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追不上的光
2017-07-29 12:38 追光动画 王微

一种哀乐不行于色、没有太多情绪起伏的人,却办了一家动画公司。

众所周知,在中国做动画是件难事,从业者甚至常被称作“动画民工”。难点主要在于,产业基础太薄弱,项目风险性太高,竞争对手又太强大。而且做动画是个长期的事,不像可以买IP速成的真人电影那样质量隐蔽性高,动画片的粗制滥造很容易从明面上看出来。

最苦哈哈的是,翻越这重重大山后,国产动画并不因此有了多少优势,观众并不会带着同情分看电影,市场也不是总认“情怀”二字。投入大,风险高,使很多动画公司开始学成功的皮克斯,想“打击面更广”,做合家欢电影。《疯狂动物城》就是那遥远的金矿所在。

追光堪称王微在动画领域的一次冒险。

从7月21日上映至今,《阿唐奇遇》票房差不多在2500多万左右,和之前《小门神》的近8000万票房差了一大截。考虑到剧情更为完整,结构更清晰,故事表达方式上也多了童趣,这个结果或许会令很多人感到惊讶,为追光稍微感到有一点惋惜。

但拍电影终究是一个生意,票房由许多综合因素决定,质量高的不一定更卖座。很多观众给王微留言,表达看法:

@王导,能不能再争取一下排片?我们这个小地方都没有上映的了。

@感觉电影很精彩,可我儿子看半小时就睡着了。

@王导,追光的技术水平已经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下回能不能在外面找个编剧来写写故事?

真诚的吐槽基本由这几种构成。观众语气之真诚友好,很让人钦佩他们对国产动画的关心与爱护,也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追光这个新兴动画公司的厚望。毕竟,太久没有一家中国动画公司站在如此备受关注的位置了。

当然也反映了电影的某些问题。排片少略去不说。小朋友在观影过程中睡着,确是对电影叙事技巧及节奏的批评。至于编剧,王导也在媒体见面会中做了解释:一家制片厂制的动画公司从外面请导演是不靠谱的,不会将五年的生命交给一个外来的导演。

追光体现出的国内高水准三维动画水平,的确为它赢得了赞誉。看完《小门神》后观众开始留言:国产动画也能做出这么美的“踏雪寻梅”打斗场景,真是令人难忘。

而在大家关注的编剧、叙事能力这些问题上,王微斩钉截铁:这不是刚出生的追光可以考虑的事情。

于是,从《小门神》到《阿唐奇遇》,都是王微挑起大旗,集公司CEO、制片、编导于一身。

作为一个多年的商业竞争者,他并没有小看竞争的意思。在接受澎湃采访时,王微表示,追光动画成本虽只有迪士尼的十五分之一,但却要直面竞争,深知观众只会有一个评价标准。对此,王微的目标是,将我们和成本超十倍的小黄人放在一起时,“大家觉得还不错”。

更多的关注则是对于创始人王微,这个曾经的土豆网CEO。

大家津津乐道于他的前半生“挖土豆”的各种故事,更对他此后投身国产动画感到好奇。那个甚至要纠正别人将“新浪购买土豆9%股份”的行为说成是“收购”的年轻人,这次创业会怎样?

 

不喜欢被叫文艺青年

一般来说,公司的气质体现最高领导者的气质。前土豆网的口号很能体现王微想要做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王微对土豆网的定位,是让普通人在上面记录自己的生活,而古永锵对优酷的定义是,世界都在看。

 

 

(*土豆网、追光动画创始人 王微

一个是创作者视角,一个是观看者视角。

在回答记者 “你和古永锵是好朋友吗”的问题时,王微神秘一笑,“肯定不是啊。”记者试图继续挖掘八卦,但王微却很聪明地自爆:我和他经历类似,这两年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中,就我俩是商学院毕业,很多问题一说就明白。

再看古永锵,在同一档名为《老友记》的谈话类节目中,和王微在与洪晃的对谈中表现出来的沉默、不经心相比,他和王小丫在聊天中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参与度则明显高得多。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沟通方式。王微似乎只对自己要做的事感兴趣。

这和他面对记者针对《阿唐奇遇》提出“为什么不拍IP剧”表现出来的淡漠很像。他的原话是,“我为什么不做IP?那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你)想做去做呗,和我有什么关系。”

尽管讨厌被说成是文艺青年,但王微似乎具备这一群体的某些特质:比起外界的定义与视角,他对自我认知更为关注。

王微对土豆网的定位没有问题,这甚至是个十分超前的定位——他想做的事,目前正在被湖南人宿华实践。快手不就是普通人用来记录自己生活的吗?拿上手机,谁都是生活的导演。

移动互联网时代,王微的梦想被实现了,他的定义太超前了,土豆网比youtube还要早两个月诞生。为了讨论“超前”这个问题,一位美国名记还专程给王微做过独家采访,尽管问的问题全都是:你能和乔布斯单独聊上一小时真不简单,他都跟你说了些什么?

