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大民营电影公司:华谊与光线
2014-02-18 17:31 电影公司

华谊与光线作为现今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两家民营公司,一直口水不断,而媒体朋友们也经常爱拿这两家公司进行对比。春节档更是上升到火热状态。而近日,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光线与华谊并没有可比性。本文来源于银幕穿越者,i黑马分享本文为大家说说光线与华谊那些年的那些事儿。

华谊与光线作为现今中国电影市场最大的两家民营公司,一直口水不断,而媒体朋友们也经常爱拿这两家公司进行对比。春节档更是上升到火热状态。而近日,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光线与华谊并没有可比性。本文来源于银幕穿越者,i黑马分享本文为大家说说光线与华谊那些年的那些事儿。

光线传媒:与华谊无相似之处

截至2月11日,《爸爸去哪儿》的电影票房累计突破6亿。

早在2月9日,华谊兄弟高调宣布,当时5.7亿的票房已超过光线传媒2012年全年营收的一半(2013年度业绩未公布)。

6亿票房,还是光线传媒2013年净利润(预期)的两倍,接近于华谊兄弟去年全年的净利润(预期)。

与豪华阵容,超大制作的《大闹天宫》相比,这个用五天拍成的电影,赚钱显得更为容易。

从去年的《泰囧》火遍中国,到《爸爸去哪儿》“躺着数钱”,电影给光线传媒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外界也常将这家“电影公司”与华谊兄弟相提并论。

但对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而言,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表示,光线仍是一家传媒公司,与华谊兄弟没有相似之处。

票房大热股价下挫

“我当时认为这个片子会到7亿。”2月12日,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告诉记者。之前曾大大低估过《泰囧》的他,这次对《爸爸去哪儿》却“心里有数”。“这个节目在电视上播出后,品牌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

王长田说,“我们光线毕竟还是一个传媒公司,我对传媒的力量是非常清楚的。”

2月13日,记者在北京西城区的某家影院里看到,上映两周且已经度过最高峰期的《爸爸去哪儿》,在排片表上仍然不落下风,当日排片6场,而与之同为1月31日上映的另一贺岁档电影《澳门风云》已仅剩两场。

晚上七点多,《爸爸去哪儿》的购票者仍为数不少,其中多半是“家长+儿童”的亲子组合。

2月14日,瞄准情人节档期的新片们已经挤上院线。据时光网数据显示,当日北京共有86家影院315场次继续热映《爸爸去哪儿》。

早在2月9日《爸爸去哪儿》票房达5.7亿时,光线传媒即已公告,5.7亿的票房成绩“超过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50%。

截至目前,《爸爸去哪儿》单片6.2亿的票房数字更具说服力:数据显示,2012年光线传媒全年营收为10.3亿(2013年度业绩未公布)。

不过,在《爸爸去哪儿》热映期间,光线传媒的股价却并没有随着票房曲线上扬。

2月10日,《爸爸去哪儿》上映十天,也是春节后股票开市的第二个交易日,光线传媒逆势跌近3%,随后一天继续下跌。截至2月13日收盘,光线传媒跌6.26,报46.10元。

对于“电影票”和股票的差距,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认为“很正常”。“本来就不应该根据一个公司单个产品的动向去判断投资价值。”王长田告诉记者。

对于此前外界猜测光线在《爸爸去哪儿》中投资比例低因此未受资本市场看好,他认为“也有这种可能性”。

去年12月,公司宣布“少量投资《爸爸去哪儿》并负责该片发行”,但对于“少量投资”的金额究竟几何,公司始终未予公开。

与此同时,多家券商的研报表示,光线传媒在该片中的投资占比约为10%。对于这笔投资的具体情况,光线传媒并未公开,只表示,由于票房高,公司仍能从中得到可观的收益。

光线与华谊“没可比性”

“《爸爸去哪儿》票房的成功,会进一步增强光线传媒在电影领域的地位。”某业内人士分析称,去年《泰囧》大热的时候,市场大多认为光线的成功是“偶然性爆发”、“小概率事件”,但之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相继表现出众,让作为电影“新兵”的光线迅速被人们记住。

“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票房排在前两位,国产片市场占有率也是前两位的公司。”王长田说这话的时候,上述三部电影已经为光线创下了超25亿元的总票房。

近日,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双双发布2013年业绩预告,华谊兄弟去年净利约为6.35亿元—6.84亿元之间,光线传媒约为3.1亿—3.4亿元。

以电视节目制作起家的光线传媒,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2006年,光线宣布进军电影界,当时业内对其前景的判断并非一片乐观。

这个时期,华谊兄弟的电影业务正凭借“冯氏喜剧”一家独大。

有人甚至称,相对于华谊,在电影市场里光线将是“永远的配角”。近两年,光线的电影业务现逆袭之势,市场更习惯性将光线与华谊两家放在一起比较,甚至在一些投资论坛里,网友称光线就是华谊的“翻版”。

