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电视到电影的反向输出为何这么难?
2014-01-10 08:38 影视 观点

i黑马发现,中国的文创产业正在兴起。“融合”和“跨界”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大视听行业更是如此。从前几年热炒的”网台互动“,到最近的电影和电视的互动,以及2012年手机游戏的火热等,电影、电视、网站、游戏和移动互联网等这些原本不是一拨人干的业态,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融合“趋势,融合的方式就是”跨界“。

i黑马发现,中国的文创产业正在兴起。“融合”和“跨界”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大视听行业更是如此。从前几年热炒的”网台互动“,到最近的电影和电视的互动,以及2012年手机游戏的火热等,电影、电视、网站、游戏和移动互联网等这些原本不是一拨人干的业态,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融合“趋势,融合的方式就是”跨界“。

“网台互动”的电视

电视的跨界始于与视频网站的“网台互动”。随着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崛起,电视台开始在内容分发渠道上与视频网站进行合作,实现内容的多屏分发;再后来,视频网站不甘寂寞,开始涉足综艺和电视剧等内容制作,并向电视台反向输出内容。

从产业链角度,电视台的内容属性更强一些,属于CP的定位,视频网站虽然也有内容生产,但还是IT的基因,渠道和终端的属性更强一些。因此,“网台互动”还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但下面的部分,就属于产业链内容生产环节之间的互动,暂且称为”影台互动“吧。

“跨界”的电影

国内的电视和电影虽然同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辖,但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跨界的动作并不多。但随着以华谊兄弟、光线等民营影业公司的崛起,由于资本和技术的驱动,这些公司比原来的国有电影制片厂更有了”跨界“的冲动。在资本和市场的指挥下,影业公司更倾向于造故事,搭平台,打造综合性的传媒集团。

电影延伸产业有个著名的“火车头理论”,大概是说在电影的产业链上,电影相当于整个产业的火车头,电影做得好了,其他延伸产业才能做得起来。电影延伸出的电视剧、综艺等产品,也算是火车头理论的实践。在这方面,美国的电影工业做得最好,美国的电影收入中票房之外的收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中国的电影严重依赖于票房收入。

基于火车头理论,影业公司的这种跨界在产业链上表现在:从单纯电影生产到跨屏的视频生产,包括微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等;从电影生产到游戏、乐园等延伸产业的跨界;从电影生产到营销、发行等下游环节的扩展。

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例,国内有两个成功的从电影跨界到电视的案例。一是江苏卫视热播的《非诚勿扰》,就是江苏台以100万元的价格从华谊兄弟手中购买电影《非诚勿扰》的名称授权;另外一个就是刚刚热映的电影《私人订制》。北京卫视和制片方华谊兄弟合作推出电视版真人秀节目《私人订制》,节目将延续冯氏电影的幽默风格,采用纪录片+真人电视剧+大电影的概念。目前北京台广告招商方面已经进账近一个亿。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电影到电视综艺的尝试是成功的,电影确实起到了火车头的产业带动作用。

从电视到电影的失败尝试

与电影到电视的成功跨界相比,电视到电影的反向跨界会怎么样呢?

最近有两部电影源自电视综艺节目,一是《中国好声音》延伸的电影《中国好声音为你转身》。2012年12月,电影《中国好声音为你转身》首日票房仅仅80万元。这是电视到电影的失败案例;还有一部就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延伸的同名电影《爸爸去哪儿》。12月9日,节目同名电影在广州开机,五对父子用五天时间完成一期节目的录制最后将登陆院线上映。

为何电视到电影的反向输出难以成功呢?

我们先看看内容有什么不同:电影和电视虽然同属于内容生产,但在产业链条上不在一个高度。电影的生产是大制作、大资本、大屏幕,是面向付费用户的内容生产,属于产业链条的火车头;而位于电视内容最高端的综艺节目,尽管也有大资本的支撑,但比起电影,还是轻了一个级别,充其量属于火车头后的第一节车厢;

再有就是面对的用户和受众不一样:电视是全家团聚的背景音,电影是正襟危坐的专注享受。电视的观众是基于免费内容的受众,一虾两吃的同名电影能否把电视观众转换为付费的电影观众,很难预测。

最后就是商业模式不一样:电影用户是付费用户,具有较高的ARPU值;电视用户是免费用户,价值的实现需要广告商来实现。如乐视影业张昭认为“电视火爆和有足够的电影观众群是两回事,制造话题、凝聚人气直至转化为消费远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同属同一母公司的乐视网买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的网络独播权,让乐视影业拍成电影,被张昭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