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视传媒张刚:媒体人转型要跟自己的习惯作斗争
2019-08-13 15:04 财视传媒 媒体行业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已是公认的事实,在媒体格局发生变化的当下,如何利用科技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流量优势找到快速发展出路,是转型创业的媒体人面临的迫切问题。

财视传媒&未来图灵&尚品新消费创始人兼CEO张刚,对当下环境中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困惑进行了深刻探析。

以下是张刚接受蓝媒汇采访实录:

大家好,我是财视传媒张刚,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进行线上交流,希望我所分享的内容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转型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生意或者一个行业可以持续十年以上,只赚钱,不衰落,传统媒体也不例外。我们都经历过报业或者杂志的黄金年代,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是我们很多媒体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如今媒体人们的转型去向还是很多的,有做品牌公关、社群咨询等,虽然离开了传统媒体,但手中的资源优势和禀赋与将要就业或创业的方向基本吻合,做起来也比较顺手一些。像龙湖地产的董事长吴亚军,其实是媒体人出身,之前是在《中国市容报》,后来做了龙湖地产,做的非常大;还有我们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同事,牛文文,他的创业黑马非常有独创性,他做的黑马大赛、黑马培训等项目做的很到位。

所以媒体人转型好像有一定之规,但也不完全是。关键还是要看大家的兴趣点在什么地方。

大概是在2011年左右,我们中国企业家杂志有一个半月刊栏目,会把微博里精彩的观点摘录进来,那时微博已经火了起来,里面的信息一天可能会有几千条、上万条甚至更多,但我们的这个栏目半个月之后才能与读者见面,这样一来,时效性会大打折扣,与目前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不吻合的。

由于我们一直以来在做商业杂志,在和很多企业家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思维、视野都是非常前瞻的,对这个时代脉搏的把握也比较敏锐。比如我们早期很荣幸可以接触到像马云、柳传志等这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去旁观,去学习。我记得当时是2006年在中国企业家一个年会上,我们邀请马云来和大家分享做分享,13年前,支付宝对很多人来讲其实很陌生,在说到为什么要做支付宝时,他的回答是:我要做一个支付的东西来改变银行业,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并且可以付诸实践。也是在与企业家们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慢慢有了新的想法。

综上一些原因,我们认为传统媒体快要走向末路,我们需要寻找一些新的出路,由此开始了我们的创业。

考验

从刚开始的互联网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以及AI时代,创业的浪潮,是不断迭代的,2012年我们离开传统媒体以后,这样的浪潮已经迭代了好几轮,这期间,最难的就是跟自己的习惯作斗争,因为你要打破原有的思维,重新开始,多年养成的习惯也需要做一些改变。过去我们更多是在做采访,停留在图文形式。2014年,我们开始做短视频,但那时对短视频的理解是非常不到位的,抖音和快手等还没有火起来,对于短视频未来会怎么发展,其实是非常困惑,非常考验人的。

媒体人需面临的第二个考验,是基于心里层面的。媒体人的优点有很多,但也有缺点,例如夸夸其谈、好高骛远,最大的缺点我认为是耻于谈钱。其实当你开始创业,你所做的本身是一个公司,是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谈钱,不想着这个经济体如何盈利的话,这样的创业是不会有结果的,转型过程中,大家都会经历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迈过心里的这道坎,把很多事情还原到生意这个本质层面。

第三个考验是管理。大多数媒体人开始创业都有类似乌托邦式的想法,认为我汇集的这些人我要善待他们,我要做一个桃花源式的机构,来庇护大家的梦想和生活。这种想法在创业初期不难实现,因为这些媒体人虽然从传统媒体走出来,但他们都掌握着非常强的资源,创业头两年比较容易赚到一些钱甚至拿到投资,我们姑且把这段时间成为“蜜月期创业”。但蜜月期一过,需要你去面临的考验才真正到来,你会发现我的公司入不敷出了,工资发完以后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了,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大的漏洞,你会因为开掉一个人而心里纠结许久......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来,这个时候,才是你真正焦虑、感到艰难的时候。

第四考验是资源的利用。媒体人大多可以接触到非常优秀的资源,人脉也很广,但我们往往也会受制于此,你会发现表面上你认识很多人,但实际却并没有什么交集。所谓资源,如果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产生交易和合作,就不能称作资源。这样的资源,如果你不能有效利用,那和没有没什么区别。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真正应该重视的资源应该是平台的资源。你个人有非常多的资源,当然是个好事儿,但也往往会变成一个坏事儿,所有的业务合作都是你去谈,所有的决策都是你来做,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这样的模式下,不能称之为公司,而是一个自媒体或者工作室,事无巨细的情况下,你自己会非常辛苦,而且公司也并不能做大。