对这样的说法,王长田向记者表示,自己并不认为光线和华谊两家之间有什么可比性。“我看不出我们两家哪里相似。可能我们的业务有些交叉而已。但投资者应该很清楚,华谊兄弟更偏重于娱乐公司,而光线是个真正意义上的传媒公司,这个方向从来没有发生过实质的改变。”

“娱乐公司的运作模式是项目化,一个项目的收入对应一个项目的成本,一部电影大卖并不意味着下一部走红;而我们做传媒的理念是,长期持续运作而并非项目化运作。”王长田曾表示。

但事实情况是,从2013年年初以来,光线最耀眼的光环几乎都来自于电影。

对于电影带来的“江湖地位”,王长田有着忧患意识,他曾表示,电影制作最大的问题就是项目连续性不强,光线影业则正想办法规避对单部电影过度依赖带来的财务高风险。

《泰囧》“创造历史”的时候,王长田有过这样一番话:“我做了十三四年的公司,这个时候却变成了我最风光的时候,这是一种悲哀。说明我做的其他东西,没那么成功。”

“娱乐传媒集团”暗战

按照王长田的理想轨道,光线传媒所要参照的,是美国大的传媒娱乐集团的路子:又生产内容,同时拥有渠道,在内容方面,电影、电视节目、电视剧、音乐、游戏、甚至包括主题公园等等都是他们的内容。

从光线上市以后的投资行动来看,似乎正在朝这一方向布局。2011年8月上市后,光线传媒先后投资了网游公司、电视剧制作公司、互联网视频公司等项目。王长田告诉记者,他的目标是光线传媒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内容公司”:“在原有的几个领域比如电视电影方面继续扩展之外,我们在不断地开展新业务,找新的增长点。动画、游戏、演出这些都有涉及。”

“不难看出,对于文化行业而言,大的公司会将触角伸至更为广阔的领域,跨界整合将成为年内热点。这跨界背后的目的和未来的前景值得深究。”来自虎嗅网李拓的分析文章称。

“面对一个有着同样抱负、而且财大气粗的华谊,光线愿景中的‘娱乐传媒集团’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一位行业观察人士称,“不仅仅是华谊和光线,随着文化领域新老公司不断的跨界布局,彼此间的重合和交叉会越来越多,未来少不了正面交锋。”

“我们欢迎竞争,因为没有办法垄断市场,市场是开放的。”王长田对记者说,“我们要做得比别人好,但不可能一家独霸。谁都不可能。”

华谊与光线的对比

一,公司形式:

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都是上市公司,但有一个区别,华谊的主业是电影,然后是影院投资以及艺人经纪,再往后数才是电视剧啊神马的。华谊兄弟上市,电影是主业。而上市的光线传媒,主业是电视栏目,广告啊什么的,光线影业只是光线的一个分公司,上市部分并没有包含光线影业。嗯,是这样的。

二,关于电影:

既然两家公司比较,当然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两家公司的交集,就是电影。

华谊兄弟是最早涉足制片业的大型民营公司,这大家很明白就不多说了。培养和缔造了很多大导演,大明星,而植入广告,包括贴片广告的创始人也是华谊的王中军,可以说华谊兄弟是一个具有开拓者一般素质的公司。

光线传媒是做电视栏目起家的,大家熟悉的娱乐现场啊什么的都是他家做的,做电影开始比较晚,加上影业高层的张昭和徐林在光线和乐视之间来回跳,也是件挺好玩的谈资。光线对于电影的投资很小心,大部分都是以发行形式投资的,或者加磅投资,光线的发行团队,是张昭在光线的时候建立的,这种矩阵模式(就是每个城市都有发行人员驻地)是当时新颖的发行模式,现在乐视影业在国内的发行团队也是矩阵模式,当然这算题外话了。

单从影片本原说,华谊不管在项目的策划,拍摄的质量和票房结果看,都大大强于光线,光线在这方面实在是不能跟华谊相提并论,在这一点上,光线甚至弱于小马奔腾。

三,关于电影发行:

这个问题要单说的原因是,我估计大家都挺感兴趣的。华谊的发行是很传统的模式,中规中矩,而光线标榜的矩阵模式就显得很特殊,所以,光线利用这种模式拉来了很多大片发行权,包括致青春等等,但除了这种模式,还会有票房保底等等模式。

这也是比较有操作实力和预见力的模式,有人愿意给我保底票房,我当然会欣然接受啦。不多分析,大家明白就好了。

四,关于掌门人:

华谊的王氏兄弟,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王中军在美国学习奋斗,回国后跟弟弟接手了华谊广告公司,致力于企业VIS(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工作,王中军的作品包括“中国银行”,大家很熟悉的“中国石化”的logo,还有“国家电网”的logo等等,而后做了电影,也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包括植入广告,贴片广告,找银行抵押版权融资方式等等,在我看来,王中军王中磊做的一些事,影响了整个电影业。

光线的王长田先生,早年间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离职后开创了中国电视界制播分离的先锋者--光线传媒,并因此而名声大噪。但很多年过去了,他依旧保存着那种张力,依旧是一位优秀的电视人。

五,结语:

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都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是两家非常好的公司。华谊兄弟一如既往的对电影痴迷,光线一如既往的电视电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