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能走多远?
2016-04-30 10:48 职场社交 脉脉

中国人的职场社交,到底能否成立?如果有一家会赢,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

采访、文丨吴丹

“如果你的手机里存了不同的前女友们,请慎用这款软件,它会介绍她们相互认识。”一位产品经理在网上如此评价脉脉。

相较于其它职场社交软件,脉脉已经走了很远。至少大家开始认知,用脉脉需要上传通讯录(尽管,有人对此做法一直表示异议)。脉脉创始人林凡告诉i黑马,上线两年半时间,已经迭代了100个版本,注册用户数达到了一千万。他现在面临的不是生死问题,而是怎样吸引更多不同行业的用户进来,以及如何设计更有粘性的内容生产机制。

而关于第一个问题的最新消息是,脉脉最近吃了新浪微博的官司,新用户的来源渠道又堵了一条。而追溯到发展伊始,脉脉的几千种子用户就是“时任”微博大V的林凡在那儿做广告,给拉过来的。

“别说几年前了,直到今天还有人质疑,中国人的职场社交到底成不成立。”林凡说自己的创业从一开始就是不被看好的状态。在用户增长上,脉脉不曾有过“迅速爆发”。

在中国做职场社交“不成立”的例证有这几个:一、国人会把自己真实的求学、职业经历曝光于陌生社交圈之中吗?二、微信是否已经满足这个需求?中国用户的微信里亲友和同行是共存的,这已是事实。三、这一领域有不少先烈,至今没有大成的:天际、若邻、大街、优士……脉脉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相似的竞品。

林凡为什么做脉脉?它的生存逻辑是否成立?又会面临哪方面的挑战?

i黑马于脉脉成立两年半、和微博打官司的风口浪尖之时独家采访了其CEO林凡,在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之中,他解释了脉脉背后的一些商业逻辑,和他长期以来所思考的一些问题。

脉脉活下来的重要原因: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脉脉很慢。2014年下半年估值1亿美金的时候还只有80万用户。对此林凡的解释是,领英在发展初期也很慢。但在产品设计方面,他不看领英。“复制领英的都死掉了,”林凡说,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不能复制:外国人在工作中习惯发邮件,所以领英的沟通设计也是发邮件,而中国人习惯“私信”,IM(即时消息),这成了脉脉的沟通形态。

以前的软件死掉,是因为不懂本土用户需求吗?

除了这个原因,林凡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职场竞争从未像今天这般激烈。他拿2005年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人才竞争举例,说互联网发展初期,人才的竞争在几大门户之间很激烈,这是小范围的。随着互联网发展,职场竞争加剧,更多人对职场信息的交换有了需求。“一个非互联网行业的人在他的领域工资15K很高,但上来一看,原来这个薪资在互联网行业同等工种里并不高。他就有想法跳槽了。”林凡说职场人的信息交换是脉脉的价值所在。

脉脉最早上线是PC端,在PC上跑了一年才跑到手机上——这又是助力,因为PC上不容易形成快速响应和积极交流。

以上两个例证表明,和其它很多行业一样,科技的发展让脉脉有了做起来的可能性。

职场人士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泛。

林凡说话时条理很清楚,他告诉i黑马,在探索用户需求上它历经了四个阶段,其中也走过不少弯路。在脉脉正式上线之时,他们已经做了18个月的产品了。

“招聘”和“匿名八卦”是第一阶段找到的需求。为什么会有“匿名八卦”?作为在中美公司都待过的清华学霸,林凡说中国人和老外在职场上的状态有很大不同,老外选择职业往往比较“自由任性”,很大可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而中国年轻人因为国情家庭等原因,选择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中会有负能量和抱怨等情绪产生,就有吐槽的需求。

事实也证明,脉脉的匿名八卦在互联网圈颇为知名。有媒体会从里面挖选题,如某新闻网去年11月就写道“脉脉爆出猛料:阿里将投资15亿美元入股饿了么”。

招聘是职场社交的硬功能,八卦是甜点,这些只会让脉脉成为一个单纯的招聘网站。还得做一些加法。

有什么可以留人?

2014年2月,脉脉上线一个“看动态”的功能。和朋友圈类似,用户可以看到行业内的二度人脉,即“朋友的朋友”都在干什么。而想出这一功能,林凡说是之前用户抱怨“密度不够”。这个很好理解,如果每次刷这个软件,上面只有三五个人,用户就会感到无聊。林凡他们开始探索,怎样让用户的时间线出现更多的、但又不是无关的人?