发展

关于财视传媒,我们最早就在做短视频,前后出品过几档视频节目,如《超级脱口》《梦想三分钟》《大V开8》《AI百人》等等,有些视频节目刚开始是和爱奇艺联合出品的,我记得当时和龚宇、马东在喝咖啡的时候,聊了关于短视频可能发展的方向:其实可以用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把当年我们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关注的那些企业家以影像和视频的方式重新定义。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一样,是生产工具的升级,我们用短视频的方式取代过去图文的方式,对企业家们进行关注。

但是后来发现只做短视频并不完整,因为信息的传播是立体化的传播,所以我们又把图文的网站建立起来。在创业之初,我们做了一个叫传播达人汇的组织,它主要汇聚两类人,一类是想转型的媒体人,第二类是在企业中做公关、做marketing的人,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我们的社群产品也就顺势产生。

“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就是当初社群的延续,这是一个线下的社群组织,每年每个月我们都会有活动,来维护我们的社群。虽然现在通讯工具很方便,尤其是当微信开始流行以后,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在微信里互动1000次都不如大家面对面,喝上一小时茶聊一聊,这样来的更为实际一些。

到2015年,我们发现虽然短视频发展迅猛,但很难变现,尤其我们这种商业类的短视频脱口秀节目更是如此。后来我们就去请教了很多企业的创始人、高管、投资人等,给到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在当下新媒体或者大数据时代做公关公司或者新媒体传播公司。

我们经过商讨之后,2016年底开始往这方面转型,系统化地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搭建起自己的新媒体传播矩阵、社群活动传播以及短视频定制(如VR短视频定制)等方面开始发力,也帮助很多机构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新的潮流和动向,大概在2017年的上半年,我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恰好当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由此我们孵化了这个以关注人工智能为主的“未来图灵”,一个很炫酷的名字。《AI百人》就是未来图灵下内容运营端的视频栏目,垂直于AI类创业家、人工智能领军者访谈的周播节目,目前已经聚拢了上百位人工智能创业的佼佼者,依托于未来图灵,我们也推出了未来商学院的课程,发布了服务于人工智能公司的未来图灵指数。

我们今年孵化的一个项目是“尚品新消费”,这几年关于消费升级喊的比较热,我们关注到如今消费形式的一些变化,新消费即将大行其道,如传统的烟民都转向电子烟,所以我们在今年的6月3号启动了的这个项目。目前来看成长也是非常迅速的,我们在5月开始筹备,5月23日当天见了大概四五个投资人,其中有三位达成合作意向,6月6号之前我们迎来了我们第四个投资人,所以这个项目,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还是非常受追捧的,而且这个项目最近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营收了。

媒体人转型的下半场

1.红海蓝海

最近一两年“内容创业已是红海”的声音不绝于耳。在我看来,红海蓝海是相对的,内容创业从表面上来看,已经是红海了,但具体还是要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没有做出些成绩,为什么做来做去找不到方向甚至放弃......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想一下,假如我们选择了一个蓝海,但我们看不到竞争对手,你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很热的赛道,也不是一个资本高度关注的一个赛道,那么你若再走下去,可能路会越走越窄,拿不到投资,孤单的坚持,直到最后无路可走。

虽说内容创业这块蛋糕已经被分得所剩无几,但仍有些人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机会,把握住,并且做得非常到位。

大家应该知道“凯叔讲故事”,主播王凯是我的老朋友,原央视著名主持人,他从央视出来,先是做了一个“凯子曰”的自媒体,然而做了半年之后,才发现这个不是他所擅长的,或者说找不到更好的变现方式,便毅然决然地变了一个方向,做了凯叔讲故事。目前估值应该到了50亿人民币以上,最近又新拿了一轮投资,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凯叔讲故事的路径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在找到真正对应的市场,有了刚需,那还是可以抓住这一波红利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但传统媒体人并没有全部去创业,肯定还是有很多人在坚守的。传统媒体并没有坐以待毙,也在积极探索转型的道路,有些传统媒体转型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说,机会永远都会有,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

2.图文创作者的价值

随着媒体内容呈现方式从图文向视频转变,很多图文创作者们都在担心自己的优势是否已经失去。我并不这样认为,虽然媒体内容呈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做内容的记者也好、编辑也好,他们的优势不会失去。因为这个时代传播形态是多元的:影像方面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音频方面如喜马拉雅、蜻蜓等,文字方面如头条号、一点号、百家号等众多产品的出现,只要你有好内容,都可以实现内容创作者的价值。

