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菜鸟商业冲突,是如何发酵成舆论风暴?
2017-06-05 14:54 物流 顺丰 菜鸟

顺丰与菜鸟是天然的对手。

随着6月2日晚国家邮政局召集菜鸟和顺丰协调,双方同意从6月3日12时起,全面恢复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一起持续两天的商业冲突告一段落。

事情起源不过是一件小事——双方对快递柜的商业矛盾,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影响、裹挟全社会的大事件?抛开社会情绪的宣泄,拨开口水战的迷雾,冷静理性地梳理这一事件,可以看到,背后至少涉及三个严肃的话题:

一是两家公司在市场定位、商业取向上的不同;二是不同公司对数据安全不同的坚持和技术要求;第三关乎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乱象:新媒体、自媒体平台的混乱生态,让一个小的商业冲突,在有意的热点炒作、社会情绪挑拨下,放大为一场大的风波,成为一件影响国家决策的大事。

顺丰与菜鸟是天然的对手

顺丰目前市值超过2200亿元,菜鸟虽然创立不过四年,早在一年前也估值近500亿元。两家公司虽然体量都不小,都在物流行业,但在市场定位和商业取向上,双方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天然的对手。

商业公司有平台、管道和端口之分。顺丰是中国最早、也是服务最好的快递公司,在端上占优势地位,但不会甘心于此。从这一次与菜鸟争论也可以看到,顺丰正在打造自己成为一家管道型公司,目的是让自己持续做大做强。

菜鸟则不同。菜鸟是中国最大的物流数据平台,定位是平台公司。菜鸟成立本身就是要解决全社会的物流问题,平台生态丰富多样是题中应有之意,需要帮助行业出现更多的顺丰。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双方不可避免出现冲突。

长远来看,物流行业还会继续发展,盘子会大,菜鸟要为未来做准备,这是商业视野的不同。顺丰再优秀,天量快递也不是一家公司能派送完成。事实上,仅就单量而言,目前通达系每天的业务量已是顺丰的多倍。

作为一家快递公司,顺丰会继续优秀下去。但作为物流平台,菜鸟会用通过大数据的使用,协同大批社会化物流公司,去提高全行业的效率。

一个更大更强的顺丰解决不了每天10亿包裹的难题,只有更多的“顺丰”出现,才可能真正化解。

多说一句,这件事已经展现了顺丰的傲慢之气,这不得不令人忧虑。本来双方快递柜谈判不成也就算了,顺丰凭借自己一家独大,就直接停掉了淘宝商家的信息推送。赚了商家钱,不给人家服务,道理显然说不通。

为了数据安全

关于这次顺丰与菜鸟的争议,可以说,源头是对数据信息安全的理解不同。

菜鸟方面认为,顺丰和丰巢超过正常使用范围使用淘系用户数据。你用那么多数据,也不说清楚干嘛用了,让消费者怎么放心?顺丰宣称,菜鸟是想要获取更多其他数据。这种说法随即被菜鸟坚决否认。

快递业是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比如京东就曾有12G的用户数据信息出现在黑市上。公安部门破获的50亿条信息泄露大案中,也有京东内部倒卖用户信息的员工涉案。

顺丰也有员工因为贩卖信息被法院起诉,被媒体列为去年全球十大信息泄露案件的第四位。包括最近的假海淘事件,顺丰也牵涉其中,数据造假的阴霾驱散不去。

数据问题说小了是个人隐私问题,说大了,这涉及国家和民生的信息安全。从这个角度上看,作为物流大数据平台,菜鸟有义务将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的职责担当起来,推动整个行业在信息安全方面升级。

平台有平台的责任和担当,这个担当菜鸟不能推脱。从单个公司来看,顺丰也有保护信息安全的义务和责任。

搜索这两年的新闻,菜鸟其实已经推动物流行业安全升级,联合快递公司推动隐私面单在全国范围大规模使用。

不可控的舆情升级

事后回看,这次大战的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菜鸟与丰巢的快递柜合同到期后,在续签的谈判中无法就数据安全等问题达成一致,就停止了数据互传。这本来只是一个局部的合作问题,也只是商业合作中的停停走走。

事情最终却演变成了全行业,甚至全社会都关注的“大新闻”。其中主要原因固然是顺丰把整个淘宝的物流详情停了,让商家可能货钱两空,但事件背后的推动力更为隐秘和关键。

6月1日事情发生后,媒体的关注度都在事实本身上,这两家公司除了对外解释,还在忙着解决商家和消费者的物流后续问题。

但6月2日事情就突然变得令人玩味起来。一些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却出于种种目的,迫不及待跳进来,参与到事件当中。有的在社交媒体上面对数百万粉丝公开表态支持争议的一方,贬损另一方;有的借机踩压事件中的竞争对手,这无异于挑动舆论注意力,煽动社会情绪,大失中国企业家的务实精神和君子风度。

如果仅是趁机投机炒作也就算了,社交网络媒体还给这些炒作提供放大扩散的温床。在今日头条、微信等平台上,各类消息发布人为了流量和流量背后的利益,动辄夸大、编造事实,诸如“王卫不甘为奴”、“马云成最大输家”等哗众取宠的标题满天飞。这些内容平台既缺乏有效的内容审核机制,也缺乏谣言的发现和处理机制,最终成了谣言繁殖的温床。

就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纠纷,在48小时内扩散为全国人人皆知的社会事件,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和关注度,回头重看,6月2日发生的这一切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