林凡称“看动态”的改变给脉脉带来“跳变”,“很多人开始觉得很热闹,看看上面的人都在干什么。”

但贸然“被打开”视野,用户也会有不适,用林凡自己的话说是,“又有人说,为什么我要看到一堆莫名其妙的人?”

他说这一过程脉脉也算了很久,具体略去不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往往能通过一个团队对细节的不同处理方式,看出他们内心到底想要做一件什么事,但这些过程却又往往因为机械无趣,而引不起大家的任何好奇心。

再说到第三阶段的变化——交易环节。想到做这个,除了逐渐被大家认可的“知识有价”这一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想而知:虽然脉脉意图去中心化,但还是消解不了如徐小平、王小川等大V和普通职场人之间需求不对等的天然差异。如何避免这些请求骚扰到大V,同时又不致压抑普通职场人对所谓高端人士的结识需求?

致电附诚意金,是脉脉想到的办法。

第四个变化,也是至今依然在解决之中的,打通行业之间的壁垒。什么意思?当你听到有机械行业的人士抱怨上了脉脉之后不知道干什么好,就明白问题所在。

“职场人士”四个字看起来是一个用户群庞大的定位,但挖掘需求不能一刀切。“互联网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话题,在一个金融人士看来,他就无感。”林凡如此形容,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描述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在互联网领域,百度、美丽说的某个员工发一条动态,其他人对此可能都是比较了解的。但如果有一个什么河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的人发一条动态,你看了就会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打通行业,是脉脉继续扩大用户数的唯一办法。其中的关键问题则是,非互联网、文化传媒人士,非大公司员工,他们留在脉脉的理由是什么?

林凡为什么做脉脉?

林凡给出三点理由:一、大家都有刷存在感的需求,他就看到有钳工、焊工在脉脉上刷新。(他同时认为这一点需要脉脉引导其刷出有价值的讯息)。二、了解本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不至于落伍。三、找工作,找合作,即所谓的刚需。

此外,还涉及到创业本源的问题,即林凡为什么做脉脉,它到底依靠怎样的价值而存在。这个价值还不能是小众的,互联网很少有小众的生意,且做不大就融不到钱,容易面临生存危机。

投资人对脉脉最大的疑问是,一、中国人需不需要职场社交?二、有微信是不是够了,而且现在还有钉钉之类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林凡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进行了解释,中国人对职场社交的需求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到时间了;微信是社交巨头,但你加了一个同行,过几个月他跳槽了,你的关系就失效了,手动备注是效率低下的,而“钉钉、企业微信”等更多满足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需求。

林凡的判断是否正确?至少他告诉i黑马,在融资方面脉脉很顺利。2014年走到了B轮,投资方是IDG资本和晨兴创投。他不着急做下一轮。

既然以前没有成功经验,脉脉要提供的东西必然是全新的。

林凡说脉脉最重要的价值是,行业内的信息互通,为职场人打开更大的视野。

脉脉立足于此。

这个需求不是他创业第一天就想出来的。有着搜狗7年的产品经验,他最早的想法是,要做一个在搜索上,从找信息到找人的转变。这个想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搜索这个技能他学会了,除了搜信息,能不能在其它领域实现突破?同时他也认为,“如果能打通人与人的关系,这个改变不亚于电商今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在他看来这是件大事,挑战在于能不能黏住足够多的、广泛的职场人士。

脉脉的前身,是一款找人的工具。

但很快林凡发现,找人仅仅是“这件大事”的一个开始,甚至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开始。重头戏在于,这群人接下来的需求是什么?

“不能带着目的去做社交。”林凡意识到,仅仅找到人是撑不起来一个社区的。

“用户需求的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矛盾的东西,比如有猎头说,怎么每天只能加几个人?我需要加很多很多人啊,但有用户就说,能不能不要让猎头加我?”林凡用“头很大”来形容自己最初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时的反应,道出了每个产品经理都会面临到的,产品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如何在不同的需求之间找平衡?

