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新政即将出台?这个行业危险了!
2016-04-29 13:50 专车 监管

奉行三不原则,过不了几年,网络约车这个行业也许会好到我们今天不敢想的地步。

临近5月,一项对民众生活影响极大的新政可能就出台。这项法规就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专车新政”)。根据《新京报》、《经济参考报》报道,这项政策最快五一后、最晚五月底就出台。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改动不大。

去年一颁布意见稿,当即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声浪高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召集了一批学者和专业人士研讨。说是研讨会,后来开成了批评会。交通部官员到场旁听,现场气氛激烈而且尴尬,以致于有到场官员直言“委屈”——又没说封杀,我们也是为行业发展,为什么这么不理解?

我的一位朋友在现场旁听,亲眼见学者对草案逐条批驳,交通部官员嗫嚅不言。一位律师称,这法律有违人情常理,所以大家才觉得不可理喻,难以接受。

有哪些“有违人情常理”的法条呢?我随便举一些你就知道。

比如说,经营者应提供24小时不间断经营服务,若违反规定,处5千至1万元处罚——约车平台是私营企业,确定运营时间乃是起码的经营自由。这种规定相当于要求超市24小时营业。超市提供24小时便利,这当然是好事,却不能推断做不到就有错。法律明文规定私营企业经营时间,这可能是头一回。

类似的无厘头条文有不少。“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运营服务”——这里面缺乏合理性和监管可行性;“市场奖励、促销应提前10日公告”——市场瞬息万变,奖励促销都是有的放矢,调度运力,削峰填谷。促销奖励需提前10天发布,想出这么迟钝的法条是谁?我不禁想起《疯狂动物城》里动作缓慢的“闪电”官僚。

当然,这些莫名其妙的管制伤害不会那么大。因为它太荒唐,难以实行,公司也会有很好的应对。真正有杀伤力的,恰恰是温情陌陌,获得广泛认同的管制性条款。它们看起来合情合理,兼顾各方利益,实际上危害深远。

国发院研讨会上,薛兆丰教授提出,网约车新政包含着几大“杀手锏”:运营车辆不仅在平台登记,还要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备;网约车必须改变使用性质,变自用为运营;地方政府控制网约车数量,发放道路运输证;配备专用计价器,执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控制司机准入,强化专车平台和司机的劳动关系;控制约车平台规模,不允许一家独大。

单独把哪一条拿出来讨论,政府部门都会认为是合理监管,消费者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一旦把所有管制条款组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新的出租车行业吗?公司持有牌照,车辆限制准入,司机登记监管,价格受政府指导。这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新型出租车公司啊——只不过配备了软件而已。

多年来出租车饱受诟病,根源就在于管制。准入限制使供给不足,价格昂贵,市民叫车困难;企业持有牌照,向司机收分子钱,能坐享其成。司机受分子钱压榨,自然是满腹怨气,哪有心思提高服务水平。我的一位朋友说,每次坐出租车被薰的那个呛鼻,感觉就像裹在司机被窝里。

出租车价不算便宜了,不过由于数量管制,真实市价往往还要更高。车少客多,挑客、拒载就非常普遍。维持这个臃肿的垄断行业,政府也没什么获利,每年还要给予巨额燃油补贴。司机不满意,乘客抱怨,获益的只有少数牌照持有者。

通过技术手段,网约车将居民车辆引进市场,对政府而言,这其实是好事。借助新兴产业,积弊多年的民生难题终于解决,政府借此摆脱财政负担。现在何必重新招安,再造一个新出租车行业呢?这就像把已经凉的山芋重新烤热,再揽到怀里。何苦呢?

政府之所以有管制冲动,很大原因在于官员的保姆意识。在他们看来,脱离管制的新兴行业是不安全源头。他们秉着“兴利除弊”的想法大行管制,却没有预见到意外后果。

政府官员认为,网约车的最大问题是不安全。未经登记和许可,普通车辆也来营利,司机素质有保障吗,乘客安全有保障吗,出了事情谁负责?

