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知识越多越“反动”?
2015-06-02 15:05 知乎 知识 移动端

一家创始人和投资人都对赢利没要求的公司

知乎是一个UGC(用户生产内容)知识型问答社区。它上线那天,Quora(美国最知名知识问答社区,知乎的参考对象)估值已超过一亿美元,百度知道在国内也已被人熟知。

在它创立的3 年前,iphone 从乔布斯手中滑落,世界已注定被改变。这年冬天,周源和还在做某杂志总编助理的张亮发起了一个群体博客平台:Apple4us.com。张亮当时的说法是,“新世界到来时,需要有人来解释”。

知乎创立头两年,主体是个网站。这两年,当他们发现移动端用户量起来以后,才开始在手机上尝试更多可能。

知乎和其他问答类网站几乎没有竞争关系。“百度公司是超级清晰的,至少它的主流是搜索,它的‘知道’,就是解决小白使用互联网,这是为什么百度永远体量最大的原因。”黄继新说,“我们解决的问题的种类、场景、区域是不同的,知乎聚集了愿意分享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人,解决职业人群的决策依据,很难复制粘贴。”

且在周源来看,“百度知道”并不具备“沟通”这一重要社区属性。“我们做的是社区,是以人为节点的网络。”

目前为止,知乎在产品上是成功的。“帮助人们更有效、方便地分享和组织彼此的知识见解”,这是周源给知乎定义的长期使命。但他们觉得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小众产品。

“这本身是一个支撑亿级用户的产品,只是我们‘愚蠢’。”黄继新说,“现在只能说三年多没做死而已。”

一位知名互联网社区CEO评价知乎:他们做不大,用户层次太高了。

但是,他们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

周源的说法:“投资人从没要求过现在赢利,当他们问有没有想过怎么挣钱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不是知乎现阶段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按照这个(现阶段赢利的)预期来的话,就算了。”

2010 年8月10日,知乎拿到创新工场15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张亮、黄继新当时均为创新工场投资经理)。三个月后,知乎第一版产品上线。2011 年底,A 轮融资700 多万美元到位,分别来自创新工场、启明创投的胡斌及蔡文胜、徐小平。2014 年6 月,知乎获2200 万美元B 轮融资,软银赛富领投。

黄继新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述了同样的意思:“现在愿意给知乎很多钱来做这件事、和我们想法一致的投资人,其实还不少。愿意给钱的人超过我们的需求,提供的资金也是大于我们需要的。”

黄继新一开玩笑的语气说:“如果非要问赢利模式,我只能回答你‘会有’。”

知乎目前只有一些不以挣钱为目的的广告置换。“赢利在优先级上、各个team 的leader 的目标上没有排在前五以内的。”周源说。


知乎Web 版正式上线后不久即推出了移动端App,原因很简单。“一个知乎用户有一个智能手机了,他应该有一个通过手机来用知乎的App。”周源说,“最开始那个版本,大家分析以后觉得什么功能都不能少,后来就都上了,第一个版本实现了Web 版的全功能。”

但是一些功能并不适合移动端,使界面显得繁杂,用户对此却几无抱怨。问题出现在其他地方:周源发现不管是Apple Store下的留言,还是知乎官方或者他本人发布什么东西,底下的留言第一条总是:说好的Android 版呢?(知乎先做的是IOS 版)“这说明体验还是不错的。”周源说,从一开始他们就比较注意Wap 版本(设计符合小屏、单屏的UI 与功能)。

在周源看来,目前大部分App 的做法非常“PC 互联网”,并不适合移动端。“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怎么能把二维的东西移植到三维上?比如说,但凡App 都会给你推东西,而且全在推内容,不是新闻客户端的也推内容,甚至浏览器、搜索工具也给你推内容,点进去看完就剩一个对话框在那儿,它没办法引起我在使用场景上很自然地切换。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的活跃,是非常流量化的思路,很难有用户沉淀下来。”周源对《创业家》说,他对移动应用的理解是:“移动互联网要理解的维度比PC 宽得多,大家进来以后都想做平台,但在手机上场景是很细分的,并且入口这么多。移动端更多要分析的往往是很小的一些体验,而不是很粗糙广泛的体验,比如搜索引擎。

