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电影与资本圈:联起手来 发电影的财
2014-01-21 11:28 电影 资本 大数据 营销

资本圈不再半信半疑,电影圈告别半推半就,两者的对话模式逐渐清晰:联起手来,发电影的财。

罗伯特·考尔克在《电影、形式与文化》里说,电影制作的商业发展进程是在观众的观看欲驱遣下前进的,电影是一件时髦的工艺品,目的是取悦为之掏钱的观众。

在考尔克的逻辑下,中国正走在电影商业化“最好的时代”——好片、烂片,都有人看,有人看就有钱赚。

于是,在大银幕一排排滚动字幕里,你看到了银行家、地产商和私募大佬们的名字。

资本圈不再半信半疑,电影圈告别半推半就,两者的对话模式逐渐清晰:联起手来,发电影的财。

“你我或者一样,日夜寻觅对象”——2013年过去了,资本与电影的对话模式清晰了。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电影圈与资本圈已经告别了半推半就的暧昧时期,尤其是电影圈,不再一边想找钱,一边鄙视土豪的支票,而是欢快地接受,并“随便拍”些能赚钱的电影作为超值回报。

资本与电影,都将赤裸裸的商业欲望表露无遗。多样化的投资人与业界公认的票房大腕合作,成了降低风险的主要途径。

这反而让人松了一口气。文艺的归文艺,商业的归商业。电影承担的两种功能——政治与商业,至少其中一项正在飞速膨胀。

不过,如何真正把电影梦做实了,还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在创作缺乏后劲与创新力的前提下,资本就像一心要实现自己青春爱情梦想的盖茨比,以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可是女神很快会衰老,比钱老得快多了。

资本抱上电影的腿

2013年12月24日,华谊兄弟公司公告,拟以自有资金3.978亿元收购浙江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

这只是今年中国电影市场资本运作的案例之一,其时代大背景是:2013年中国的故事片产量突破800部、全国城市影院票房接近220亿元,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在电影投资的大圈子里,你不仅能看到银行,信托、PE、政府的身影,上市公司、民营资本投资、电影项目股权融资、众筹融资等都纷纷投身到投资洪流中。

“财大气粗”的地产商们也争相强势介入。去年,一举打破歌舞电影国内最高票房成绩的《天台爱情》正是由恒大投资。2014年,恒大电影打算再接再厉:中法合资电影《画框中的女人》正在拍摄中,奇幻爱情电影《时光恋人》则预计金秋登陆大银幕。而万达则除在院线方面持续扩张之外,转型影视制作之路也早已启程。

再看一部火到不行的《小时代》。其制作、发行产业链上的投融资方均出现了银行身影,据业内人士透露,南京银行总计向乐视影业投放贷款6995万元,贷款以封闭式项目贷款形式发放,资金跟着《小时代》后期发行、推广走。

除了南京银行,不少商业银行也已开始盯上并介入电影业融资,北京银行就在去年通过版权质押+第三方保证的组合担保方式为博纳影业融资,用于《龙门飞甲》、《美丽人生》等电影拍摄。

犹记得2004年,华谊兄弟筹拍电影《夜宴》时,通过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从深发展银行获得5000万元贷款,打响了民营文化企业向银行贷款拍电影的第一枪。

2009年,金融业显示了对电影前所未有的热爱。这一年,华谊获得工行支持,拿到1.2亿元电影贷款,用以投资制作四部电影,其中就包括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和《风声》。

同年,6月中旬,保利博纳影业公司也获得了工行的贷款支持,首批项目贷款5500万元,用于三部影片《十月围城》、《大兵小将》、《一路有你》的制作发行。

还是这一年的12月18日,民生银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很特别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向20位导演提供无抵押个人银行贷款,包括张国立、胡玫、杨亚洲、郑晓龙、康洪雷、李少红、赵宝刚等,他们从民生银行获得的授信额度高达他们要拍摄电视剧总投资额的50%。

2009年,华谊兄弟公司通过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A股首家专业从事影视娱乐的公司,当时曾轰动一时,也由此拉开了中国专业影视公司上市的序幕。

随后几年,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华录百纳、新文化传媒等相继上市,加上早些年上市的中视传媒、湖南广电传媒以及近年上市的乐视网等,截至2013年底,中国以影视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0家,声势浩大。

电影难抵资本的瘾

就在业界皆为华谊大手笔收购惊呼后的两天,2013年12月26日晚,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典礼举行。冯小刚凭借《一九四二》获得优秀导演奖。

他再次强调,《一九四二》亏了很多钱,拍摄《私人订制》是为了还华谊兄弟的人情,并有感而发:“随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给我很大的困惑。”

一个电影人困惑的咕哝,在资本市场的兴奋面前显得异常微弱,即使他是冯小刚。

在商业与电影理想面前,这种困惑估计很多导演都会有,直到他们在高票房的狂欢中迷醉,在惨淡票房的冷清中开悟——电影其实是场对话,你可以不在乎说话没人听,认为高山流水,自有知音,但资本在乎。

