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瑞资本朱祎舟:硬件创业中我看好的方向
2016-03-11 10:21 智能硬件

硬件创业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是近日朱祎舟在创客总部的活动中的一次分享,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朱祎舟以“智能硬件创业的思考”为核心,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对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以及投资逻辑进行了解读。

朱祎舟,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拥有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在加入FreeS VC之前,朱祎舟是IDG 资本第一位青年驻场企业家,他侧重于移动社交、移动工具、企业服务等项目的投资和孵化。

  朱祎舟曾参与创建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全面负责产品开发、产品运营以及产品团队的建设。出门问问作为国内著名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获得红杉资本、海纳亚洲等机构近千万美金的投资。

 一、硬件创业是比较难的模式

首先我相信任何从事过硬件和软件创业的同学,应该都体会到一点,硬件创业是比较难的模式。主要有几点。

第一点就是产品迭代非常慢。如果说我们做一个线上的产品,不管是网站还是APP,其实几个工程师可以很快的做产品迭代。但是硬件,比如说我们当时做手表的时候,第一款手表的设计包括整个供应链的选择,其实花了差不多五个月时间才开始下手去做那款产品。这跟我们一开始做软件时候的整个开发的模式,和人员的配置都非常不一样。所以这个对小创业者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点,manufacturing。大公司或者传统的硬件厂商的优势非常大,这个优势是不能被压缩的时间成本上的优势。换句话说你现在融资或者招人不能帮你缩短这个时间。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看到很多大团队融了很多钱,最后在硬件的出货或生产上都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更别说小团队了。

第三点,分发渠道比较强势。很简单,比如说你现在要卖一个产品,如果走代理渠道卖的话,你得反给代理渠道差不多40%到50%的利润,他才能帮你做分发。所以在我们本身的产品的品牌还没有很强的情况下,其实我们在上游会受到代理渠道的压制,在上游会受到供应链以及生产制造商的压制,这是大家在创业中比较要跨的槛,一开始做创业或者做品的时候要想得很清楚。有些同学一开始就把这个东西设计的很酷,因为他缺乏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所以往往到最在实际生产和到消费者这边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四点,硬件都是比较碎片化的市场。其实我们每天能收到关于硬件的项目,我们很多是为了做而做的,任何一个女生能说得出的衣服的品牌,都要多于她能说出的硬件品牌。所有男生能说出的游戏品牌,都要多于他能说出的硬件品牌。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的这些高频的,或者说市场量非常大的硬件是非常少的,基本就是十几种,绝大多数的硬件都是属于多品牌,然后碎片化市场的形式。如果说我们想切入这些市场做的话,我们首先就应该认清它现在产生这么一种市场状态,应该是它行业本身特性造成的。所以我们去改变它的话,也要想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做了不一样的东西。

 二、硬件创业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点,所以我们看硬件创业,其实比较大的问题是说很多团队并没有从商业的本质思考这个事情。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前两天我拿了一个项目,是说他要做一个给家庭妇女用的收纳箱,那个收纳箱里面蓝牙设备,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家庭主妇知道自己的东西放在哪儿,下次再找的时候就很方便的可以找到。且不说涉及到很多充电或者说蓝牙是不是能够方便,实际操作上的问题。我想任何一个愿意去用这种分类箱装家庭物品的女性来讲,她家里能装物品的空间也不会太大,所以对于她们来讲到时候找东西一定要通过蓝牙找一遍,和打开柜子眼睛看一眼,其实能提供的价值比较少的。这类项目我们看到了很多,大家往往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手段,为了智能而智能,没有想太多真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第二点,我们现在做了很多的硬件,其实我们看下来更多的是快消品。如果说做快消品很多时候所需要的技能,或者说所需要成功的关键因素,更多是快消品这边的经验,包括品牌、市场、渠道的铺设。所以说如果大家做的是一件偏快消品的产品,大家觉得可以找一些行业合伙人,可以在整个产品上会更有帮助。

第三点,大数据。基本上可能两年前,现在说得少一点了,两年前所有做智能硬件的都会说大数据这个概念。大家就觉得我用很便宜,或者说有某些特性的产品切入到某一个市场,我不是为了做这个东西本身,是为了收集数据,最后通过数据做服务。其实在智能硬件领域这些数据往往达不到大数据的层级,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东西一天不能产生T级以上的数据量的话,其实都算不上大数据。包括现在VC基本上也不太同意这个概念,用硬件接入做数据,然后通过硬件去做服务这个概念。所以大家要先想清楚,硬件本身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如果说硬件提供的价值不大,其实想通过硬件去产生数据的等级比较小的。

