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产阶层打破了智能投顾的“水土不服”
2017-07-26 20:22 中产阶级 投资

中国投资者很多都是在靠小道消息,一会这折腾,一会那折腾,市场不踏实,投资者也很不踏实。

海外炙手可热的智能投顾项目一直被认为未能撬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但在最近,这个事情逐渐迎来了转机。

“智能投顾”即利用大数据分析、量化模型及算法,根据投资者的个人收益和风险偏好,提供相匹配的资产组合建议,并自动完成投资交易过程,再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让组合始终处于最优状态的财富管理服务。

比起传统投顾只服务于中高净值人群,智能投顾的特点在于门槛低、费率低,,低成本的投顾服务意味着可以触达长尾市场。

美国是最早卷起智能投顾风潮的国家。2008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而在当时,美国传统金融被公众信任危机忙得焦头烂额,在这期间,以Betterment和Wealthfront为代表的智能投顾创业公司迅速成长,他们通过互联网的技术,降低投资门槛,同时因为个人化、低费率、透明便捷,迅速在投资领域获得了了许多拥趸。

公开数据显示,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规模从2010年以来复合增长率超过80%,到2017年末有望达到千亿美元。根据My Private Banking的预测,在未来的五年中,美国智能投顾行业预计在2020年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

许多人将这一新兴的风口行业寄希望于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培育,然而事与愿违,智能投顾在进入中国以来却一直因为种种原因而显得“水土不服”。

2016年被业界称为“智能投顾元年”。2016年10月,华泰证券以7.68 亿美元并购美国资产管理软件生产商AssetMark;8月,璇玑智投成立;12月,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比它们更早的是,金融科技公司宜信旗下的投米AR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即便玩家蜂拥而至,但中国市场的缺陷也很明显。一方面,智能投顾的核心是模型和算法,它们需要长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学习和修正,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经由市场检验,而这些条件在国内市场短时间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在人民币贬值的大背景下,国内投资者具有很强的海外资产配资需求,多数智能投顾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除此之外,投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在美国,投资者大多是机构和大户,长期投资的理念在美国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但在国内的投资市场,散户占到绝大多数,这些人要么追求高收益,轻视风险,要么则相信自己的感觉或口口相传的理财产品。

“中国投资者很多都是在靠小道消息,一会这折腾,一会那折腾,市场不踏实,投资者也很不踏实”,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