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也许会让你变成井底之蛙
2014-02-12 14:42 微信 媒体属性 软肋

如果你用来收集(观看)新闻资讯的核心渠道是微信,那么很可能你会因为微信而变成一只井底之蛙。从目前来看,微信的媒体属性也许就是这个产品的阿喀琉斯之踵。本文解析了微信作为媒体渠道的缺陷

在文章开始之前,想提个问题:你用来收集(观看)新闻资讯的核心渠道是微信么?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很可能你会因为微信而变成一只井底之蛙。

那么先说说微信。

微信是个好产品

从用户来看,貌似国内没有哪个APP能够在推出3年多的时间就有超过5亿的用户。

从市场来看,每当微信版本更新一次,百度阿里们似乎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从功能来看,微信完全是一朵奇葩。在如今的市场中,除了微信之外,哪个APP能够集合社交、购物、打车、游戏、媒体等功能于一体呢?微信就像一个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大boss,满身都是技能。

但是再强的boss都有软肋,从目前来看,微信的媒体属性也许就是这个产品的阿喀琉斯之踵。

微信的媒体属性

其实微信从出身就带有媒体基因。作为一款聊天软件,本身就在不断传递信息(新闻),不过传播途径更加私密。随后,腾讯新闻在微信的出现开始初步显现了微信的媒体属性。而“朋友圈”这一功能的出现则让微信成为新闻扩散的重要平台。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共平台”这个版块。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个版块最初推出应该是以企业为核心目标,是腾讯针对企业的布局。毕竟即使现在从百度周搜索“微信公共平台”都能看到“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布局电商网络的重要一步”这样一句话。

但是随着媒体和意见领袖(专栏作家)以及草根的入住,公共平台摇身一变化身新闻出口。根据《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微信公众账号中,资讯类公众账号用户关注最多,占比达65.7%。

于是,在相继打出腾讯新闻、朋友圈和公共平台这三个大招之后,微信的媒体属性被全面激发。

但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对微信的媒体属性买张,或许很多人都不记得早在2012年,凤凰网就报道过《微信未经用户同意强制推送腾讯新闻 取消定制操作繁琐》这一新闻,可以代表部分用户的心声。只不过,随着微信公共平台开通限制放宽,面对每日成百上千的订阅用户增长,曾经的抵抗情绪瞬间被热情冲散。

在这些背景下,微信用户似乎在一步步落入微信挖出的“深井”当中。

微信作为媒体渠道的缺陷

在一步步改变了用户习惯之后,微信作为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尤其在中国网络新闻使用率不断增高的情况下。根据《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

但是微信先天的条件制约和后天的发展怪状的确有让用户变成井底之蛙的可能。

先聊内部原因:

先是腾讯新闻:虽然腾讯新闻没有被折叠。但是也无法改变腾讯新闻是公共账号的事实。那么就必然能逃脱公共账号推送信息数量的局限。

再是朋友圈:朋友圈传递新闻的速度肯定不亚于微博。但是作为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关系链,新闻如何渗透是一个问题,如何避免新闻被大量其他信息刷频又是一个问题。

最后是公共平台:每月只能发声一次的服务号暂且不论。作为公共账号来说,一样会面临推送信息数量的局限。

此外,作为以个人运营为主的平台。在对新闻描述中难免夹杂个人感情或者被其他原因干涉。相比其他媒体平台,自由度的确更高,但是也有不够严谨的弊端。

再论外部原因:

可以用两个词表述---新闻、碎片化时间。

微信用户在使用时间上是碎片化的,或许更希望微信成为一个有效快捷的新闻流通渠道。但是微信的内容似乎不容易满足这个条件。这里就要牵扯出“新闻”这个词。

从概念来说,新闻可以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一定要简洁明了,甚至一句话就能是一条新闻。(这点在新闻联播中体现得尤其突出)。但是微信的新闻却更偏向评论,内容较多,往往阅读一篇文章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极大降低了阅读效率。

这就很容易造成花费时间不变,但是信息接收量骤减的窘境。毕竟具有一目十行能力的人还是少数。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忽略,就是手机屏幕的尺寸。这一先天因素使内容在展示方面出现不可逆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手机才是困住你的那口井。


注:本文系猪三藏说原创,微信公众账号:zhusanzang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