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果园王伟: 不把生鲜电商做好,对不起这个时代
2016-04-13 10:30 天天果园 电商

今年我对自己和天天果园的要求是,忘记外面的浮躁与喧哗,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心一意的把生鲜事业做扎实。

刚刚过去的愚人节,是天天果园成立七周年的日子。我们团队一直自比笨小孩、愚公,七年来每一天就是一根筋的找水果、运水果、包水果、送水果。没去多想别的,埋头把脏活累活做彻底,还真的做到垂直领域第一。这7年说实话是很辛苦的,但一直蛮有激情,对生鲜电商行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最近半年多来,行业有些大起大落,资本对生鲜电商整体不太乐观,有一些公司出了问题(为什么出问题,可以看上一篇《为风口而创业的人,早点洗洗睡吧》),但是我反而感到这个行业已经做好准备回暖了,而且非常有可能大热,这让我在七周年这几天的心情既兴奋又焦虑。兴奋之处在于,经过过去两年的摸索,我对生鲜电商行业看得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对未来更加坚定。为什么焦虑?因为我担心做得不够好,对不起这个时代!

 

生鲜电商站在政策的快车道上

今年我对自己和天天果园的要求是,忘记外面的浮躁与喧哗,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心一意的把生鲜事业做扎实。

“两会”以来,“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等成为市场热词。在我看来,“供给侧改革”最容易实现突破的,正是在生鲜电商领域。一边是各地优质水果铺天盖地的滞销新闻,一边是消费者在抱怨吃不到好的国产水果,行业上下游有很多事情值得去做。

本该在“供给侧改革”中担任主力的生鲜电商,却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到了低价争夺消费者的环节,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供应链、物流、品牌等商家应该着重发力的环节,天天果园没有看到有太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在喧闹的2015年,天天果园还是沉淀下来一些值得骄傲的东西。比如,我们用半年时间,将超过700万用户吸引到了天天果园的APP上,天天果园已成为国内生鲜电商独立的一极,电商平台外最为重要的力量了。

更重要的是另外两件事情。首先,天天果园虽然起家于进口水果,但我们一直致力于增加国产水果的比重,2015年我们从原来的1:9,做到了4:6,未来我们希望国产与进口的比例是5:5;其次,我们开始试水标准化,在云南投资了一个水果分拣的工厂。通过生产线上的红外线技术,我们可以了解水果的甜度、大小等信息,给生产优质水果的果农提供更加丰厚的收入。

生鲜电商是个非常烧钱的行业。钱烧完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钱烧完了,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天天果园希望投资人给到的钱,能烧在有利于生鲜电商健康发展的体系上。大家可能最近有听到天天果园完成D轮融资的消息。谈融资时,我就是这么跟投资人说的,其间也拒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投资人。

身处这个行业,是能够看到政府对生鲜电商是抱着极高期望的。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到要改造农产品流通领域,并将生鲜电商作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重点突破对象。各级政府在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和冷链基础设施的支持上,也都做了很多努力。

未来天天果园在供应链、物流、品牌等领域还会持续的做更多的事情,尽可能的让生鲜电商的竞争,回归提供好商品、好服务的商业本质上。 

 

消费升级的2.0时代

属于生鲜电商的大时代,除了政策支持,还离不开对消费升级的预期。我们一直在说,生鲜是高频、刚需的商品,这是建立在消费升级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理解的消费升级,不是消费成本的升级,而是在选择增多的前提下,消费者消费理念的逐步理性。

在电商的推动下,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第二次的消费升级。第一次是在10年前,淘宝等电商平台的推动下,传统渠道商品低附加值、虚高毛利的特点彻底暴露,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价格更为合理的电商平台,即消费者开始用更加理性的价格来购买商品。

第二次消费升级发生在最近几年,消费者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去购买品质更好的商品,价格依然重要但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去海外买马桶盖和奶粉,各种跨境电商平台如小红书等雨后春笋般的成长。

天天果园也将是消费升级2.0版的最大收益者。虽然生鲜电商的渗透率仍不足2%,但我们从调研及后台数据能看到,消费者对有品质的商品,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家庭消费,正在这场消费升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中产阶级正在成为消费升级2.0版的主力军。现在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大约有1.09亿,未来会达到几亿。很多人想吃新鲜美味的东西,但是市场给他们的只有低价、低品质和低服务的东西。

过去我们常说,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现在这矛盾依然没有变。

这些用户买我们的商品到底看重了哪些东西?我发现就两部分:一个是商品品质,一个是服务体验。所以,天天果园内部的理念就是好品质和好服务,这是我们公司的生存之本。过去七年,天天果园正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