现在虽然已经进入5G时代,但图文写作并不会因此失去它生存的土壤,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离不开图文写作,有一大部分人还是习惯于文字阅读,文字于我们而言,将来可能是一种文物,是这个时代能够留存下来的,值得纪念的一种方式。虽然如今影像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大行其道,但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既要照顾这个影像时代,也不能放弃图文创作。

几点小建议

不要去挑战政策环境。创业首先要活下来,然后去实现盈利,如果总是想着要去挑战政策环境,我觉得生存都有可能是一个问题,毕竟适者生存。

很多媒体人创业初期没有做到真正的脚踏实地。这个现象在头几年很突出,这几年好一些。我记得我周围当时有很多媒体的同行创业,大多数人会选择做一件事:写一篇万字长文来宣告自己要创业。坦白讲,我并不认可这种做法。媒体人最擅长的就是说,但说得好就能代表创业成功了吗?

这种做法在无形当中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大家会不断地关注你,一年之后问你怎么样?你说还可以,两天之后你说还凑活,三年之后你说你很艰难......这无异于给自己埋了一个坑,本没必要这么做。

“刷脸”。媒体人大多资源禀赋特别好,遇到事情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要通过“刷脸”来解决问题。在我看来,我们要尽量避免刷脸,这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它很容易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一旦有困难了,就去刷脸,但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当脸都刷完了你要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去探索一种能够持续性地给我们带来盈利的模式,找到真正能满足市场刚需的东西,才能够让我们的企业生存地更加长久。

公司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公司的成员的要认同这样的文化,大家有着一致的使命和价值观才能让这个公司继续发展下去。

创业这些年

在创业的这几年中,有几句话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三年前我和一个老朋友陈向东一块儿喝酒,他原来是新东方的执行总裁,2014年6月出来创业,创办了“跟谁学”,今年6月已经在美国上市。他说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深,他说:“你要有一项业务,天塌下来都能赚钱”,我觉得很多媒体人创业来讲,这个问题尤为重要,我们要想明白,我们可以赚钱的东西是什么。

除了赚钱,我们更要注重活下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企业家夏华总喝茶,聊起创业的这几年,自认为小有成就,他当时就劝我说:张刚,咱们都是老朋友了,我当年听马云马总讲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受用,我就把这句话送给你,我说什么话呢?他说:创业,首先要活着。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醍醐灌顶,我也在努力地去理解这句话。

后来我与另外一个企业家陈晓聊创业时,听过我说“创业要活着”这句话来由时,没想到陈总对这件事有点嗤之以鼻,他说:光活着或者活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永远成为一棵小老树,其实并不难,但你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活得更好,要把握住机遇,在活着的、坚持的过程中找到机遇,发现机遇,及时把握住这个机遇,把自己做大,这才是创业的真谛。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老师曾经说:创业者是没有真正的老朋友的,我们不能苛求所有老朋友都会支持你创业,相信很多人可能会有类似的感受。当我们选择开始去创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之前经常和我们来往的那些朋友没那么亲密,再后来断了联系,甚至在背后议论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你身边的人变少了,理解你的人也少了,事情也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顺利,我觉得不被理解是每一个创业者应该有的孤独吧,这一点上,要认命,但不能认怂,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我自己当然也遇到过类似状况,但是我还能想得开,创业初期我不认为刷脸是一种常规的商业模式,所以我就尽可能的少刷脸,低调做事,当有一天别人意识到你做的这个事还不错的时候,反倒会对你刮目相看,当初那些离开你的人还是会回来找你的。

这一段时间也可能是创业中比较黑暗的时刻吧,如果没能及时把这样的情绪排解出去,很容易崩溃、产生抑郁或者自杀的倾向。我非常幸运,在创业不久,遇到了我的首席顾问,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媒体人——王涌,我们一块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可以说,他是我们的心灵导师,在我的至暗时刻帮助我很多,能够听我倾诉,见证一些时刻。

在这个比较灰暗的时刻,光排解是不够的,还要自己去修炼,去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创业头两年是非常顺利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马云老师曾说过的“五分钟拿到投资”,我们也经历过,我们财视传媒2014年1月份拿到的第一笔投资就是五分钟,尚品新消费拿到的投资最快是7分钟。但是后来就遇到很多问题,那时我们总以为,过了这坎儿就没事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过了这道坎儿,还有下一道坎儿,永远都有你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理想和现实总是很矛盾,你需要一直咬牙坚持。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非常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