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投出4个IPO,这家只有七人的VC如何做到的?
2016-09-08 07:57 创业 投资 IPO

“不在我们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做。不懂的事情,不碰。”林欣禾很清晰边界在哪里。

在福布斯2016全球百名最佳投资人榜单上,DCM中国区的负责人林欣禾是11位上榜的在华投资人之一。他的显眼成就是,在五年内投到了四家在美上市公司:58同城、唯品会、途牛、51talk。此外,其投资组合中还有纷享逍客、货车帮等。

投出不少明星公司,但DCM在中国只有7人,10年下来投出不到60个项目。林欣禾对此称,DCM追求命中率,花精力投懂的领域,看中了就重仓投入。如对社交软件探探、blued都跟入了B轮及C轮;投途牛,从2010年1000万美金的B轮投资开始,总共跟了四次,至其2014年上市;而对51talk,更是在三年多时间内,四次全部加码,从A轮投到它纽交所上市,黄佳佳在纽约敲钟时,林欣禾也在其身旁。

但当然也有没那么“执着”的时候,投了易到,眼看网约车市场变成了全球范围的烧钱大战,DCM退出了。

跟与不跟,外行人看来,似乎全在赌。但与不少投资人一样,林欣禾做决策时,会吸取美国互联网的发展经验,以供他做出相应的比对。

“不在我们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做。不懂的事情,不碰。”林欣禾很清晰边界在哪里。在DCM,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决策负责,“自己做的饭,自己要吃掉”。

作为一家全球投资机构,美国的经验如何助力中国决策?周期遇冷的时候,VC们都在想什么?经历了全球瞩目的网约车领域大战,“跳下车”的林欣禾又在想什么?DCM如何做到“投资不越界”?日前,林欣禾接受创业家&i黑马专访,讲述自己的创投人生。

创业是怕自己淹死,投资是看谁先上岸

(创业家&i黑马注:1996年,32岁的林欣禾在斯坦福读书时,和另外两个伙伴创办了华渊生活资讯网,新浪网便由此网站和四通利方合并而来。)

早年创业新浪的时候,也是运气踩对了。说实话,那时候创业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凭着一股热情,拼命往前游,希望可以上岸,没上岸那你就是淹死了。

我1996年在斯坦福校园创业,当时有两个华侨朋友,就在做新闻,国内的人不敢碰,只有笨笨的华侨去碰,所以就捡到这个空白了。其实创新永远就是找这种空白,才有办法进去。不然,别的领域对手太强了,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也轮不到你做。这群人不碰这个领域,有他们的原因,刚好在美国新闻比较自由,也希望华侨多看一些新闻,就把内容提供给我们了,国人看到了,项目就爆发了。

十年前我离开新浪,就是想一想再做其他的,想创业,并没想做VC。后来同学戴维说,创业那么辛苦,而且赚了一笔钱,你要不要做投资?我想想,也行。要是有好的公司,我还可以跳进去做CEO。

做了VC之后,越看越怕,创业失败率那么高,年纪也越来越大,就想,还是继续做VC吧。一干又是十年。

创业和投资不一样的地方是,一个是做得很细、很深,一个是做得非常广,做比较。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你的对手怎么可能给你看他的数据。所以有时候有点闭门造车,事情做得很细很深。做投资以后,看项目肯定要看竞争对手,跟你谈,我会问你竞争对手是怎样的,你的对手也会跟我们谈,会避免我投他。大家都是这样的。做VC天然的出发点是,整个行业全部看一次。

我比较喜欢投坚定的创业者,要对目标群有决不动摇的认知。中国很多创业者,或者说生意人,什么都想做,这样就会什么都做不好。只做一件事,风险比较高,但起码你决定了要做件事情。最后就是看,你的选择对不对。选错了就认了,选对了,自然有商机来找你。

做这一行我也很明白,科技永远在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有公司会走下坡,没办法避免。正因为如此,我们VC才有活干嘛!我们永远在找新一个浪。

做VC不全是赌  存在历史规律

做互联网的投资,要看互联网历史。美国是从雅虎开始的,然后到谷歌,中国有百度,hao123,再下来就是社交,或者社区媒体。分支是电商、金融等。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内容不多,大家就看那么几个网站,点击着看。后来内容多了,就以搜索为主,后来Facebook出来,就到了社交,内容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了。

很多做社交媒体的,是把同行“串”起来,或者把同样需求的人“串”起来。另外,社交有一个重要特点,它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如果年纪不一样,基本没话可说,思考的东西不一样。新的一代人出来,就会有新的社交需求。每个人都有这种想法,我不喜欢我父母用的那个东西。(创业家&i黑马注:DCM投资了短视频社交应用快手。)

做社交要好用,上手要快。

有人会说,那微信大家都在用。坦白讲,微信主要是一个通讯工具,跟年龄没什么关系。加上朋友圈,它就成了一个社交平台。现在又从通讯工具变成了支付工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操作系统了。

周期冷热时,VC都在想什么?

