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概念下的全球化网络:实现各行各业协同创新
2017-08-31 19:06 万物+

从“互联网+”到“万物+”,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8月30日,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出席了一场小范围关于IT和互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媒体分享会。在会议上,田溯宁首次用“万物+”这个概念向与会人士介绍了新变革应用场景。

“万物+”指的是以万物有芯片、万物有传感器、万物有数据、万物有智慧、万物皆在线为基础,人、数据和设备之间自由沟通,产品、流程、服务各环节紧密相连的全球化网络。如一鞋一生产、一鞋一定价,一人一服务,制造商就可能变成了类似现在的互联网运营商。

从“互联网+”到“万物+”,技术基础已具备

田溯宁认为,目前几个关键技术都相对成熟,实现由“互联网+”转变为 “万物+”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首先是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如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LPWAN)、工业以太网、短距离通信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2016年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标准的确立和商用化,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等特点,联接障碍持续降低,为“万物+”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

其次是新一代物理及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得万物智能化成为可能。

同时万物智能化的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相比10年前传感器价格下降了54%,联网处理器价格下降98%,带宽价格下降97%,成本降低为大规模部署提供了商业化的可行性。

还有计算能力的提升。云和大数据最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对数据的提取、存储、处理、利用等能力大为提高。

“万物+”是 “互联网+”的深入和超越

田溯宁认为, “万物+”在互联、赋能、协同、创新上均优于“互联网+”。“万物+”时代,广域网和短距离通信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推动更多的传感器设备接入网络,推进了万物互联。

在“万物+”环境下,无处不在的感知、通信和嵌入式系统,使物体成为活物,促成万物赋能。

此外,“万物+”打破垂直行业的“信息孤岛”,将生产者、消费者、经销者、管理者和调度者以及各种设备和服务都连接起来,带动万物协同促进大规模开环应用的发展,形成新的业态,实现服务的增值化。同时利用平台对数据的汇聚,挖掘万事万物的数据价值,衍生出新的应用类型和应用模式。

在物理技术、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的新环境下,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AR/VR、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都将集成到新的物质载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广泛意义上的智能、联接和协作,万物创新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