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归来:企业活着最重要
2013-12-18 13:43 金立 卢伟冰

i黑马观察到,那些曾经和金立一起在行业共舞的小伙伴们,纷纷的偃旗息鼓了,无论是波导、康佳甚至收购了阿尔卡特的TCL也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

i黑马观察到,那些曾经和金立一起在行业共舞的小伙伴们,纷纷的偃旗息鼓了,无论是波导、康佳甚至收购了阿尔卡特的TCL也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

为什么能活下来?卢伟冰解释:“第一:民营企业利益共享机制,核心人员一直能保证在一起。第二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适应能力强。第三点,渠道利益共同体。”

金立手机集团总裁卢伟冰对于面前的压力直言不讳:“最大的压力在于品牌的老化,偏中年、男士、商务。与当下主流的年轻、时尚不同,需要一个品牌转型。”

从推出Elife系列到剥离IUNI独立发展。金立的自我革命,不可谓不下功夫,幸运的是,在曾经的战友们纷纷倒下的时候,金立甚至还走出了一些新范。


金立Style,雏形更需摸索

目标结合金立制造和互联网各自特点,“以小米反小米”,这是卢伟冰对于金立的新答案,更具体一些,就是“并不完全复制小米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条与小米有着差异的道路”。

还有一些更洋气的词汇,来形容金立的改变,那便是:“二次创业。”聚焦到核心,卢伟冰解释说:“第一,直达用户,互联网思维就是彻底用户中心的思维,怎么做以用户中心为思维,包括跟用户直接沟通问题,让用户参与生产研发过程中,因为直达用户才可能把这些行为落地。第二,是重新定义产品,之前我们会说是一家手机制造商,未来手机制造商不会存在,你一定会成为品牌商,同时成为互联网运营。第三,重塑品牌,从原来金立偏老、偏商务品牌变成两个,一个品牌面对商务品牌,另外ELIFE品牌。第四,商业模式。纯粹电商品牌在未来不存在的,所有的线上品牌一定从O2O到品牌体验店,建立商务平台的同时,还大力建品牌体验店,把传统厂商专卖店变成品牌旗舰店,从成交为主到以用户体验为主。最后、快速国际化,通过借船出海使我们产品实现全球,看产品稳定性和识别性,印度目前有13亿人口,未来一定会成为第二大市场国家,去年卖500万机市场,开始做我们的品牌。在非洲的尼日利亚,因为尼日利亚有2亿人口,也是非洲最重要的市场,未来会做商业模式国际化,就完成全球的布局。”

落实在具体执行上,在ELIFE E7的发布会上可见一斑。除了传统的对于智能终端诸如CPU、内存等性能的累牍外。其Amigo操作系统的人性化升级更像是对MIUI宣战的号角。其负责人在台上的表现,像极了苹果首席设计师乔尼·艾维。同时在时钟、短信等功能上的改进也颇有亮点。对此,有人在会后评价,金立终于从“发布手机,升级到了发布一款与用户体验相关的产品。”

本次ELIFE E7发布会上,可以看到相较于大家印象中的金立手机,金立的转型是巨大的。当然有些改变还不够。譬如为E7授予的“最拍照手机”这一名号,则褒贬不一。这是由于,一方面,拍照是手机的特定功能属性,而且是硬件能力,这会让用户的印象定格,特别是在硬件可以升级替代的环境下,其实对于品牌的延续并不十分有利。反观小米的定位,叫做发烧友,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定位,品牌中通常强调印象提升,有利于产品的后续传播。另外魅族对于产品的定位也同样并不聚焦于功能,强调的则是“侘寂”,强调的是一种产品内涵。

从这一点上看,虽然金立自身的Style初具雏形,但想要完善,并立于一流之林,还需耕耘

机会

谁是对手?恐怕所有智能终端厂商都绕不过小米这关。

即便是当下大红大紫的小米,其创始人雷军也同样经历的18年之痒,从软件到小米,这对于雷军是如何看待雷军的成功?卢伟冰认为雷军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其中的精髓:“第一步软件到互联网那一拨,没大成,是教训。(小米)这一波,是长期,艰难的摸索出来的。其中自我反思和自我积累是成功的核心。“

对于金立的未来,i黑马问卢伟冰,想知道他严重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卢伟冰的答案有些令我惊讶:“企业活着最重要。”

他如数家珍的盘点着行业:“其实中国手机行业发展是1999年,在2002年迎来了中国GDP过1000美金的爆发点,催生中国手机行业的高潮,当时诞生三个品牌波导、夏华、TCL,这一拨2005年进入低谷,然后迎来第二拨高峰,诞生一家公司天语,2005年媒体专门报道‘天语现象’,天语模式在两年之后很快消失,第三个高峰2010年到2012年高峰,产生金立和OPPO公司,仅次于诺基亚和三星公司,基本每四年中国手机产生一个高峰,没有任何一个在高峰期的企业能够跨越两个高峰的存在,很少有企业跨过三个高峰的生存,这是基本的现象。”

没有任何一个在高峰期的企业能够跨越两个高峰。卢伟冰深刻的意识到只要活着在行业的巅峰,金立就有王侯将相的那天。

“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待小米?作为同行不太便于评论,2014—2015年进入新的高峰,以小米为代表改变世界的时代。”

我们能不能隐约的感觉到,过了2015年,也许金立“反小米”的机会真的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