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David Feinleib:创业家应该有哪些特质?
2014-01-13 15:25 书摘 David Feinleib 创业家

David Feinleib是美国知名连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先后创立多家公司,其2006年加入Mohr Davidom风险投资公司,2009年成为其普通合伙人。作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他负责的投资额度超过了1亿美元。他把成功的创

David Feinleib是美国知名连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先后创立多家公司,其2006年加入Mohr Davidom风险投资公司,2009年成为其普通合伙人。作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他负责的投资额度超过了1亿美元。他把成功的创业者成为“创业家”。那么在他眼中,创业家是什么样子的呢?

1.独到的眼光

真正的创业家应该对市场和产品具有独到的眼光。优秀的创业家总是会寻求大市场,他们或开辟新的市场领域,或针对现有市场,反复改造产品,以找到产品的市场契合点,同时保持资金流转畅通。有时,他们一开始便能找到市场契合点,有时却要旷日累时才能找准。

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创意时,创业家必须保持开阔的视野,但是一旦锁定了某个创意,就必须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有些创业者可能会陷入颠来倒去的怪圈,不断研发新的产品功能,或不停追求新的创意;还有些创业者急于求成,过早认定某项创意,结果却陷入局部市场饱和的僵局,导致企业永远无法走出小市场。

2.自我营销

有些人可能低估了缺少真正的创业家对企业未来成功的影响。但是,如果观察一下过去二三十年中几家成功的科技企业,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两个家喻户晓的创始人。相反,几乎没有人记得那些失败企业的创始人。不要一心想着如何将自己塑造得更像一名创业家,而是应该扪心自问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创业家。

3.创业家的追求:大创意

如果说创业家和创业者之间存在某种本质的区别,那么就是有无大创意。大创意是指初创企业改造大的目标市场的方式。大创意描绘了在创业家的愿景或梦想变为现实后整个世界未来的景象,它与产品目前的细节、功能和实用性无关。

有些创业者一开始就怀揣着大创意起航,但并非人人如此。有时,创业者在产品生产开始一段时间后,才意识到自己拥有一个全新的大愿景。这就是他们从创业者向创业家转变的开始。他们拥有了大创意,将其明确地表达出来,然后再竭尽全力将其变为现实。

大创意是员工加盟和人们投资最为看重的因素。这一因素能够激励他们投入时间和资金,即便日常工作的挑战再大,他们也能凭借这一点坚持下去。产品是大创意的产物。当人们使用产品时,创业家的梦想便实现了,即他们的愿景成为了现实。

4.为市场选择合适的商品

我依然记得当初与合伙人共同创立第一家企业时的情形。当时,我们虽然拥有开发新事物的激情,却很稚嫩。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挣扎摸索。由于仅募集到几万美元的资金,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

最后,我们开发了一款利用无线网络发送短信的系统。为了了解客户的购买意向,我们主动上门与他们沟通。有时短信系统运转良好,但有时也会出点问题。为了说服客户购买,我们吃了不少苦头,但是为了让短信系统可靠地运行,我们度过了一段更为艰难的时光。有时,当我们为客户演示产品时,短信系统会突然失灵,客户自然会认为我们的产品很“垃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设了一个服务平台,以期有效地检测短信是否发送和接收成功。客户对我们的主营产品根本不感兴趣,但是有一天当我们偶然提到这个服务平台时,与我们交谈的一位副总对他公司的团队大声说道:“我们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之前我们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回到公司,我们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中。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同时运作两个系统,因此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最后,我们选择了检测服务平台。

我过去常常想,要是我们有远见,从一开始就着手建设检测服务平台该多好啊。事实上,我们选择的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增长快速的市场。对于应生产哪种产品,我们作出了初始断言,虽然它并不是市场想要的,但与市场需求相去不远。

因此,当机会降临时,我们及时抓住了它。我们洞察到了公司副线产品的价值,并将它变成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实际上,当初的摸索与挣扎正是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必经的过程。

5.缺少客户,有钱也没用

创业家能够找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善于开发人们需要的产品,并能使用户接受这些产品。

欲保证企业能够凭借足够的资源找到产品的市场契合点,主要有两种方式:要么筹集大量资金,要么节约开支。即便企业能募集到大量资金,我也建议在确定产品的市场契合点之后再募集。许多企业倾向于依靠风投资金开展运营活动。拥有大量的资本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保障,但是,如果企业仍处于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的阶段,过多的资本反而会使企业失去重点,不经权衡便购置大量的资源。最糟糕的是,这会让企业的创始人失去危机感,陷入美好的空想。等到创始人意识到自己没有找准产品的市场契合点时,企业往往已因规模过大而无法转型。

创业者S是一名天赋异禀的软件工程师,曾在硅谷的一家大型软件企业工作。因为他拥有良好的声誉及工作资历,所以当他离开原公司开始自主创业时,大批投资者以优惠的条件为他提供了一大笔资金。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团队就募集到了两家风投公司各500万美元的资金。之前,S是前公司最早一批雇员,并和团队一道为公司创造了数百万美元的价值。这成为了他炫耀成功的资本。

有的投资者认为,S在帮助原雇主打造旗舰企业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些投资者认为,S既然在上一份工作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就能够将这些经验应用于自己新公司的运作中。

但是,前公司在S加入之前便已经是一家旗舰企业了。该公司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用户,并很快成为了业界领航企业。

尽管S主导了多项产品革新,但他并未经历公司早期的产品改良过程,没有帮助公司开发过早期用户,包括初期的数万用户及后来的百万用户。根据以往职业生涯的全部经验,他认为只要研发出一款好的产品,用户自然会购买。然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市场,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结果证明,S虽然令人信服,拥有优秀的产品创意,却缺乏卓越的市场远见和产品眼光。他惊慌地发现,用户并没有主动上门,自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市场营销。最后,当被迫转变原来的经营模式时,他不得不另行聘请专业的销售人员。

投资者选出了一位新的CEO来运营公司。一系列形势变化表明,新的CEO才是一位真正的创业家。企业继续生产同一款产品,但新的CEO带领企业从高端市场退出,转战另外一个让他嗅到了无限商机的市场。他还主动接近客户,获得了详细的需求反馈,并凭借良好的时机和几分运气,将企业带上了成功的轨道。

S最后的结局可谓苦乐参半。企业在寻找产品市场契合点的过程中浪费了两轮资金,S持有的公司股份也因此大大减少。

本文摘自《创业之殇:初创企业为什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