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VS“快的”的结局,巨头说了不算,用户说了算!
2014-02-18 13:38 嘀嘀 快的

经过几轮淘汰战,打车应用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数十家群雄逐鹿转变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目前,整个打车应用市场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恶战在所难免,随着腾讯阿里双方“微信PK来往”愈演愈烈,“财付通VS支付宝”,“理财通VS余额宝”,世纪大战的战火已经延续到“滴滴”VS“快的”!


经过几轮淘汰战,打车应用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数十家群雄逐鹿转变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恶战在所难免,随着腾讯阿里双方“微信PK来往”愈演愈烈,“财付通VS支付宝”,“理财通VS余额宝”,世纪大战的战火已经延续到“嘀嘀”VS“快的”!近日围绕打车应用的战斗愈演愈烈,昨日快的COO赵冬接受采访,称在与嘀嘀第三轮打车战争中,永远会比对手高1块钱。去年年中,快的创始人陈伟星在接受i黑马采访时称,3年内,我们不考虑赚钱,那么谁会笑到最后呢?请看董毅志律师的分析。

烧钱大战,快的初战告捷

不挣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不烧钱就要挣钱的企业是打酱油的企业。“烧钱”是打车应用的必备属性。用嘀嘀CEO程维的话来说,烧钱是市场培育期必须做这些事情。就“烧钱圈地”对比看来。目前嘀嘀打车一共获得三轮融资共1亿1800万美元投资:2012年A轮,300万美金,金沙江创投;2013年5月B轮,1500万美元,腾讯;2013年12月份C轮,1亿美元,中信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快的打车目前公开的融资情况是:2013年4月A轮,800万美元,阿里巴巴投资;2013年11月,阿里跟进投资近亿美元。

通过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的融资情况来看,嘀嘀打车的融资次数和金额显然要多于快的打车,但双方在市场占有率上相差并不多。此前,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在市场占有率上又得到进一步增长。

补贴策略,嘀嘀后续给力

起家于杭州的快的,在完成对上海、广州、深圳等江浙沪城市布局之后,成功开始大举“北伐”。目前在北京乘坐出租车时不时就会听到快的打车广告:新用户,打车就送30元。和其他大多数打车软件10元的奖励相比,30元的奖励着实让人有点Hold不住。更疯狂的是,由于快的绑定支付宝,司机安装支付宝即可获得50元现金及50元支付宝余额奖励;司机每天使用快的打车软件线上六小时即可获得5元奖励;北京用户看到快的戶外广告,拍照并分享到微博上就能得到10元奖励。快的此次活动据算总投入将超过一亿元。

补贴确是一个非常管用的策略,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模仿的策略。快的在北京抢占的同时,嘀嘀在杭州也出台出了补贴政策。现在嘀嘀在杭州每个订单都补贴司机5~10元,上下班高峰期,甚至能抢到补贴高达100元的订单。另外,司机成功推荐一个乘客扫描车內二维码安装嘀嘀,又能得到10元奖励。

补贴司机的同时,嘀嘀也用心提升用户端的下载使用量。嘀嘀刚进入杭州的第一周,就采取奖励话费的形式拉用户,杭州用户下在嘀嘀APP,两日内打车无限次报销车费,每次报销10元,次日以话费形式充值到注册嘀嘀账户的手机号中。杭州本来是快的根据地,近八九成的司机都安装了快的软件。但是,自从2013年6月嘀嘀开始进军杭州市场以來,靠着疯狂砸广告、大力补贴司机、提升用户下载量,拉走了将近一半的司机,市场占有率得到急速提升。

“打车神器”背后的巨头魅影

不可否认,打车应用市场背后的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于出资的腾讯、阿里巴巴来说,“烧钱”背后的本质是移动支付之争。用户倾向于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在哪里用哪些支付,都关系着腾讯、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打车软件作为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LBS服务之一,不仅是巨头测试其O2O能力和渗透率的绝佳工具,也为未来更多O2O业务提供了接口。这也是众多打车应用企业不惜放血“烧钱”来疯狂般的占据市场的原因。

嘀嘀和快的“烧钱”大战尚在进行时,其背后的金主自然引发关注。嘀嘀背后的腾讯和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近年来,二者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也在加快。对投资方而言,打车应用市场“光有金矿,无法开采”的现象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这也是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的2014年打车应用市场“烧钱”会减缓的原因之一。尽管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背后都一个“有钱的干爹”,但这个“干爹”并不傻。“烧钱”一次可以,两次可以,第三次还继续“烧钱”恐怕就有些说不通了。

烧钱是浮云,变现靠用户

黄花梨做的椅子终究是用来让人坐在屁股底下,泥巴塑的菩萨终究会登堂入室,被人顶礼膜拜。产品的最重要价值要看用途,用户也只为好的产品体验付费。打车应用的用户,无论是乘客端还是司机端,都比较看重产品体验和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是否及时、出现问题是否能快速解决等,软件厂商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实现智能调度,有效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来提高用户满意度。

无论是嘀嘀还是快的,目前还是依赖于巨头,得到融资先烧钱将市场做大,将用户圈进来,后续再利用用户数据赢得利润。产品变现的过程就是商业化探索的过程。以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品质为左足,以延伸平台的增值商业空间为右足,两足交替,才能在打车市场中不断前进。

嘀嘀VS快的,本质也是阿里与腾讯的世纪大战的一场战役,就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于苏德战争,辽沈战役之于国共内战,其地位需要历史来检验。

嘀嘀VS快的更是二位大佬的搏杀,马化腾VS马云,一如武当VS华山,张三丰VS风扬清,马化腾如水,马云似火,正如自媒体人“孕峰”所说:阿里和腾讯的世纪大战,各自命门在那里?阿里的命门在不懂产品,腾讯的命门在走向封闭。胜败取决于自己能否克服自己。但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用户体验才是成功的根本,无论是腾讯和阿里都无数次验证了此条真理。就笔者使用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经历看来,和微信生态融合的嘀嘀打车拥有了相当优势,在大力投入营销成本后,综合考虑它已经领先于快的。


(本文观点为作者个人态度,不代表i黑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