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而他的自信来源于,亲身体验过搜狗输入法是怎么做出来的。“当然,也经历了很多失败的产品。”林凡的脉脉签名不用猜就知道是,技术宅,想改变世界,愿意一起吗。

他找到清华的校友、以前的朋友一共7人开始创业,目前的办公地点是安立路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现在员工是56、7个人。”林凡给出的数字很精准。

脉脉团队在位于安立路的办公室

他说自己最大的喜悦和烦恼都是来自用户。林凡是脉脉上被打赏最多的人吗?“有个销售说他今年一千多万的单子都是在脉脉上谈成的;有人还跟我说,他通过脉脉工资涨了一倍,有的通过脉脉谈成了很多合作,经常给我包各种红包……”这个时候他坚信脉脉是有长期价值的。但他也认为脉脉远没有到“有成绩”的时候。他最大的烦恼,同样来自用户私信。“有人会抱怨怎么不活跃,没有人,那种情绪会传染给你,这种情况下会比较沮丧。”

在虚拟社区的建造过程中,他两次拿2015年用户数才爆发的知乎举例,说后者也经历了一个缓慢到爆发的过程,这是互联网行业的用户群效应问题。

此外,林凡是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大学曾创业想在网上卖高尔夫相关的东西,不成,职场生涯开始于搜狗,后来又去了大街。离开大街是因为和创始人理念不一致,他想从需求出发,但对方觉得已有成功案例,不必如此。

这样的经历,让他做起了脉脉。

脉脉准备如何赚钱?

目前想到的是广告模式。脉脉的属性是能聚集同一职位的人群,如果纷享销客这类公司想卖软件给销售人员,就可以做精准投放。其它行业类推。

脉脉离实现商业上的成就还有距离。林凡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把各行各业的内容体系打通、建立起来?

简单说,如何继续扩大用户规模。

一边要稳住现有一千万、日活一百万以上的老用户,一边要吸引其它行业的新用户,成立两年半的脉脉还有长路要走。

( 完 )

关于“创业”这件事,以下是脉脉创始人林凡的一些真实体会

口述丨林凡

我们最早不太想用“职场社交”来切入,因为也做死了很多家。最早想用婚恋的方法,用中间人介绍两个单身人士认识的方法,切入到这个领域。后面发现不理想。当时是天南海北的用户都注册进来,结果用户之间没有“共同好友”的关系,本质上还是一个陌生人社交产品,所以做不好。但我们发现用户对这个产品很关注,会去用,提建议,这样就推动我们持续朝一个方向做了。

职场社交跟其它的社交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其它社交有一个核心人群,可以像滚雪球一样把大家都滚进来,但职场社交其实有很多边界,滚到一定范围就滚不动了,必须到另外一个边界里继续去滚。

最近这半年时间,我逐渐意识到,中国人的社交其实是需要媒介的,需要一个有内容的场景和场所。我们古代有一句话叫“以文会友”嘛。

在城市推广上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脉脉最早的时候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城市发展得都还不错,我们就想,能不能快速进到一些省会城市,比如成都、西安、武汉?后来发现效果不好,思考原因是,这些城市的互联网氛围并不浓厚,而且2015年的时候,我们在互联网之外的其它行业积累也是不够的。但如果先做好一线城市,其它城市的人会去看,北京的同行都在干什么?有一种“城会玩”的感觉,他又开始关注。

一款在大家眼中很成功的产品,背后都是有很多东西堆在一起的。你从外面看,经常会听到一些成功故事,他做对了哪一点,于是就成功了什么的。真正经历过,你会知道其实不是这样。这有点像那个吃烧饼的故事,吃到第七块的时候你吃饱了,很多人会记住那第七块烧饼,忽略了前面六块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还经历过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除了(发微博)之后的头三天有很多用户过来,差不多每天一千多人,之后每天就只有几十个新用户,头三个月我们才到一万多用户。好在开始就坚持口碑传播,一万多人里还是有很多名人。

创业还是有很大的焦虑和压力。这不像你在大公司做事,是有退路的,安全感很强。创业始终是在想,这是不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个方式没有做好的话,后面就会考虑现金流、资本支持等等的一些问题。要做各行各业精细化的运营,我就要顶住压力,比如用户和活跃用户为什么没有很快增长?

技术男的优势在于想问题、做事情都很有条理、有逻辑,不容易犯一些特别弱智的错误,至少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会不断往下走。技术男最大的劣势是,不太喜欢张扬和对外宣传,不容易像“网红”一样吸引眼球,这对于传递自己的理念来说,是个短板。

我们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过去几年的好内容呈现在用户面前?知乎做到了。我们要找到一个方式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