稍稍说一点儿往事。冯小刚当年拍《一声叹息》时,还算是一个青年导演,处于捧个剧本四处找钱的阶段,因为看好冯小刚的才华,王中军投了《一声叹息》所需要的全部资金,600万。出于对王中军的感谢,冯小刚选择了导演零片酬,参与票房分红,没想到,上映后票房高达3000万元。所以,冯小刚不拿薪水,靠是票房分红。后来上市后,他还有更多的股票分红。

多说两句片酬的事。张艺谋是拿一次性的高片酬,不参与影片票房的分成,也就是不承担之后的市场风险。影片制作费用都由他亲自掌握,对资金使用控制得非常严。据说,《幸福时光》总投资上千万,张艺谋的个人片酬估计占到了影片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导演和明星是决定自己是否走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没人在乎这部电影身后的投资方,因此,资本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关系中,导演处在比较强势的位置——当然是说那些名导,在中国尤其是这样。

也有平衡的。2013年,我们欣喜地发现,有那么一位新晋导演,绝对不会纠结于理想还是商业,而且也很清楚自己的目的——赚钱,这就是郭敬明。

在他生造的比楚门的世界更不真实的世界里,《小时代1、2》以不足5000万的投资撬动8亿票房,然后,2013年12月1日,华策影视1.8亿元拿了郭敬明的最世文化26%股权,马上要开拍《小时代3》。

不管《小时代》,或之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泰囧》这些有多不真实,品位有多低,价值观有多不正确,它们在市场上是成功的,就证明它们能够跟这么多人对话,愿意被这么多人感知接纳。电影内这样赤裸裸地展现物质欲望、乌鸦变凤凰的欲望、不劳而获的欲望,电影外又何尝不是。

罗伯特·考尔克在《电影、形式与文化》里说,电影制作的商业发展进程是在观众的观看欲驱遣下前进的,电影是一件时髦的工艺品,为取悦为之掏钱的观众。

《私人定制》被毒舌媒体骂得体无完肤,声泪俱下怒其不争地指责冯小刚的堕落。我有个同学在这样的一边倒的声音中很愤怒,认为这部电影原本可圈可点,骂的人根本没看明白。其实,不管怎么争论,骂也好,赞也好,这些冷箭和鲜花也是商业电影的一部分。就像很多艺术作品,有人去捏捏弄弄才是完整的作品。

喝彩,还是喝倒彩,都不重要。现在,唯一重要的是数字。

电影梦 不好做

早在2011年6月12日,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的首场产业论坛上,中心议题就是:资本时代的电影梦想该如何延续。

经过两年的资本大面积浸淫电影业,2013年的市场资本运作大旗滚滚,5月之后,接连发生10起收购案,最大金额为26亿美元(约158亿人民币),最小的1.23亿,累计超过220亿人民币——比今年全年的电影票房还高。

有人因此认为,伴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将有望出现10家以上的大型影视企业,由它们带领中国电影一同前行,与好莱坞一较高低。

这是梦。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的首席合伙人阎焱早就看出来,看似潇洒的影坛大鳄王中军和于冬,能赚的钱都不是影片本身来的,有数据印证。

2013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上,华谊兄弟的四大业务依次是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和游戏。

然而,从2013年半年报看,游戏对于华谊兄弟的贡献恐怕远远不是“第四”可比拟的。

从净利润上看,2013年半年报显示,华谊兄弟上半年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大增282.06%。而华谊兄弟上半年减持游戏公司掌趣科技,套现3.78亿元,获得投资收益2.42亿元。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近六成净利润来自于减持掌趣科技。

又比如《武林外传》看似很火,改编的电影卖得也还不错,但完美时空做了一款同名游戏,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收入就远超电视剧售卖的全部收入。

真正把电影梦做实了的,是万达的老板王健林。

2013年5月21日上午,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此次并购总交易金额高达26亿美元,包括万达集团购买AMC公司100%股权和承担债务两部分。完成并购后,万达集团将同时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接着,9月22日,万达在青岛举办了一场国际土豪大会,巨额出场费砸出去,莱昂纳多、妮可·基德曼、泽塔·琼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梁朝伟、章子怡、赵薇等皆受邀悉数到场,把乡村味儿浓郁的简陋场地弄得开开心心喜气洋洋。这是万达集团总投资300亿元建设的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正式启动仪式,也是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

王健林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的重要原因是,在电影消费还是娱乐化、社交化为主的阶段,电影院设置在购物中心里是多么明智的选择。王健林的院线屏幕都在一个个万达商业地产里面竖着,他的电影梦实现几乎是必然的。

在中国电影创作缺乏后劲、缺乏创新力量的前提下,资本的大量进入就像一个个想要实现自己青春爱情梦想的盖茨比,以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可是女神并不多,而且很快会衰老,比钱老得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