第四点,应该是小米模式给大家的启发,我们通过不盈利或者贴钱的的方式,通过建立生态体系的方法去获得利润。这个不是说不行,但是反对率非常高。我们往往倾向于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做这样的事情,用比较大的生态逻辑的方法去做一个项目。对于小公司来讲,不管是资源还是经验上的缺乏,其实我们不太建议大家一开始这样的思维方式做事情,还是尽量找到一个单点的硬件的突破点。

第五点,是不是好的品类。很多硬件其实不太适合创业,因为硬件品类的本身是比较碎片化的,渠道比较散,市场状态比较碎的现状,我们很难通过一款硬件去改变这个产品本身的市场。我举简单的例子,到现在为止都还有很多团队在做类似于汽车后视镜的产品,汽车后市场是很大的市场,但是所有汽车后市场的公司占的比例都不超过2%,原因就是因为硬件没有太强的技术和技术门槛,所以更多是销售渠道的问题。所以在全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品牌,大家基本上会在4S店或者大卖场来卖这个东西,很难通过产品创新取得比较垄断性的市场地位。所以大家创业之前也可以想一下,我这个硬件品类在最后是不是有可能形成大的垄断状态。

三、硬件创业中看好的方向

第一个,这是我们现在比较看好的几个大方向,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在垂直领域的应用,我们叫做Intelligentize,更多是工业行业或者垂直行业的经用。中国现在每年有效进入工业市场的劳动力每年在以13%的随着下降,近3000万左右。所以我们了解一下工厂的状况,大家对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就是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我们在日本七八十年代人口的骤降中也可以看到这个状态,中国在接下来的两三年中也会很快的经历同样的周期。所以我们在好几个工业领域都布局了这样的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的公司。

第二个是说VR、AR以及相关的基础技术。很火,我们每天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团队做这个事。说老实话基本上全中国90%做AR、VR的人,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做这块如果是核心的器件,或者说核心设备,一定是你本身对这个东西还是有很深的了解。另外,我觉得AR、VR中还有挺好的方向,如果大家体验这个行业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整个体验需要很多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才能把这个体验做上去。比如说我们现在拍一个VR、AR电影的内容,一秒钟文件的大小就要好几百兆,如果说更高清的摄像机去拍,一秒钟的内容都要达到几个T。所以在这样的大数据量下,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数据的压缩和解压这些基础设施,现在都是跟不上的。所以我们在美国也布局了几个做这块配套设施的公司。我觉得VR、AR是一个大的产业,这个产业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会一直发展,近一两年能不能很快的出来一个大公司我不太确定,但如果大家对这块感兴趣的话,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赛道,至少大家可以在里面去生根。至于说VR眼镜我觉得不是好的方向,因为VR眼镜大家其实从技术上来看,其实跟手机的技术链条非常像。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做的比较好的都是手机厂商,HTC和三星。小公司在这块的优势会很小。两三年如果做VR眼镜可能还是好的时间窗口,现在就比较难了。但是在这个产业中我们觉得机会很多,大家可以继续往里面看。

第三个是有核心技术门槛的芯片、传感器和工业零部件。我们也在电池、环保、材料领域去投了几家这样的公司,这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方向。其实现在整个to C的创新,我们认为到了一个瓶颈期,或者到了比较放缓的速度。假如去看美国的发展历史,一般都是商业应用和基础技术的创新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其实在中国我们在第一批的半导体的行业中经历了一段这种核心技术的创新,之后20年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赶的是应用层面的创新,但是我觉得核心技术层面的创新,我们跟世界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其实在人才储备上我们也是非常丰富的,现在各个地方都在放开这块技术的商业化,如果大家是清华或者北大的,或者中科院的博士或者老师,如果有想把自己的技术商业化的想法也可以来找我们,这块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方向。

第四个是大众消费品的消费升级。很多硬件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大众消费品,所以这块我们更多的是结合消费品的消费升级一起看硬件产品。

第五个是汽车的智能化。这个我是单独从第一点当中拿出来的。大家看我们身边大的硬件,手机、电视,手机是每天带的,电视是家庭的硬件设备。另外一个最大的硬件设备就是车,车的智能化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好的时间节点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大家如果在传统的汽车中大家毕竟还是游动和机械结构的传导,很多东西没法被电子化,没法被控制。到了电动汽车之后,整个车的信息传导和动力传导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候就会带来很多在车的职能化方面的创新。举个例子,我们在看的一家公司是做电动车的电池的协调控制系统,这个东西在电动车的效率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总结一下:硬件很难,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投资都觉得是硬件是非常难的,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做硬件?我觉得首先人是有恋物癖,大家都能想起第一次拿到苹果的时候的感觉。也有工具癖的,这两点是人的天性,最后祝大家都能做出很美很酷的硬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