创业环境永远都是浮躁的,今年也没有比去年更浮躁,起起伏伏。做任何投资都会这样,忽然有个概念大家都觉得很好,就超热,忽然间有人说,国王没穿衣服,大家就跳出来,说超冷……我认为周期性是件好事,淘汰掉一些人。

现在周期是比较冷,所以很多人想要出来创业,不一定融得到钱。比较热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投估值高的大公司只能赚50%的钱,投小公司就比较有信心了,会赚十倍,一百倍,大家会很贪心,这个时候钱都往小公司流;一旦市场不好,一百倍公司一个个关门的时候,大家就要抱团大公司,觉得越大越不会倒,赚30%也好了,不亏就好。这时钱都往大公司流。

人的心态就是这样,这时候会倾向于,不要碰小公司,亏钱很多。新创业公司找钱就比较难了。

很明显中国的创业文化也在变,以前是创过一次业,失败了,就说我好好干活,结婚生小孩。现在是失败后“连续创业”。

我们只有7个人  O2O创业被美国同事吐槽

DCM中国只有七个人,强调做精,不做多。上半年投了三四个,和以往的节奏比较一致。七个人干的事基本一样,有人可能看社交多,有人可能主要看消费、旅游,互相交流。现在可能还是回到以SaaS(创业家&i黑马注: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为主。

因为人少,我们没有专门的投后管理团队。我们的理念是,你投的东西,要自己去解决。这个做法就造成,我们不会乱投,因为你知道“自己做的菜,自己要吃”。

DCM中、美、日是同一个基金,但两边负责各自的项目。要做决定的时候会互相看,互相建议。每个项目都要经过中美两边,还有日本。但各自市场的决策权还是在自己。比如说,日本那边会吸收我们给他们的意见,不过要做还是可以继续做。我们很少会去说,你不能做,主要是提醒,给建议。

这也是我们跟其它基金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当大家在同一个圈子里做投资的时候,想法会偏一致,这对创新来讲是很可怕的。但美国投资人就是站在外面,往中国这边看。比如有段时间,他看O2O这么多,会感到奇怪:你们怎么一直这样补贴呢,每个项目拿出来都是补贴?万一没有补贴的时候怎么办?

回答不出来的话,估值又这么高,有时想想就算了。

这两年看得比较多的:社交、社区、软件服务

现在的关注方向很难说,还在看,最近没有什么特别的。过去两年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社交、社区和软件服务。最近也没怎么做电商,没做O2O,没做金融。O2O等我们看到的时候也已经太贵,就没做。

最近大家喊得比较热的是3D,还有AR、VR、AI等,这些我们也在看,还没开枪,因为还没搞懂。     

我们也投了一些医疗健康的公司,医疗大部分还是讲产品。但有些是研发,专门做药的,另外还有器械,这些就非常深了,需要博士、科学家。还有做医院的,这也是传统行业,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们要做,就是做里面最小的那个,怎么用手机通讯把病人和大夫连在一起,还是互联网的事。

最近看软件服务多一些。

投了纷享逍客,投的时候销售就几百万,客户群还不到1000个。主要做的方向跟美国很像,以通讯来带动企业软件的发展。这个美国比中国领先。

美国以前的企业软件做法是这样,你点进去全是功能键,一排功能。现在的做法变了,全是以通讯为主,从通讯里头再去点你要什么文件,需要的话,点进去就是了。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因为大家渐渐发现,有了通讯互动,才会有接下来的事,说有个报销要你处理一下,再跳到报销页面。而不是一打开就是满屏的报销信息。现在是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做记者还是做销售,第一屏需要的肯定是通讯。

做企业软件以通讯为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性变化,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这是我投纷享逍客很重要的原因,他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像其它很多软件,首页就不是通讯。现在很多企业软件也没改过来,因为已经像这样做了二十年、三十年。思维不一样,很难改。