”基于这个思路,知乎做了第一款针对移动端的产品:知乎日报。“我们发现用户在知乎主App 上的主要行为就是读。”周源说,2013 年4 月知乎团队曾有过一个讨论,通过对用户的观察,对移动端进行了深度思考,最后得出结论:要区分手机上的场景关系——移动端更适合阅读而不是输入(周源说:移动上切换成本要低于PC 端——App 随便一摸就打开了,哗哗哗就切换了,但输入成本比PC 端上要高得多)——所以知乎日报没有别的功能,只是阅读(最近加入了评论功能)。仅一年多,知乎日报的装机量已和主App 持平,单篇文章点击量和阅读时间的数据都很可观。(知乎主站客户端,下载1400 万,激活量900 万,日活10%;知乎日报App 安装量1300 万,激活 量800 万,日活10%,用户平均单日阅读时间为21 分钟。)

周源这样看待知乎PC 端与移动端的关系:媒介间应该更混合无缝地把用户包裹起来,功能上互相补充且容易切换。

现在知乎的内容输入部分几乎都在PC端完成,阅读部分移动端的比重在增长。“上班时段是每天知乎第一个流量高峰,会发生很多新的事情,产生新的讨论,白天那个时段,很多人坐在电脑前,场景很适合输入。下班后PC 端流量开始下降,移动端开始起来,到晚上九十点钟后,整体流量又开始上升。”周源说,不一定把东西全搬到App 上去。

知乎团队告诉《创业家》一个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移动端占据的是人们的“垄断时间”,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碎片时间”。“回到家,在沙发上、躺在床上刷手机,要注意,可不是碎片时间,可是有几小时在干这事。这期间他是不动的,包括坐车上班的过程中,也是数十分钟,花的时间比在PC 上要高得多。”黄继新说,“你的内容转发量,可能比PC 更好了。打开知乎日报,满足用户很明确的需求,并且不同质化。”

“一些小众的、很场景化的东西(App)你会反复去使用它。一个用户,每天经历很多不同的场景,手机可以当作很多种设备在不同场景使用。”周源说,“这是一个碎片时间和垄断时间的体现吧:垄断时间不是在某一个应用上,而是分散到很多产品的应用上。”

“接下来会做一些适合移动端的尝试。” 周源说,“围绕更高质量的沟通和信息获取。这是一个永久性需求。” 做Apple4.us、媒体和技术的背景、看到Quora 的模式,这些元素构成了周源所说的创业“初心”:为了让人们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我们看到的是用户需求的一个兴奋点,和Web、移动都没有什么关联。不会因为它是一个纯移动互联网的项目,才去做或者不做。”周源说,“我们后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关注来自用户的变化,移动端的使用量起来了。据周源介绍,创新工场在2008 年预估Android 手机能卖出20 万台,结果当年发货量为500 万台,在2009 年预估300 ~ 500 万台,结果当年发货量为2000 万台。

有互联网以前,人们同样存在求知的需求,但纯线下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方式的广度与效率显然不如互联网。

知乎通过社区机制,让得到社区内多数人认可的回答更加明显,反之则会被淹没。“最重要的是把社区机制做好,这是我们的核心力量。”周源说,从邀请制时的几十万用户,到开放注册后瞬间膨胀到数百万用户,在尽量保证社区氛围的情况下,使产品覆盖到更多的场景。他们的方法是:不以流量为目的做社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邀请制(2 年多)奠定社区的基本格调

对于噪音,知乎采取的方法是调整社区机制。“核心是开放更多的编辑工具和权限给可信任的用户。”周源说。

“终极我希望知乎能变成一个基础协议。连接大家大脑的一个网络,连接知识见解的一个中枢。”周源对《创业家》说。

从气质上,知乎更接近维基百科。这也就意味着,它离一个公益项目更近,离商业化更远,尽管有那么多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