在这种思路的驱动下,官员把这些事情抓在手里,简单粗暴地解决:提高门槛,牌照经营,高度监管。

管制的代价很沉重,行业垄断很糟糕,这个前面有说到。事实上安全问题并没有解决。只要这个行业实行牌照准入,牌照就会有价值,就会有份子钱之类的东西。

当剥削阴影笼罩在司机身上,他们满腹怨气,你很难指望他们态度友好。政府划定行业格局,公司轻易就能获得利润,也没有了竞争压力。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没有动力改善服务,甄别司机,乘客被杀害的事情并不鲜见。乘客遗失物品找不回,这种事情就更多了。

相反,自由市场之下,这些情形有所改观。在一些人看来,约车平台无法对司机严格审核,放任坏人进入。这种想法高估了出租车的审核效果,低估了约车平台的约束机制——约车平台也审核司机,也有真实身份的注册、登记,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套打星、评价和投诉系统。

没有哪个司机从一开始就抱着害人的态度从业。飙车、说脏话、态度恶劣、隐匿遗失物品不还,这些细节会逐渐暴露司机品行。乘客打星评价,就能将坏司机揭发出来,甚至一个严厉的投诉,社交媒体上谴责,就能将坏司机踢出行业。

最近两年约车,我都会顺便翻司机评分。对于大量乘客谴责的司机,我会选择退单——我对他不信任,这是市场对他的惩罚。至于服务周到的司机,我也会感激地予以好评。无数人在帮助约车平台甄别坏司机,评选好司机,并使约车成为了中国服务最好的行业。这个机制是出租车公司从来没有过,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做。两厢对比,谁更安全?

政府以安全之名加强管制,结果适得其反,这里还能举个例子:缩短车辆的强制报废时限。在一些乘客看来,这项规定也许大有必要呢。

法律规定,私家车没有使用年限,行驶60万公里强制报废。依照征求意见稿,网约车将登记为运营性质车辆,执行“使用年限”制度。新政草案把年限划定下放给地方政府,外界普遍猜测:地方政府会规定8年强制报废,因为出租车就这样执行。这是对乘客安全着想,也算是各种运营车辆一视同仁,没什么问题吧?

这个看起来“好意”的规定,实际上却隐藏着极大的杀伤力。

先试图理解一下国家车辆报废标准,为何对私家车里程计数,却对出租车年限报废?因为私家车使用不频繁,损耗较小,里程数就能相对客观地衡量车况;出租车几乎不歇,运营8年,差不多达到使用寿命。

这两种标准当然是武断的,车辆品牌不同,性能差异巨大,长期路况,驾驶习惯都会有重大影响。这只能算是有大概合理性。按照新规,私家车登记为网约车后,偶尔拉几单,也要执行“8年强制报废”规定,真是不问青红皂白,没道理可讲。

根据一项数据统计,在约车平台上,真正的全职司机其实非常少,绝大部分是兼职或顺风车。海量兼职司机却是供给源泉,随时可以调节运力,满足市场需求。仅仅是每星期接几单,私家车就要受歧视,使用年限大打折扣?

出租车司机用车,多是粗手大脚,满不在乎,车辆损耗很快。私家车主则小心翼翼,倍加爱护,很多私家车开满里程数,车况依然健康。“8年强制报废”只会把私家车赶出市场。这件事情上他们本来获利就不多,犯不着让自家车减寿。

网约车兴起后,乘客经常能坐上新车、好车,甚至是名车,豪车。如果执行新规,这一切就会成为往事。大量行将淘汰的二手车会进入市场,以便于报废之前再赚一笔。中国的老百姓只配坐这些旧车、破车、烂车、二手车吗?

五 

这股商业浪潮中,政府官员只看到技术进步,没看到制度革新。破除垄断的巨大价值被忽略了。多年以前,出租车公司也研发电话约车。司机不愁没客,电话约车十呼九不应,电话约车也就废弃。出租车行业几十年如一日,一潭死水。网络约车拯救了这个行业,他们突破垄断,引进清流,使从业者面貌也焕然一新。

不了解市场规律,官员就会狂妄自大,满心善意地干预市场。法规草案中,我看到有一条:司机不按照规定使用文明用语,将面临罚款,平台也连带处罚。这种额外规定无法解决问题,除了引起纷争,小人构陷,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效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现在中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网络约车市场,约车是仅次于电商的第二大互联网交易平台。这是长期市场培养,企业家和员工智慧与勤奋的成果,得来不易。政府部门理当宽容爱护,而不是急迫地想纳入监管。现有法规(例如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和刑法),足以应对意外状况。新法规对行业规定细致,看起来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是束缚企业,窒息行业发展,难怪意见稿一出就遭到强烈反对。

在网络约车这件事情,政府管得太多了,这个所谓的行业新法规,完全没有必要,不应该出台。政府不设置准入门槛,不监管运营,不价格干预,就可以了。奉行三不原则,过不了几年,这个行业也许会好到我们今天不敢想的地步。