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点评合并是里程碑?行业内部整合元年已至!
2015-10-09 09:22 美团 点评 整合

到了2015年,巨头以数亿美元入股创业公司的新闻少了许多,而行业内部的整合则悄然展开。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打车、旅行、分类信息与团购这四大领域都出现了行业内部整合。而可以预见的是,面对激烈的竞争,资本的匮乏以及对于降维攻击的提防,这一模式将会被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所借鉴。在未来的1-2年里,更多的细分领域,将出现创业公司间的合并重组。

老大老二不打了?

今年,互联网行业的合并格外多。先是情人节,厮杀 了一年有余的滴滴快的秀起了恩爱。随后,4月份,58和赶集宣布了合并。过了一个多月,旅游OTA的老大携程宣布成为了艺龙的第一大股东。而十一假期刚过,又传出了美团点评合并的消息。

仔细观察这些合并案,我可以发现两点。第一,是两家均为同一行业,商业模式极其相似。第二,他们分别是本行业的老大老二,而且一度竞争极其激烈。例如滴滴和快的,在2014年曾经展开了数十亿元的补贴大战。而58赶集的广告大战,美团点评的补贴大战,也曾经是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在2015年,这些在行业内占据优势的大鳄,却开始集体选择握手言和。这又是为什么呢?

继续研究这几桩合并案,我们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首先,就是这几次合并里,作为主导方的都是行业老大。然而,作为原本占优的方面,他们多少却要吃一些亏。滴滴快的的换股比例是52:48,而之前滴滴领先快的的市场份额自然远远不止4%。58赶集的合并采取的是股权置换的形式,两家互持股份。对赶集的估值达到了30亿美元,甚至接近了58本身的市值。携程入股艺龙,只占了37%的股份,花掉的钱却几乎可以把艺龙买下来。而美团点评的合并,更是传出了骇人听闻的『5:5换股』。要知道,如今两家的市场份额比例可是7:3!

最重要的是,由于商业模式极其相似。作为老大在这一合并中,真正拿到的东西并不多。虽然可以节约一些推广的成本,但是如何裁撤人员又成为一个问题。同时,合并在财务上也有着很繁杂的操作,这些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总之,这样的合并效率不高,很难做到1+1>2,而作为主导方,老大是比较吃亏的。

烧钱大战,赢家何在?

既然如此吃亏,为什么作为业内领先的一方,老大要主动地发起一次效率并不高的并购呢?原因很简单,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互联网行业,烧钱大战没有赢家。

以之前的58赶集为例,两者的营销大战打了几年,在2014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全年,58的广告费用高达7340万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了200%以上。而赶集的这个数字,自然也不会低太多。

而如今的美团与点评,战火就更加猛烈。有内部人士估计,每个月美团就要烧掉6亿人民币。联想到日前美团融资失败的传闻,我们很难不嗅出一些更深层的原因,即:融资受阻,150亿美元估值不被认可,资金链逐渐紧张。而另一边,大众点评的估值也难以进一步提升,两家一拍即合。

在这个行业洗牌逐渐结束的时代,合并未必是为了更高的效率,只为更好的生存。 

提高壁垒,提防的仅仅是老三?

关于这次合并,有一个段子很有意思:滴滴快的合并了,百度投资的Uber成了老二;携程艺龙联合了,百度投资的去哪儿成了老二;58同城赶集合并了,百度投资的百姓成了老二;美团点评合并了,百度糯米成了老二······百度说:你们慢慢合并,我就坐等老三变成老二!什么时候腾讯阿里也合并,我就是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了!

笑话归笑话,事实上,在这几个领域,百度系作为老三,挑战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而如今老大老二合并,超越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稳居行业前两名的公司之所以合并,与其说是提防老三,不如说是在全方位提高壁垒。

而这个壁垒,最主要防范的并非现有对手的正面攻击,而是来自潜在对手的降维攻击。以58与赶集为例,两者都在分类信息的行业深耕多年。然而,如今O2O行业兴起,本地生活的线上服务开始由起初的信息提供,发展到如今的直接平台交易。这对于做信息平台的两者无疑有着巨大的威胁。此刻,抱团取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的美团与点评,面临的也是同一个问题。支付宝与微信推出的线下支付服务,无疑直接命中了美团与点评两者的软肋。尤其阿里口碑,推出斥资10亿,每家300元的『全民开店』策略,无疑又让两家辛苦多年才建立的地推网络优势化为乌有。联合起来对抗降维攻击,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015,行业内部整合元年?

转换时间与空间,我们会有许多更有意味的发现。2014年,堪称巨头投资各个垂直行业的元年。无论是腾讯,阿里还是百度,都将触角伸向了O2O,视频各个行业,金额动辄数亿美元,同时也培养起来一批独角兽公司。同时,各行各业的竞争也逐渐剧烈,烧钱大战,挖人大战,地推大战都屡见不鲜。

而到了2015年,巨头以数亿美元入股创业公司的新闻少了许多,而行业内部的整合则悄然展开。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打车、旅行、分类信息与团购这四大领域都出现了行业内部整合。而可以预见的是,面对激烈的竞争,资本的匮乏以及对于降维攻击的提防,这一模式将会被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所借鉴。在未来的1-2年里,更多的细分领域,将出现创业公司间的合并重组。

2015年能否成为互联网行业的行业内部整合元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