营。前者我们自己会收购有价值的技术或者直接去孵化一些技术,取得所有权或者专利授权。后者则是通过收购建立一个专利库。专利库里都是专利组合,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可以帮助客户建立不同的组合。我们目前收集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覆盖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等。我们通过授权、转让和技术转移等业务获利。

做原创技术的难点

首先,原创技术涉及的领域和种类特别丰富,价值也不相同。以生物制药技术和TMT来比较吧。生物制药的原创技术和TMT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一个药片里面大概是两到三个专利,但是它的利润率非常高,而且销售额也非常高,这样一个原创技术就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就两到三个专利就能获取巨额回报。而人们在一台智能手机上做过一个大概的统计,他有25万个专利的权利要求(黑马注,一个专利有好几个权利要求)。估计至少是在5万到10万个专利,你想一想一个药片和一个手机有多么的不一样,从专利的角度你可以看出来。我们既要做专利上的判断,又要做价值上的判断,还要不同的领域做出评估和分析。

其次,如何把握原创技术的时间段也是难点。企业原创技术分为很多类,有一些是理论性,它指明了方向,可以用于下一代产品,但是这种技术十年二十年后都不一定用的上,一类是基础技术,很重要,但是商业价值不一定能体现。而更多的是中间技术,即在原有工程上的一步步改进。这种中间层技术,它们的存在往往构成下一个版本的产品,但是它不是下一代的产品。这种中间技术可以不断支持某一个产品的升级。我们所持有的大都是这种技术。


合作伙伴对智谷的期待

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们对专利价值的认识,看得较为长远。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智谷,肯定是希望我们能在创新和原创发明上帮到中国的公司,不要说国内不尊重知识产权,我们要发展的看这个问题(黑马注国内的知识产品诉讼逐年上升,赔付金额不断增加)。知识产权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就不会有很好的创新发明。大家也是希望我们智谷能帮助中国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国际化过程中,面对外国专利垄断和创新垄断时,能发挥作用,打破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改变只有中国公司为国外公司的专利买单的窘境,我们希望有那么一天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为中国的专利买单。

黑马评论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发明专利申请65.3万件,同比增长24.0%;发明专利授权21.7万件,同比增长26.1%,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受理三种专利申请205.1万件,同比增长26%;专利授权量达125.5万件,同比增长31%。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称,中国继2010年超过日本后,2011年再超美国,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围绕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创新正处在爆发的前夜 。而专利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今年上海的规模不大的软件公司触宝科技甚至遭遇了美国的“337”调查,这绝对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中国科技领域的从业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专利的力量,感受到世界近在咫尺,而竞争就在眼前。

知识产权在国外的运作制度确实非常成熟,知识产权甚至已经证券化,期货化。一些有价值的专利可以直接帮助创业者快速取得融资或者贷款,甚至一家拥有某项专利技术的公司,可以仅仅凭这个在各级交易市场上市。对于原创能力越来越强的制造业大国中国来说,智谷模式不可以说不是一种富有远见的尝试和革新。

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个人,也可以通过这个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和相关的服务。这对于中国形成更多类似的机构,最终催生一个围绕知识产权专利和原创技术的大市场。对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商业竞争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智谷不仅仅将给智谷的投资者们带来大量的支持,也可以给任何重视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公司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机遇,它有望成为聚集创新技术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