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产品逻辑:抢红包与打飞机
2014-01-28 14:44 产品 逻辑 抢红包

国手落子,不谋一隅。

国手落子,不谋一隅。


前两天的《项目经理越多,产品死的越早》得到很多朋友的反馈,有赞同也有质疑。在产品这方面,冠哥是个100%的业余选手,专业度接近零下273.15。不过翻翻留言,还是鼓励居多,所以忍不住再写一篇。

所以忍不住,是因为最近被微信抢红包刷屏了。在一片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明眼人不免去思考,微信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这里先不说答案,我们先聊聊产品设计。

抢红包的逻辑很简单,但越简单就越难,估计耗费了微信团队不少时间。腾讯是玩社交起家的,在如何挑逗用户热情上领先其他对手至少一个数量级。单纯分析抢红包的产品逻辑也没有多少意义,业内人士看一眼就懂了。

但是仔细再瞅瞅,冠哥忽然觉得抢红包这个东西非常熟悉。看官们先别激动,我没有说微信抄袭了谁,而是在抢红包身上,隐隐约约浮现了另一个产品的影子——微信打飞机。

抢红包,打飞机,两个看似不挨边的产品,隐藏着微信背后产品设计一以贯之的思维。

设计悬念、激发攀比、主动分享,还有最牛逼的大格局。

先说悬念。

抢红包如果没有那个随机的功能,产品至少降低95%的可玩性——没错,可玩性。抢红包本质上,就是个游戏。

你不知道自己能抢到多少钱,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抢到——从红包扔到群里的一刻起,就是运气与运气的战争。

人类学会自立行走以来,神秘感和好奇心就一直勾引着我们一路到了今天。

打飞机的悬念设计其实更简单,没什么可说的了,三条命,随时可以挂掉,又随时有惊喜的降落伞落下来。

再说攀比。

这个打飞机更明显一些,就是那个金光闪闪的好友分数排行榜。在冠哥短暂的打飞机历史中,我的同事“郭局”长期雄霸打飞机第一高手的江湖地位。这种攀比、超越和落榜的心里暗示让多少精壮的汉子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抢红包的攀比做的更直接,也更高效。抢到了多少钱,本身就是一种对比。更多的不解释了。

如果微博做抢红包会怎么样?好吧,这个问题真的要解释一下。

在人类行为学和心理学里,“攀比”这东西有一个先决必要条件:那就是攀比对象必须是熟人。人家贝克汉姆一年挣几千万和我有什么关系?

So,和李开复一起抢红包?听着挺好,但还是别逗了,哥。

还有分享和互动。

打飞机的分享互动就是比较牛的分数分享和有点弱的“借俺一架飞机”。抢红包的分享做的更到家,从抢到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你一定会分享——不管是100元还是1分钱。这是人性使然。

这里多说一句。为什么冠哥比较欣赏抢红包这个产品,因为它对于参与者来说,近乎神奇地实现了所有产品经理的终极梦想——用户按一下,就完成了所有的事情。

你不信么?当红包出现在微信群里,用户只需要点击一下,然后,这个产品在互动设计上的使命就完成了。剩下的事情,完全是用户自发的,自愿的,甚至心甘情愿的主动作为。

没抢到的发一个流泪的表情,让群里一阵哄笑;抢到的赶紧吱一声,把自己的“收成”告诉大家。

这还没结束。如果你觉得这个游戏挺好玩,你也想当一把庄家,那好办,赶紧绑定银行卡。如果你要领取你的“收成”,也简单,绑定你的银行卡。你乐颠颠的绑定了,支付了——

——但这些和微信有什么关系呢?微信没有让你做这些啊?

微信只是,简单的,让你按了一下红包而已。

最牛逼的产品逻辑就在这里了:不花一分钱,用户蜂拥而至。

最后,说说大格局。

开篇提到了,国手落子,不谋一隅。谋的是什么?自然是“全局。”

打飞机是个经典产品,但目前也过了火热期,渐渐荣光不再,还被一个新版本替换了,想怀旧都找不到起点。很多人因此感叹,连微信也无法让一个游戏长久兴旺不衰。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你就把这个游戏看简单了。

打飞机的终极使命,不是让“郭局”这样的江湖高手精疲力尽,也不是长期占据用户所有的游戏时间(你还让其他游戏活不活?)

如何评价打飞机的历史功劳?也很简单,打飞机用一个巧妙的切入点,通过简单的学习门槛,让海量的微信用户意识到:原来微信上也可以玩游戏,还能玩的很嗨。

这TMD才是打飞机的真正功劳。所以,后来的什么酷跑啊之类的,你们都应该对这位老大哥鞠一躬。

抢红包更牛。什么悬念啊攀比啊分享啊,其实都是表面文章,其他的产品经理未必学不会做不到。这个产品的真正精髓是,它让这个春节里无数人开始使用它,然后绑定银行卡,然后因为返乡潮从大城市带回老家,然后与老家人同乐,然后……

微信不花一分钱,让“支付绑定”通过一个春节就扩散到全中国。

你说抢红包也有寿命?没错,它甚至可能比打飞机还要短,过完春节,很容易就被遗忘。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春节绑定的海量银行卡,已经让微信支付的未来更光明了。

还是那句话。国手落子,不谋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