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易到用车获携程DCM等6000万美金投资,携程在移动端急了
2013-12-19 09:47 旅游 融资 观点

& 8203;携程的确感觉到在移动端的压力了。i黑马刚从易到用车创始人,也是黑马营导师的周航处确认,由他创立的O2O模式的商务用车服务平台易到用车已经获得携程领投的6000万美金新一轮融资,新加入的有DCM,老投资方宽带资本以及晨兴创投亦进行了跟投。

携程的确感觉到在移动端的压力了。i黑马刚从易到用车创始人,也是黑马营导师的周航处确认,由他创立的O2O模式的商务用车服务平台易到用车已经获得携程领投的6000万美金新一轮融资,新加入的有DCM,老投资方宽带资本以及晨兴创投亦进行了跟投。而就在今年的4月份,易到用车才刚刚宣布获得宽带资本近一亿元投资,当时i黑马还对拿到投资的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进行了专访,以下为周航口述:

1、曾推广打车APP,但没重视

其实做打车APP,我们是第一个,2011年7月份,就发布了第一个APP——打车小秘,但这个不是我们的主要业务(i黑马点评:是否有点可惜了,做早了,不然凭这个就可以再融1个亿)。我们的预约租车业务最开始就不是面对老百姓设计的。

2、系统越来越好,需要的员工越来越少

我们主要面对的是高端的企业商务用车需求。当时我们想在这个领域把整个O2O业务系统好好打磨。我们不仅提供预订,交易撮合,计费,收费,服务过程控制,我们都做。我们公司是2010年5月启动,2011年业务上线,到现在差不多两年多时间。现在在全国覆盖了二十个城市,今年年中我们就能覆盖三十多个城市。2012年的营收规模约几千万元。现在公司员工约130人,我们最高峰的时候有两百多人,随着系统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不仅不加人,还要“砍”人。

3、租车行业越散乱对易到用车平台越有利

租车行业的集中度还远远的没有像大家所设想的这样,快速地整合到了几家。中国还有很多小型租赁公司,几十台车,几个人,什么生意都做,长租也做,短租也做,自驾也做,代驾也做,比较灵活,一时半会儿,你想靠规模来挤倒它,还不太容易。这个市场的集中度越低,对易到用车越有好处。我们做的是所谓的平台业务,越碎片,对平台的依赖度就越高,相反如果都是这种大规模的连锁机构,对平台的依赖度就不高。

但北京市的限购对行业有很大的冲击。如果是一个自由市场的话,因为自由竞争,各种创新,各种驳议,都会非常精采,但有了政府这个到处乱摸的手,没事就乱干一把,让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政府的一个政策,就会导致整个行业都会发生巨大的扭曲,房地产就是最典型的。

《创业家》杂志2012年4月刊的封面文章《疯狂的租车》一文里曾对易到用车的模式进行了报道:

易到用车是想通过铺设一个移动互联网网络把中国大地上散乱的6000多家租车公司统合起来,这些租车公司通过易到用车获取订单。

想要租车的用户,可以在用车网在线预约,也可以拨打租车热线,接到订单之后,公司会就近派司机前往服务。

“比如客户从用车网下订单,要求订一辆奥迪车,从甲地赶到乙地,用车网接到订单后,后台系统会自动搜寻离甲地最近且有空闲的奥迪车,将订单匹配 给车主。一旦车主回短信息同意接单,用车网会自动将信息反馈给客户,接单的车主马上赶到最近的地点等候。”周航说。为此,用车网采购了一批智能手机,在智 能手机上开发一个客户端软件,随时掌握每辆车的状态。用车网和订户进行交易,再和租车公司结算,后台系统每月30日跟合作租车公司结算,租车公司再将钱算给司机,用车网赚的是差价。现在每接一个单子用车网有80元的毛利。

而对于此次携程的投资,外界并不是太意外。在梁建章强势回归携程之后,主导了一系列对移动端产品的布局与投资,就在早前,携程网刚刚投资了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的“好基友”“连长“王江所创立的航班管家旗下的酒店预定应用快捷酒店管家(PS:这对好基友做为嘉宾在今年11月份创业家五周年年会上一起参加了黑马老友记活动。当时在场的另外一位嘉宾是途家网创始人罗军,有趣的是途家网早前也已经获得携程投资。难道是“连长”帮周航牵线搭桥?还是罗军?),可以看出携程最近在移动端呈现井喷收割之势。

这一方面在于移动互联网这个大趋势导致用户习惯都往移动端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在于目前在线旅游的竞争的巨大压力。不论是刚刚在美上市的去哪儿(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是创业家评选的2013年度创业家)旗下的去哪儿团在移动端的巨大威胁,还是美团这家团购巨头通过美团酒店这个应用异军突起杀入旅游这个细分市场。都证明目前大家在旅游移动端的厮杀已经到了最关键一步。

当然携程也不会忘了自己的老对手艺龙,就在今年的3月份起,细心的用户会发现艺龙在分众已经为移动客户端打了连续数月的广告,主推的就是其手机订酒店。携程随后在分众上应战,找来邓超做广告,大力推他的携程在手,说走就走。

此次在完成易到用车的收割之后,携程下一站显然不会停止步伐,也许携程还会如同觉醒的百度一样,继续持续的加快移动端收割步伐,下一个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