SaaS在中国现在还是早期阶段,还没有说,哪一家可以做到一年几亿人民币规模。这个得慢慢来,投SaaS就需要有更多耐心,不像社交,会爆发。

在打车领域“烧伤手”  现在是围观心态

乐视今年进来的时候,我们就把易到的股份卖掉了。我们在2013年底、2014年年初进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补贴会做得这么大。我们考虑的是,当时易到做高端专车,复购率还是非常高,甚至有情况是,有一位秘书会帮着几位高管订车。那时候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况且这群人对价格也不是很敏感,主要看中的是服务。而且作为秘书来讲的话,他也不会乱跳。

没想到后来补贴做得好猛。客户补贴完了还补贴司机,客户补贴我还不怕,反正我们的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补贴司机这一招一出来,我们就乱掉了,实话实说。没有考虑到这一招。因为司机是同一个人,补贴司机,他们就跑过去了,司机是靠时间赚钱的。

后来乐视还想要跟他们拼一下,钱上面来讲,也是越滚越大,后来我们也撑不大,就转掉了。

但现在滴滴把优步收购了,这样补贴以后就会掉,我现在觉得又会有点机会,因为又变成服务两群人了,大众族和老板族。乐视有足够的钱,我不知道之后会不会有反击。而且现在已经估值三百多亿,大家肯定会考虑什么时候开始赚钱。

我很好奇接下来会怎么走,因为我自己手烧伤了,觉得烧得很痛,想要看一看。

全球创新的特点:互相超越  谁市场大发展就快  

以前美国比较进步,所以它的有线电话、固定电话业务就发展得比较好。中国再做的时候已经有新技术了,就发展移动通讯,或说是手机。因为如果可以用手机,还铺固线干嘛?所以现在中国手机普及率比美国要高。美国有那么多座机在那儿,人们已经习惯了。

现在中国移动支付很发达,这个是超过了美国的。手机支付其实比信用卡更安全,因为它有指纹、密码,很难说是假的。但美国的信用卡支付有几十年的历史,要推(手机支付)的时候,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信用卡,拿出来刷就好了,美国人买麦当劳也刷卡,这就造成手机支付很难起来。

创新永远都是这样,起来最快的地方,一定是之前有一个真空、空白地带的。超越的原因就在于,那个时候市场需求到底存不存在?存在你就杀进去,技术再往上走,最后就会变成一个进步。

美国最早发明移动电话技术,结果欧洲看了,我们这边有另外一个做法,结果第二代移动电话技术GSM,变成以欧洲为主了,欧洲就超越了美国。一段时间之后,美国第一代技术不好用了,就发明了3G、4G,又反超欧洲。

全球的技术发展都是这样,互相超越。

中国现在为什么创业很活跃?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最多的人口。我觉得做VC只看这些事情:市场够不够大?够大,技术也适合需求的话,它会一直发展。现在一有需求就是全世界的钱投进来,美元基金、欧洲基金。行业继续发展,使用率上去,自然就会变成市场最活跃的地方。

DCM在日本也有办公室,林欣禾籍贯是台湾,他怎么看这两个地区的创业情况?

DCM在日本也有公司。前几十年,基本上这个社会文化是不允许你去创业的,以前家长都会让他们进丰田、本田、松下工作。不去的话,家长都会把你腿打断,不去的话你干什么?

创业的是哪些人?韩裔,华裔很多。

日本现在经济环境也有一些变化,过了二十来年经济萎缩的日子,经济没有往上走,年轻人也觉得很无奈,好像一辈子就这样了。所以现在他们也有一种叛逆。DCM现在在日本的业绩越来越好。不过限于日本人口真的不多,市场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还是有局限性。

日本又不像以色列那样,做美国人生意,跟美国打成一片。以色列国家很小,但跟美国交流很多,他们知道国家小,市场完全在美国。日本没有这样的习惯。

台湾有的地方就像日本,做得好的还是传统行业,富士康、统一、康师傅,消费品做得好。因为是拿日本的东西过来汉化、复制,然后主攻大陆市场。

虽然我是在台湾出生,但并不熟悉它的情况,我的母语是英语。台湾市场比较小,做电商也很难,线下太方便了,出门就有,这和香港是一样的,楼下就有,你做什么电商。

台湾就以传统行业为主,继续做它的饮料、方便面就好了。别笑,你看温州就是做鞋、做皮具。做成了,也不错,就够了。

就像我们DCM,也不要期望我们去做大银行、做医院,七个人就做我们懂的,就够了。

i黑马网记者石慧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