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还是创“艺”?
2015-12-16 18:22 创意 大学生

基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创“意”,显然好过基于新技术却不接地气的创“艺”。

前几日,受邀参加了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这次选拔赛是各高校通过校选提报到省选,再由省里面通过网上筛选最后晋级选拔赛,通过选拔赛的优胜者将晋级全国比赛。

虽然教育系统组织的类似创业大赛,更多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并非对创业项目本身的肯定。换言之,获胜或落败的项目与其投入实施后是否能成功,或是否更可能成功没有必然关系。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感喟与大家分享。

因为这是“互联网+”冠名的一次创新创业比赛,吸引报名的项目绝大多数出自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少数来自于其他非技术类专业。同时,在评委的点评和打分中,因循的主要还是项目所仰赖的技术。一般来说,在项目的解决方案中能够提出可行的具体技术应用,就能获得更高的评价。整个分赛场的项目比拼下来,最终脱颖而出的清一色都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项目。

在淘汰的项目中,有一个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个人也把最高分给予了它。

这份方案出自由心理学、营销学和外语三个非技术类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主要演讲人在讲解方案时,不是从技术运用前景的例常方式切入,而是通过描述自己亲身经历开场——因为自己在旅途中遇到困扰,所以立志要开发一款基于旅游的社交App。

他们的方案从市场调查开始, 整个策划和设计围绕两大核心问题的解答而展开:如何找到一个旅伴?如何找到一个聊得来的旅伴?前者采用一般社交App 的功能,将具有相同需求的用户聚合到一起。但后者的设计就体现了创业团队的巧思。通过人际心理学的运用,他们不仅能够帮助用户找到一个旅伴,而且能找到一个与之聊得来的旅伴。他们甚至给自己的设计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不看脸的社交App”,以区别于传统的、具有垄断性的“看脸的社交App”。

可惜,他们都不懂技术,在面对技术评委的质疑——“你们怎样通过技术来满足产品的设计”时支支吾吾,因而获得技术评委的低分。但是,我不以为然:一个基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创业项目提出来后,技术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购买来解决,特别是他们的项目完全不必用到任何新的技术。

相反,那些基于新技术或新技术应用的创业项目,如果不能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往往会陷入“看起来很美”的致命陷阱。像当年在技术上名噪一时的“铱星”系统,在技术上不可谓不领先,技术解决方案不可谓不完美,但再完美的技术方案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支撑,最终都难免胎死腹中。

所以,一个基于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创“意”方案, 显然好过一个基于新技术的创“ 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