土豆网的故事大家后来都知道了。视频网站谁都没做成“导演作品平台”,做成的是替代电视机的事,你也可以说是“全世界都在看”赢了——尽管在许多场合,古永锵都一再强调,各位,我们不是想颠覆电视产业,而是大家一起合作,共赢。

曾经和一位在优酷和土豆都工作过的创业者聊过,问他两家公司的区别。嘱咐完不要告诉任何一家公司之后,他透露:在土豆的日子真的很爽,同事和谐,相处友好。特别提到的是,报销很容易、方便。比起土豆,优酷则“省得多”,更讲究一些制度,在成本管理上做得好。

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相信:大家认可Gary Wang(创业家&i黑马注:王微英文名)是这样一个人,Victor Koo(创业家&i黑马注:古永锵英文名)又是那样一个人。

在古永锵离开优土前、王微创办追光后,他们是和谐相处的。一篇写王微的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王微和优酷土豆集团CEO古永锵站在贴满墙面的漫画手稿前小声交谈。

王微用一部动画片的情节形容自己的离去,“就像《玩具总动员3》的结尾,安迪把心爱的玩具送给了小姑娘邦尼一样。”

可以想见,看到这个情节时,王微内心的涟漪。

 

时间不多了

创办追光时,王微40岁了。尽管站上讲台开讲诸如“互联网基因的动画公司”时,骨架宽阔的他看上去还像个三十来岁的IT男。

一年一部动画,除了降低风险,还有“时间不多了”的焦虑。这是追光选择的速度。

王微曾给记者讲过一个比较惨的故事,说自己小时候曾住在医院太平间附近,每天就见着一圈圈的人将人抬进房间,(记者补充:哦,抬进抬出。)王微笑着纠正:只有推进去的,没有推出来的人,是空车出来。他说这些事让他很早就思考生死,“每时每刻觉得生命转瞬即逝。”

不知是不是思考人生过多,不管是接受采访,还是当众演讲,王微都给人一种哀乐不形于色的感觉,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他自己说,不喜欢情绪上的东西,比较而言更喜欢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理解他后来创办了一家动画公司。

“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增长30%。”初创追光时,王微经常拿着一张简陋的PPT当众演说,详细解释自己转行做动画的原因:市场空间大,需求旺盛,2/3的人员需求来自技术。

在世人面前,他投入动画行业是纯理性的。

就个人特质而言,他也不认为转行是艰难的。他举例,在做视频网站前,他的专业是研究卫星。之前也算得上是个文艺分子,甚至写过长篇小说和话剧剧本,做电影是自然的事。之所以没做真人电影,是因为嫌老是跑来跑去拍片太费事。

洪晃在《老友记》中问他,动画片三四十个工种,你怎么知道的呢?

他答:看书。一本看不懂,看到二三十本的时候,差不多懂了一些。

洪晃大笑。

追光的定位是,学皮克斯的运营方式,拍中国题材的合家欢电影。这是考虑竞争的结果:技术和模式上必须学好莱坞,形式上必须差异化。

如此来看则一目了然:追光是王微用市场需求、商业逻辑和自身兴趣、优势推导出来的创业项目。它是具备完全的市场导向性的,看准的是国产动画只占全部影片市场的3%左右,而欧美可达15%。

自编自导,是王微创业前期确立的发展方向。拍几部之后,就会有磨合得好的其他导演上来了。他给追光定的基本发展时间是10年。

前期的钱也充足。豆瓣上甚至有人发问:导演说前面几部不差钱,准备到第几部赚钱?

道路是曲折的。《小门神》暴露出来的叙事问题,《阿唐奇遇》依然有。只是后者的故事架构已经开始靠近迪士尼的经典叙事——或说是过时的经典叙事。但起码有了故事核心:打怪,歌颂友谊。“合家欢”的野心也在延续,希望小朋友们看到友谊,成人看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改变。

但悲催的是,这一次观众又没有买账。大家在豆瓣、公众号、微博上给王微直接提建议,编剧题材人设等等。王微只说,经常都是大家批评我,我自己都不知道批评自己多少次了。

失利的王微有点儿动摇。融资是他第一提到的,其二是想休息几年,让别人拍拍看看,“等公司挣点钱再弄吧。”他对媒体说,偶尔还有点儿自暴自弃,“不是我自吹自擂,《阿唐奇遇》做到这种水准了,如果说观众还只是这样一个反应的话,那我觉得将来家庭向的电影估计没人再做了。”

从土豆网特质、王微个人爱好等来看,他的确算得上有“情怀”的人,但他的理性思考也从不曾缺席,一直是从商业的角度来判断事物,包括对电影市场、题材的考虑和判断。只是,做商业和做艺术同时成功的人,太少了,而且那样的艺术也令人感到可疑。

王微说,“追光”的名字是受“夸父逐日”的启发。而光是追不上的——可见创立之初他就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阿唐奇遇》失利后,这个独特的“互联网动画公司”下一部作品又将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